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4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有一些却早已断绝了与中原的来往。
相对于中原来讲,没有一个南洋国家会喜欢西方人,以前和中原交往,双方基本上是互惠互利,许多小国还靠着进贡能发财,而西方人完全是赤裸裸的掠夺。
以前中原水师强大时,根本没有西方人在南洋各国横行霸道,如今中原的水师再次强大,已是大唐属国的小国都放下了心思,而那些没有成为大唐属国的国家也开始盘算,是不是再次恢复与中原的朝贡关系,或许可以借力将西夷赶出去。
只是另一个消息却让各国暗暗心惊,大唐竟然帮助葡萄牙人攻打柔佛,葡萄牙人是西夷,而柔佛却是南洋本土的国家,后来听到葡萄牙已成为大唐属国之后,才有点恍然。
不过,那些没有成为大唐属国的小国更是心惊,不能再犹豫了,否则谁知道柔佛的祸事会不会轮到自己,已是大唐属国的再次派人向长安进贡,还不是大唐属国的,则马上准备礼物向长安进发。
新唐四年的六月,长安骄阳似火,大唐一个月前和西夷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了海上决战,将西夷打得落花流水,消息传到西安,所有茶馆老板都笑得合不笼嘴,因为他们知道马上又要发财了。
这些年,唐军宣传部在柳敬亭加入后成果显箸,至少为大唐培养出数千名说书人,每次有什么重大的战事或者朝庭政策,都会通过这些说书人的口传到帝国的四面八方。
当然,这些说书人多数还是靠自己的口才吃饭,能得到朝庭补助的少之又少,朝庭会为这些说书人提供最新的战报作为素材,这些素材有的直接就能当成说书,有的还需要自己加工,能不能加工的受欢迎,就靠各人的本事了。
这次大战的素材很快就送到了各省的说书人手中,这种现今发生,大唐征服四海的素材无疑是最吃香,这些说书人基本上都依附在茶馆,一旦有了这种素材,至少可以热销数月之久,引得茶馆场场暴满。
果然,走在长安街头,隔不远就会听到一片叫好声,经过各人的加工,这场大战已改得面目全非了,其实报纸上的消息更为确切,但报纸并非人人都识字,就是识字有些人也爱听说书先生现场演讲。
可是比茶馆更热闹的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现今大唐的番属馆,从六月初,从各国赶来朝贡的番属就络绎不绝,先是最近的缅甸、安南郑氏,安南阮氏,接着再远一点的暹罗、老挝、再就是真腊、显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
大唐现今的番属国不过十余,可是这次一下子就来了三十多个国家,而且还是陆续增加中,让礼部的赵良极笑得合不笼嘴。
如此盛世庆典,万邦来朝,当然是可喜可贺,依着赵良极的意思,皇帝就要大赦天下,普天同庆了。
令赵良极不瞒的是如此大事,满朝文武除了礼部忙得团团转之外,其他大臣根本不参与,赵良极几次向户部申请经费,提高对番属使团的待遇,户部尚书根本不批,更过分的是户部对于番属的食宿还收钱。
户部对赵良极振振有词,国家都一个铜子都是从老百姓手上收上来的,用之于民,取之于民,番属并不是本国属民,吃饭付钱,天经地义,只是这样一来,天朝大国的脸面岂不是要让人丢尽。
为止,赵良极不惜找到皇帝,要求皇上亲自过问,李鸿基听完赵良极气呼呼的言语,不由乐了,笑道:“赵爱卿,你认为这次那些番邦来是如此齐是什么原因,难道是被朕德性所感?”
赵良极倒是无法说谎,极不情愿的道:“回禀万岁,是为一月前我朝在马六甲海峡的大胜而来。”
李鸿基点头:“这就对了,面子是靠实力赢来的,而不是靠充冤大头,前贤有一句话,尔俸尔禄,民脂民膏。户部所说没错,国家每一个铜子都是从老百姓手里收上来的,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所谓面子就拿老百姓的钱挥霍。”
赵良极顿时讷讷的说不出话来,他有无数的话可以对皇帝反驳,但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却是说得不错,这笔钱对于朝庭来讲可能很少,但具体到家庭就有可能是数百户,上千户一年劳作所得,能不花自然就不必花。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这句话出自于千年前的后蜀孟农撰的《戒官僚文》中的文字,本来共有二十四句,宋太宗赵炅(音jion?窘)选出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四句来命各府州县刻成文字放在衙门口,朱元璋同样以这几句话向他的文武百官告诫,不知现在还有几个官员能记住这几句话。
    第九卷 帝国 第六十间 番属法
     更新时间:2009…8…20 0:05:08 本章字数:4281
    以前有番邦前来长安进贡时,皇帝一般很快就会召见,这次皇帝却是迟迟没有召见一个邦国使者,最早到这里的番邦使者已经有大半月了,皇帝却好象将那些番邦使者遗忘了一般。
李鸿基此时正在敦促刑部的官员起草一部番属法,随着大唐的扩展,属国必定会越来越多,李鸿基没有统治全世界的野心,而且现在的无主之地太多,随着唐军水师的强大,开疆拓土是很容易的事。
现在大唐的土地总面积估计已超过了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还在扩展,大唐不缺土地,缺的是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工业市场,那么如何管理这些番属国,使之能为大唐的工业发展服务,必定需要有一部法律来参照,决不是以前简单的朝贡关系。
工业的发展,到了一个时期必定会有一个井喷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可以承受的倾销市场,等待的将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大唐需要一个厚实的金字塔塔基,这个塔基不能由国内民众来做,那么只有打造一个强大的番属联盟来作为支撑。
这个强大的番属联盟并不能靠武力来维持,而是要让各国也能分享到大唐工业发展的好处,真心实意的加入,对大唐联系越紧密的番属能得到的好处就越多,最终发展成以大唐为塔尖,大唐的番属国为塔中,欧洲和非洲等其他非番属国为塔基地牢固金字塔结构。
这种可能并非不存在。以大唐现在的科技实力,比欧洲先进了近百年,等大唐的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初级,中级地工业体系慢慢输入各个番属国,到时南洋各国就会超越欧洲的发展。
如今大唐挟着大胜之威。正好是将这部法律出台的时机。大唐并不追求在军事上对各个番属国控制。也不会干涉番属国地国内政治,而是要以经济地形式将各个番属国联系起来,就是这部法律要达到地效果。
这部法律事关重大,李鸿基特意让宋献策、洪承畴、顾君恩三人加了进去会同刑部精通法律的官员一起参与拟订,在这部法律没有出来之前,皇帝自然不会接见任何一个番属的使者。
如今大唐对南洋各国出口的物质极多。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生丝、棉花、棉布、白糖……现在又加上了火枪、火炮、钢铁、白酒、镜子、望远镜……这些物质多是奢侈品或必需品,通过这些物质各国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大唐。
而大唐对各国进口的物质品种也极多,如象牙、宝石、粮食、木材、椰子、水果、锡、窝燕……但这些东西要么量少,要么就是价格低。相比于他们的进口来讲,价值大大不如,南洋各国为止每年要多支付出近五百万两白银。再加上西洋各国的白银,现在大唐每年地贸易入超已达一千万两白银以上。
这就是放开海贸的结果,李鸿基充分体会了天朝地大物博的概念,难怪后世英国人要用鸦片来套取中国的白银,这还是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如今大唐这种情况誓必不可持久,李鸿基估计,再这样下去,不出数十年,全世界的白银都要集中到大唐。到时大唐再和谁贸易。
要形成良好的贸易体系,必须有来有往才行,李鸿基放弃了安京铁路原先三分之二枕轨用钢筋混凝土的计划,全部改成木材,并规定其中九成要向南洋各国进口,现在全国的木材资源其实很丰富,仅西伯利亚的森林资源将达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而且都是数人合抱的优质大木,那里也不属于朝庭的禁伐范围,规定九成的枕木进口,并不是为保护本国自然资愿,纯粹是为了拉平与南洋各国的贸易顺差。
这一项计划一推出,南洋各国立即感受到了他的好处,中原历来有向南洋各国进口木材的传统,不过,多是名贵的木材,如紫檀木就是最好的例子,这种木材经过大明朝二百多年的进口,几乎使他在南洋绝迹,剩下的有也成不了材。
中原进口木料的另一个用途能造大船或盖宫殿的木料,这些木材的需求除非碰到一个穷奢极欲的皇帝,否则并不会太大,禁海时除了名贵木材,中原连造船的大木也不需要,而唐军进口用来做轨木的木料并不需要太大,只需平常的木头即可,南洋各国都可以出口,大唐光这一项每年就要花费三百多万银币,合银一百五十多万两。
这笔巨大的生意让南洋各国都得到了好处,但远远不足以抵销他们向大唐购买奢侈品,购买兵器的价格,为此,皇帝只能对大唐商人从南洋各国购买苦力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天,宋献策、顾君恩、洪承畴数个朝庭三品以上的大员,加上从刑部、户部、工部抽调出来的精兵强将十数人,围坐在太和殿的偏殿,正在热烈的讨论着番属法。
大唐已有了商法、开拓法、刑法、税法……但番属法和其他法律不同,这是一个前朝从没有出现过的法律,因此尽管这些每天天刚刚亮就要赶到皇宫,参与讨论编写这部番属法,废寝忘食十几天,众人现在还是神情亢奋。
宋献策这些朝庭大员倒也罢了,那些从刑部、户部、工部抽调出来的官员都是六七品的小官,参与这部番属法的编写,不但能让他们名声雀起,还能让他们直接进入重臣和皇帝的眼中,一举二得,无异于天赐良机口
大唐要制订番属法的风声早已传了出去,各个属国心思不同,都在千方百计的打听番属法的内容,无奈,番属法是在皇宫中制订,在没有出来之前。除了参与人员,就是大唐地官员也不知道。
与开拓法几乎是皇帝一手制定的不同,李鸿基只对众人交待了番属法的大致意向。就完全甩手不管,如今十几天过去了,众人还没有拿出番属法来回报。李鸿基自己也甚为好奇。这天终于决定亲自去看看。
李鸿基带着两个皇子。由御书房直接走向太和殿,李杰和李智两人虚岁已年满六岁,到了懂事的年龄,皇帝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陪他们游玩,有时处理政事也把他们带着身边。
如今宫中又添了数位皇子、皇女,不过。他们年龄还小,都由他们的母亲和一大堆奶妈,宫女围着,皇帝自然没有那么多精力陪他们。
李鸿基带着两个皇子一起。走到了大门口就停了下来,他并没有急于进去,而是停在门口,静静地听着各人对番属法地看法。
宋献策三人其实只是负责把关,提一些建议,工部和户部地官员也是如此,各条法律还是由刑部抽调出来的官员来拟定,毕竟他们才是真正的精通法律。
此时刑部员外郎江浩正在大声的念着番属法的条文,江浩是大唐第一次科举考试明法一科的状元,如今数年过去了,已是刑部地六品官员,要是外放,起码也是一个知府以上,在这些抽调出来的官吏中,江浩起主要的起草工作,他本人精通历朝历代的各种法律。自然是番属法主笔地首席人选。
“番属法第五条:各个属国必须每年向大唐进贡国库收入的一成作为贡品,番属法第六条:宗主国有权向各个属国驻军,驻军的人数由宗主国确定,驻军所需军费由番属国提供。番属法第七条:对来自于宗主国的货物,番属国不得设卡收税,不得找理由留难。番属法第八条:番属国国王的变更必须经过宗主国的确认,否则无效。番属法第九条:……”
听到这里,李鸿基不由咳了一声,这些条约条条都是对宗主国有利,而番属国一旦接受了这样的条款,等于完全失去自主,也有违李鸿基的本意,急忙打断。
众人听到咳嗽声,扭头一看,皇帝就站在门口,急忙离座,拜见皇帝和两位皇子,李鸿基连忙让众人起身,扫了一眼江浩:“江爱卿,番属法完成的如何?”
江浩见到皇帝还记得他的姓氏,心中大感自豪:“回皇上,臣等已经完成,再经过三位大人同意,就可以呈给皇上了。”
李鸿基“哦”了一声:“即如此,那现在就呈给朕吧。”
“遵旨!”江浩将数页已完成的番属法恭恭敬敬的交到了皇帝手中,李鸿基快速翻过一遍,将番属法拍的丢到了桌上,江浩倒不亏精通各朝法律,这本番属法涵盖了军事、政治、经济方方面面,一共四十余条,条条都是对宗主国有利的地方。
李鸿基压下了火气:“怎么回事,朕开头就告诉过你们,制订番属法的目的就是和与各个番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