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2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翻一翻,这此奏章三省都已处理过,只是捡重要的让李鸿基批阅,其他的三省主官都同意即可实行,也不用他烦神,此时李鸿基的心思已放在北京,确切的说放在北京的一个人身上。
引起李鸿基莫大兴趣的却不是什么绝世美女,而是一个五十岁的糟老头子,这个糟老头子叫宋应星,他写的《天工开物》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古代农业、手工业和矿业生产技术及经验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膏液》、《陶挺》、《冶铸》、《舟车》、《锤锻》、《播石》、《杀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菜》和《珠玉》十八卷。
这十八卷包罗万象,谷物,纺织,染色,制盐,造纸、兵器应有尽有,宋应星在五金中,是第一个指出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人,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
他还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见解。
《天工开物》直到口世纪以后,流传到日本、欧美,被译成日、英、法文本,西方国家才能大规模的治练出锌来,不过,随着这本书流传到西方,中国在各方面的最高成就的秘密也暴露无疑,宋应星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使各种科技都能流传下去,却也没想到为国外全面飘窃中国的技术提供了方便。
李鸿基偶然从自己的谍报中得到宋应星的开工开物刘印,里面记录了一些栽培,物论方面的知识,他大为好奇,指示在北京的情报部弄出一本来,送到西安后,李鸿基只翻开了数十页,就被里面记载的内容惊呆了,里面许多东西已超过了李鸿基对这个时代的认知,许多知识比李鸿基通过葡萄牙翻译过来的西方书籍要先进许多。
如此牛人,就是用一个军来换,李鸿基也会毫不犹豫,他马上指示贺珍,无论用什么办法,花什么代价,都要把宋应星一家和他的书籍运回西安来,同时指示情报部门,留意各地对奇技淫巧有专长的人才,把他们都请到西安来,以免伐明时,他们遭到战火的波及。
北京的第一场雪已下来了,大雪过后,大街上已是人烟稀少,一个人影匆匆从街道走过,来到一个大院,朝四周看了一下,见没有人注意,才敲了敲大门,里面很快露出了一丝缝隙,这个人影一闪就进入了大院,身后的门咣的一声掩上了,此时大院中已集了数十人,见到进来的人都露出了激动的神色,齐声叫道:“风爷。”
这个风爷只有二十出头,一脸的精干之色,他就是当初在太原数语便挑动晋王强开城门,导致太原轻易被破的小风子,几年下来,小风子已成为贺殄的左右手,贺珍干脆收他为义子,给他取名贺小风,如今贺小风掌控着唐军在京师数百秘谍的最高权力。
他对面的一人问道:“风爷,这次是什么事,竟然要风爷自己亲自带队。”
贺小风冷冷的看了他一眼:“不该打听的不要乱打听,我只能告诉你,这次是唐王殿下亲自吩咐下来的任务,我们就是死光了也要把任务远成。”
其他人听得心中一凛,齐声应道:“是。”心中却在想到底唐王会布下什么任务。
    第七卷 博奕 第六十五章 劫人
     更新时间:2009…8…19 22:56:35 本章字数:4258
 宋应星是南昌奉新县人,他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强。不仅熟读经史,并对天文、地理、农业、植物、医药、工艺、兵器等广有兴趣,后来拜在当时著名学者舒曰敬门下,学业进步更快。
只是他的官运却不好,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兄弟参加江西乡试,宋应星名列第三、其兄宋应升名列第六,被人尊为“奉新二宋”,同年二月,兄弟两人上京会试均落第。
此后十几年间,宋应星兄弟两人六次赴京会试,皆因考场严重舞弊名落孙山。于是,宋应星对科举功名趋于淡泊,精力逐渐转向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他利用往返京城机会,沿途考察农业、手工业、采矿、治炼以至取道景德镇,调查瓷器生产技术,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谒选授袁州府分宜县教谕,开始从事著述,长沙离分宜很近,李鸿基不知道的是他把张献忠从长沙赶入江西,差点使这部科学巨著胎死腹中,张献忠进入江西,首先就攻下了袁州。
宋应星只得带着未完稿的书籍和资料,一路逃亡,从江西再上京城,不过,这样一来,他又多了一次沿途考察的机会,使他的书籍内容更加充实,这也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了。
今年年初,他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终于完成,想刘印出来时。却发现自己实在拿不出那笔费用,当时出书可没有稿费,若没有朝庭地支持。那就得靠自己掏腰包,这样一本巨著,要刘印出来。花费的金钱可想而知。
宋应星的曾祖宋景曾在张居正时代任吏部尚书。到了他祖父宋应承时。家中还是繁华府第,仆人前呼后拥,到了他父亲宋国霖一代,家中已逐渐败落,只是瘦死地骆驼比马大,家中还是薄有资财。这些年为了科举。兄弟两人六次上京,家产已被他们花的差不多了。
放弃科举后,宋应星的大哥宋应升先是谋到了浙江桐乡县县令职务,不久。母亲亡故,他们兄弟二人回乡守制,守制结束后,宋应升调任广东恩平县令,宋应星在分宜县作教谕,宋应星作教谕时地俸禄微薄,如今这份教谕地工作也丢了,京师物价腾贵,他从分宜逃跑时带出来地钱财已花的差不多了,如今宋应星一家十余口人挤在租来的一个小四合院中,如何拿得出钱来刈印这样一本巨著。
本来宋应星在老家有不少亲朋好友,可是老家已被张献忠所占,他就是想回去也没有办法回去,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久之后,他就遇到了好友涂绍煃进京,在涂绍煃的帮助下,总算凑足了刘印的钱物,将书刻了出来。
涂绍煃和宋应星同拜于舒曰敬门下,当年乡试时是涂绍煃排在宋应星之后,名列第四,不过,涂绍煃的官运比宋应星好多了,现在涂绍煃是山东莱州兵备道,他积极主张开发矿床,兴办工业,用来资助朝庭地财力,由于涂绍煃生财有方,现已调任广西布政史,这次进京之后,就要往广西赴任。
涂绍煃开矿,练治多要用到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提到的方法,他也希望各地都能依靠矿业筹措到足够多的经费来用于军事,而不要把赋税都压在农民身上,应此不但大力资助宋应星刘印,他还购买了数十部书送给他朝中的同僚,见宋应星困苦,又自作主张,替他在京城买下一院大院,让宋应星一搬了进去,并给留下了一笔可观地资财,宋应星的生活才得到了改善。
完成了《天工开物》,宋应星并没有停下笔来,他对朝庭现在的情况忧心仲仲,正在写他的《卮言十种》中的谈日一篇,这是他在泰山观日时所酝酿的一种思想,他认为昨日之日已非今日之日,批评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想让朝庭应时制宜,重新奋发图强,应此并没有象一般清高的文人一样,拒绝涂绍煃的资助。
宋应星的《天工天物》刘印后,除了涂绍煃一下买走数十本后,其余购买者却是廖廖,他的《天工开物》从四月份就刊印出来,可是直到十月份,所卖不过十余本,这也难怪,他的书又不能取得功名,务农的人又不识字,再说识字也卖不起,卖出的十余部,多是一些私矿老板听人说起来,千里迢迢托人到北京来买,宋应星在书中明确表示重五谷,轻五金,却还是靠书中五金的内容才没有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可是接下来的事就怪了,到了十一月份,宋应星在书店寄卖的书突然之间被人一扫而光,上百本书全被人买走,让书店的老板喜笑颜开,当初他两个儿子宋士慧,宋士意兴冲冲的跑来告诉他时,宋应星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只是儿子手中金光闪闪的十多个金币不会有假。书没卖完,书店老板决不会把钱拿过来。
看着儿子手中的金币,宋应星更是叹了一口气,这些都是唐军制造出来的,尽管朝庭已经几次下令,禁此唐贼的钱币流通,民间却照用不误,朝庭见禁不了,也曾讨伦自己铸造钱币,却被地方官员群起反对,只得罢休。
朝庭焉然不知地方官员的小九九,唐军的钱币方便,好用是不错,但朝庭若也造,那他们再也没有理由收取火耗了,还不如维持现在的状况,朝庭无可奈何,也只是撤消此议。
堂堂大明朝庭,却只能用反贼的钱币,宋应星当然知道铸钱不但含有巨大的利润,而且长期使用,恐怕对百姓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为此痛心疾首,多次上书要朝庭铸币代替唐军钱币地流传。无奈他虽是一个举人,却还是人轻言微,只能用在野的身份上书。自然是没人理会。
宋应星不知是谁一下子会花二十多个金币将他的书全部买走,不过,书被人买去总是一件好事。他让儿子重新刻印了二百本。
自己就不理不问。埋头写书,只是半月后,二百本书上市仅半天时间,又被人全部买走,这下宋应星也好奇起来,他决定要亲自找到买书之人看个究竟。
虽然从书店老板口中得到买书之人不是同一个人。但他们付款使用地全是金币,又是毫不犹豫一扫而光,若说身后不是同一个主使,他根本不信。对方要他的那么多本书干么,宋应星将自己的书刊印,绝不是为了赚钱,写这种书只有陪钱地份,他是为了能够使各种技术流传出去,让各地能够广泛使用,如果书籍全落到了一个人手里,他写书又有何用。
这次宋应星一狠心,拿出卖书地钱重新印了三百本,亲自将书送到书店,然后在书店里坐了下来,他要看看对方是不是还会派人来买书,幕后买书地人又是谁。
果然,宋应星的书到了书店不久,就进来了一个年轻人,他看着还散发着点点墨香的书,翻也不翻,直接向店老板问道:“这次印了多少本。”
这店老板一听,就知道买书的人来了,乐颠颠的跑了过来,道:“客官,一共三百本。”
“好,全给我装上。”那年轻人脸上波澜不惊,三百本,那就是三百两银子,那个年轻人仿佛买的只是三个铜板地货物,既不检查也不数数,直接让店里的伙计往他带来的一部马车上搬。
老板心中乐开了花,今天这一项就让他赚了一百多两银子,是他以前半年的利润了,当初宋应星在书店代卖时,一个月才能卖掉一本,他几次还想让宋应星把书拉回去,好空出位置,如今他暗暗庆幸,幸好当初没有把财神爷赶走。
装完了书,那个年轻人掏出了六十个金币,丢给了店老板,对宋应星看也不看一眼,上了马车就要走人。
宋应星连忙拦住:“这位小哥,请留步。”
贺小风转过头来,脸上露出了真诚地笑容:“老先生请了,不知叫住在下有何事吩咐?”
贺小风接到唐王的指示,要让宋应星全家都平安的带回西安时,就派出人四面查探宋应星的一切情况,得到情报后,唐军的情报人员都感到万分棘手。
若要从宋应星原先的小院,将宋应星弄到手,那倒不难,涂绍煃贵为一省布政司,买下的大院却处在京师有名的达官贵人居住区,平时若是没有一点身份地位,想进去都难,而且宋应星足不出户,如何能把宋应星弄出来,又不惊动旁边的那些达官贵人,这就成了一个难题。
贺小风虽然年轻,但数年的谍报生涯早已养成了他谨慎的性格,唐军虽然在朝庭中有高官做卧底,却不适合让他们来做虏人的勾当,不能将宋应星从他家里弄出来,只能请他自己走出来了,贺小风才安排人员将宋应星寄卖的书籍一扫而光。
没想到只有二次,宋应星果然就出来了,贺小风一接报,他马上亲自出动,前来会见宋应星。
宋应星见贺小风彬彬有理,他还以为对方只是一个伙计就有如此见识,虽然没有见到主人,心中却升起了一股好感,对贺小风道:“小哥,我想打听一下,贵府要买如此多的书籍干什么?”
贺小风回道:“老先生,对不起了,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不方便告诉别人。”
贺小风越不说,宋应星越想知道,他只得表露自己的身份:“不瞒小哥,这本拙箸就是老朽所写,若不清楚贵府为何要买如此多的书,老朽恐怕夜不能寐。”
贺小风顿时恭恭敬敬的向宋应星行了一个礼:“原来此书是先生所著,小生眼拙,还望先生不要见怪。”
宋应星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