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重生之我是路人甲-第3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说了,明珠、索额图史上确有其人,确实不是什么好鸟,而康熙却信而用之,就证明世人都喜欢听好话,连圣主明王也不例外。这逆耳忠言虽然有用,却太也刺耳,没几个人爱听,可不听忠言就和不喝药一样,后果那是无法想象的,轻则百姓不服,重则身死国灭。
    孙权接连败在张辽手中,本就不服气,正在气头上,哪能听得进这些?说道:“知道了,你受了这么重的伤,就不要再为国事操劳了,好好回去休息。”
    陆逊叹了口气,右手向后指,那两小卒明白了他的意思,抬着担架走出营帐。
    众文武见孙权一意孤行,害怕自己同那可怜的桌案一样,脑袋被削了下去,不敢再劝,又和商议了一阵,各自散去。孙权来到陆逊的营帐探望,甫到帐前,便听里间陆逊叫道:“这药也太苦了,拿走拿走,我宁可疼死也不喝这药!”
    只听一人说道:“这药虽苦,却对将军的病很有帮助,将军多少还是喝点吧。”
    陆逊道:“你这家伙好不晓事,我说了不喝,便是不喝,拿走拿走!”
    孙权长眉一轩,伸手一挑帐帘,迈步便进,只见一小卒坐在床边左手端着一碗热气腾腾地汤药,右手举着一支汤匙,伸到陆逊嘴边。陆逊死不张口,摆明一副头可断,血可流,这药说什么也不喝的架式来。
    那小卒听得脚步声,回头一看,见是孙权,吓了一跳,便要放下碗匙行礼。孙权一罢手,道:“罢了,就别多礼了。”
    那小卒道:“主公,陆将军说什么也不肯喝药,您来得正好,劝劝他吧。”
    陆逊道:“也不知道是哪个庸医开的药,这么苦,也不知喝下去会不会死人。”
    孙权微微一笑,从小卒接过碗匙,挥手让他退下,问道:“伯言不是去了京城了么,怎么竟到了濡须。”
    陆逊道:“回京城必经濡须,我听闻主公不久便来,放心不下,便多留了几日。”
    孙权舀了一匙汤药,放在嘴边,吹了几口气,等药凉了,伸到陆逊嘴边。陆逊大吃一惊,道:“属下何等样人,敢劳动主公亲喂汤药?”挣扎着便要站起。
    孙权笑道:“这有什么,你救了我一命,我这样做不过是略表寸心而已。”
    陆逊道:“贵贱有别,主公切勿如此。”
    孙权面色一沉,道:“你再不躺好,我可要生气了!”
    陆逊不得以重新躺好,孙权微微一笑,道:“这就对了。”又将汤匙伸了过去。
    陆逊向那汤匙瞧了一眼,皱起眉头,道:“可这药也太难喝了。”
    孙权道:“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说到这微微一怔,向陆逊瞧了一眼,只见他脸上闪过一丝狡狯的微笑,一闪即逝,笑道:“你呀!鬼得很!”
    陆逊道:“主公也是明白事理的人,何去何从,还请主公自决。”
    孙权笑道:“既然你这么煞费苦心的劝我退兵,我若一意孤行,岂不愧对你的一番心血?”问道:“这下该喝药了吧。”
    陆逊伸手抢过那碗汤药,咕嘟咕嘟一饮而尽。孙权笑道:“这药不苦了?”
    陆逊嘿嘿一笑,道:“这药本来是很苦的,但见主公答应退兵,心里一甜,便不觉得苦了。”
    孙权道:“我答应退兵了吗?这话我可没说,哈哈!”
    陆逊道:“主公今晚可悄悄地巡视各寨,便能听到兵士们的心声,以十万归心似箭的兵士与张辽的虎狼之师为敌,必败无疑。”
    孙权缓缓地点了点头,向他瞧了一眼,问道:“你征讨山贼有功,在逍遥津又救了我一命,我却一直没有赏你,你难道没有什么要问我的么?”
    陆逊道:“征讨山贼都是公苗之功,逍遥津上护卫主公,则是我应该做的,又有何功?主公若是因此赏我,我必将感到汗颜无地。”
    孙权问道:“你今年多大了?”
    陆逊道:“二十六岁。”
    孙权微微一笑,道:“比我小一岁,很好,很好,很好。”说了三声很好之后,双手负后,飘然出帐。
    陆逊向孙权后背望了一眼,莫明其妙,不知自己比孙权小一岁有什么好的,心想难道孙权有心与自己结拜,就像当年孙河一样赐姓孙氏,转念又想孙逊叫起来说什么也没有陆逊拉风,不禁长眉一轩。
    转过天来,孙权召集众文武议事,孙权道:“昨晚我巡视各营,听得兵士颇有怨言,看来不班师是不行了。传我将令,大小三军即刻开拔,班师回京城。”顿了顿,伸手轻击三掌,一小卒两手捧着一个托盘,托盘上满是黄金玉器,迈步进帐,来到张昭跟前跪倒,呈上金宝。孙权微笑道:“子布既口出金玉之言,我不赏些金玉给你,看来是说过去了,哈哈!”
    张昭道:“多谢主公赏赐。陆伯言也曾劝主公退兵,主公为何不赏?”
    孙权笑道:“他的赏赐比较特殊,如今还不到时候,等过两年再说,哈哈!”
    张昭等人莫明其妙,不知孙权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不过见孙权如此说,倒也不敢再劝。
    次日合肥城中,张辽差人探明孙权大军已然退走,火速差人赶往邺城报与曹操知晓。曹操接到消息,召集众文武议事,哈哈大笑,道:“不出我所料,孙权小儿果然无能为也。”
    司马懿道:“明公任人唯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可谓是一人身兼高祖、张良、韩信三人的本事,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众文武附和道:“正是,明公威德素著,武功盖世,当世无人可及。”
    曹操哈哈大笑,道:“仲达越来越会拍马屁了。”
    司马懿道:“明公文治武功可是有目共睹,属下哪敢有半句虚言?之前功绩大伙心里都有数,我就不在此多费唇舌了。今番出兵克荥阳取陈留败张飞十万大军于虎牢关下,刘备望风先遁,不敢出关与明公为敌,这是其一;选将得人,文远出镇合肥,大败孙权于逍遥津,江东闻得文远之名,心惊胆寒,小儿都不敢夜啼,这是其二,这样的武功又有几人能及?”
    众文武纷纷点头,道:“的确无人可及。”
    曹操哈哈大笑,道:“仲达言过其实了,我哪有这么厉害。”
    司马懿微微一笑,道:“黄巾之乱后诸侯纷争,岁无宁日,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可自明公辅佐皇上以来,除了刘备、孙权外,各路宵小均已剪除,汉室日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明公功德,极天际地,虽伊尹、周公莫能及也,宜进爵为王,以顺天下人望。”
    众文武齐声附和道:“仲达之言甚是,明公宜进爵为王,以从天下人望。”
    曹操心花怒放,心道:“司马仲达说出来的话让他打心眼里觉得舒服,真是太可爱了。”
    正高兴间,忽听班部中一人大声说道:“不可!明公逼皇上封已为公,已目无君父,无礼之极。一为之甚,岂可再乎?”
    正文 第三百八十七章 人命大案
     更新时间:2008…4…26 15:53:24 本章字数:4494
    曹操扳起脸来,双道冷电般的目光向台下射去,只见说话之人是尚书崔琰。当初曹操初得翼州之时,听闻崔琰甚有才学,不为袁绍所用,便辟为别驾从事。一日他从容对崔琰说道:“昨案户籍,翼州可得三十万众,真是个大州啊!”崔琰正色道:“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同室操戈,翼州百姓方易子而食、暴骨原野。当此生灵涂炭之时未闻王师以仁义为先,存问风俗,救民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这岂是翼州士人所希望看到的?”曹操闻言脸上变色,跪拜受教,觉得此人直言敢谏,便破格提拔,让他教导曹丕读书,曹丕虽然很讨厌这个席不正不坐,肉不正不食的正人君子,但碍着曹操的面子,也不得不对其礼敬有加,摆出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曹操见崔琰教导有方,便对其更加器重,短短数年时间,便官至尚书,实可谓是青云直上。此时他正眉飞色舞,神情激昂,却听到这么一句逆耳之言,不禁勃然大怒,向司马懿瞧了一眼,使了个眼色。
    司马懿道:“季珪之言差矣,魏公爵位可是皇自己下诏加封的,明公三让不可得,这才不得已受之。怎能说是明公逼皇上封已为公?”
    崔琰淡淡一笑,道:“数百大臣连名上表劝进,皇上又怎能不答应,怎敢不答应?这不是威逼是什么,区区三让又岂能塞得住攸攸众口?”
    曹操面色铁青,伸手在桌案上重重一拍,叫道:“崔琰!你……”
    崔琰向曹操瞧了一眼,面色不改,正色道:“皇上虽然暗弱,终究是君。明公虽然英明,毕竟是臣,以臣逼君,岂不是造反?昔伊尹相太甲、周公辅成王二人皆尽忠为国,名扬千古。明公如此倒行逆施,乃董卓、王莽一流,如何能与伊、周比肩?还请明公勇于改过,还政于君,辞去封爵,退守臣位,尽忠竭智,以兴汉室,则刘备、孙权可不战自定。若是一意孤行,久之必有变故,还请明公三思。”
    曹操向来自比伊、周,听崔琰竟将他与董卓、王莽相得并论,气得咬牙切齿,牙关相击,格格直响,伸手指着崔琰,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司马懿道:“季珪不得乱言!你自己也说皇上暗弱,如今便将政事交还于他,岂不要坏事?当年太甲暴虐不明,不遵先王法度,于是伊尹将他囚禁于桐宫,自已摄政当国,主理政事,天下太平。其后太甲悔过自责,伊尹这才将他放了出来。这段故事史有明文,千载之下论及辅政之臣首称伊尹,次为周公,可见谁也不以他曾流放太甲为非。我想请问季珪,这又是为什么?”
    崔琰心道:“仲达好厉害!”沉吟半晌,踌躇不答。曹操瞪了他一眼,问道:“季珪为何不回答?”崔琰硬着头皮答道:“伊尹赤心为国,不忍江山社稷败于太甲之手,有负商汤临终嘱托,这才不得已将他给废了。可……”
    司马懿知道他下面要说什么,抢先道:“照啊,如今皇上暗弱,在位期间天下分崩,百姓涂炭,皇上也流离失所,无处容身,若非明公赤心辅佐,怕早已冻死沟渠了,哪能有今日的风光?如今明公不是不打算将政事交由皇上打理,只不过是怕他像太甲一样,胡作非为,倒行逆施,致使高祖传了四百年的江山毁于一旦。明公老诚谋国,这番苦心岂是你能想得到的?还不赶紧住口,退归班部!”
    曹操缓缓地点了点头,微笑不语。
    崔琰心中不服,道:“明公既欲效法伊尹,便当忠心辅佐,岂能急于爵禄,这样做必将惹人物议。”
    司马懿心道:“季珪啊季珪,你难道不知道荀文若的下场吗?我这可是在救你,没想到你不识好歹,竟一再顶撞于我,触怒主公,真是自寻死路。”说道:“既要辅政,必正位号,不然名不正言不顺,如何号令群下?如今明公功德巍巍,伊周莫及,不称王何以号召天下,你们说是不是啊?”
    这帮文武能在曹操统治下混到现在,还没有脑袋搬家,自然精通察言观色之道。见曹操听了崔琰之言时面色不善,而听了司马懿的话之后便和颜悦色,哪还不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忙应道:“仲达之言甚是,明公功德亘古以来无人可及,应当称王以号召天下。”
    崔琰环顾四周,叹一口气,道:“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诸君但知曲意奉迎,唯唯诺诺,不知规劝明公,致使明公一错再错,早晚必将有变!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主公好自为之。”一赌气也不行礼,转身出殿。
    曹操气得脸皮紫涨,霍地站起,一拂袖,转入内堂。
    众文武面面相觑,大小瞪着小眼,过了良久良久,方才散去。和崔琰交情较好之人,忙赶到他府上劝他别那么死心眼,识时务者为俊杰,让他赶紧认罪悔过,写道劝进表递将上去,迟则曹操有没有变故尚不得而知,他的脑袋肯定是要先搬家的。崔琰听了之后,将头乱摇,如同拨浪鼓一般,言道头可断血可流,要他上劝进表那是万万不能。正当崔琰好友苦口婆心,费尽唇舌劝说时,崔琰的仇人们则乘机写告状信,落井下石,次日一早曹操案头便堆满了状告崔琰的诉状,上至杀人放火,下至偷小女孩的内裤,无所不包,当真是无恶不作,罄竹难书。曹操随手翻了四五张诉状,怒不可遏,伸手在桌案上重重一拍,道:“滥行匹夫,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似这样无耻的人,还敢来规劝我。来人啊,把这个家伙关起来,好好拷问,将这些罪状一条条的都给我落实清楚。”
    崔琰立身甚正,朝野瞻望,连监狱的狱卒都知道这些罪状不过是捕风捉影,子虚乌有。可这是曹操的命令,谁敢违抗?将他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