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唐-第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战,本王已经传书河西,河西大都督府会竭尽全力支援你大军所需粮草辎重;河西哥舒翰会佯攻吐蕃北线,而本王亦会命杨涟率军两万由青海南下奔袭非川。如此两路大军佯攻吐蕃,配合你主力大军作战。”

“三路同进,吐蕃人必然会分兵相抗,再加上安西、剑南两镇的牵制,其实你真正所要面对的吐蕃军马至多三万余人。我军虽深入吐蕃腹地,但真正交锋,战胜的几率还是相当大的。”

“当然,战况瞬息万变,一切还需你临机应变。记住本王的话,事有可为便拿下逻些城,事不可为便烧毁吐蕃粮草辎重掳掠吐蕃牛羊给养退守两宁州。”

“不可轻敌冒进不可做无谓的流血牺牲”

“吐蕃人现在还是一只病虎,本王希望你这一次能将这只病虎打残打废,再不给他苟延残喘的机会”

“本王就在灵州等候你的好消息。李光弼,此战若成,吐蕃人必元气大伤,甚至可将半个吐蕃疆土再次纳入我朝版图,平定吐蕃指日可待。而由此一来,本王可再无后顾之忧,安心应对安禄山之变。”

李光弼神色一肃,躬身下去,朗声道,“末将遵命末将一定不辜负大帅厚望”

“好。”张瑄点了点头,转头望着杨涟,沉声道,“杨涟,你的任务是南下奔袭非川,但却尽量避开与吐蕃军马正面作战,本王还是那句话,能抢的抢不能抢的就烧毁,尽量在吐蕃境内掳掠破坏……”

“以战养战,这是本王的目标。本王一向以为,尔等八万兵马屯聚青海一线,主动出击才是真正的防守。以后要逐步形成规制,每隔数月,大军便轮番出击,在吐蕃境内实战练兵,一点点蚕食占据吐蕃土地”

李光弼和杨涟相视了一眼,一起躬身下去,高呼道,“大帅英明”

张瑄大步走回桌案背后,凝重道,“通令下去,本王已经奏报朝廷和吾皇陛下,攻破逻些城活捉或者灭杀吐蕃王赤松德赞者,封万户侯”

……

……

李光弼和杨涟在永宁王府略事休息,吃了一点东西,然后立即拜别张瑄连夜返回驻地。随着两人的回返,一场唐蕃大战再次拉开序幕。

这场骤然激发的大战,惊落一地眼球。

谁都没有想到,张瑄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对吐蕃发动战争。吐蕃人没有想到,安禄山也没有想到。

李光弼和杨涟走后,张巡又来求见。

“王爷,朝廷那边,如何奏报,还请王爷吩咐。”张巡的脸色有些复杂。不经朝廷允许,擅自主动对吐蕃用兵,这可是大忌讳。若是成功实现了张瑄的战略意图——再次占吐蕃领土还好,还能有个交代,若是吃了败仗,损兵折将,张瑄必获重罪。

张瑄淡然一笑,“张大人不必为难。此事先暂缓向朝廷通报,如果本王没有判断错误,安禄山马上就要起兵反叛了。战火一开,天下大乱,朝廷就顾不上青海一线了……”

“速速传令各军,即刻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出兵平叛”

“是,下官遵命。”张巡长出了一口气,领命而去。

他在张瑄手下做事多时了,对于张瑄的性情非常了解。既然张瑄这么说了,肯定就不容忤逆。作为一个铁杆下属,他只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

虽然他心里还是有些打鼓,担心李光弼会在吐蕃吃败仗,导致陇朔元气大伤。如果引来吐蕃人的报复性反扑,恐怕陇朔的压力会更大。

他却不知,张瑄的整个战略部署已经做出了细微的调整。

原先,张瑄是希望在安禄山起兵的第一时间就即刻东进杀向范阳腹地,给安禄山后背上来一刀,从而延缓范阳叛军的进程,争取在黄河以北与安禄山大决战;但现在,根据形势的变化,他决定先将吐蕃这个后背大患解决掉,然后再定行止——

若是叛军望风披靡,河南军抵挡不住,他便率军南下进占潼关,利用潼关天险,阻挡叛军,保卫关中。若是颜真卿能发挥作用,让安禄山叛军不是那么轻易的长驱直入,他便率军经庆州兵进东都洛阳方向,力争在河南一地与安禄山决战。

望着张巡匆匆离去的背影,张瑄长出了一口气。

吐蕃不比回纥或者南诏,吐蕃就像是一头睡在陇朔身侧的猛虎,一个不小心,就会跃起伤人。陇朔目前就是张瑄的大本营,他不希望自己征讨安禄山的时候,自己的后院起火。这才是他决心兵走险招的关键因素。

当然,赤柱的倒台、赤松德赞的东山再起,促使他下定了决心。

第二卷步步惊心第360章用兵如神

第360章用兵如神

第360章用兵如神

张瑄决心已下,无人可挡。

他不经李亨这个皇帝允许,就擅自对吐蕃用兵,当然是有些犯了忌讳。可是大乱将至,等李亨得到消息,估计安禄山也就起兵叛唐了,到了那个时候,李亨还能不能顾得上陇朔这一头,就很难说了。

至于安禄山叛乱平息之后,其实也就由不得李亨秋后算账了。

至德元年六月十八日,正是吐蕃青海高原天气适宜之时,陇朔青海与吐蕃边境,硝烟再起。

河西大都督哥舒翰亲自率兵两万大张旗鼓地移动,攻入吐蕃北线,率先拿下吐蕃两座戍堡,打响了此次张瑄一手发动的唐蕃大战的“第一枪”。

与此同时,杨涟率军两万自沙柳河南下非川,一路之上烧杀掳掠,让正在追逐水草放牧的吐蕃牧民望风而逃。

而李光弼则率大军四万,绕过扎陵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袭纳木湖。

8万大军攻进吐蕃,声势之浩大,不需赘言。

消息传到吐蕃王庭,吐蕃权贵心惊胆战,惶惶不安。

这个时候,赤松德赞赶到了逻些城。赤松德赞利用几天的时间登基称王,然后竭尽所能稳定逻些城局势,号令吐蕃全国军马兵分三路,迎击唐军。

张瑄这一战发动得太突然、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陇朔青海一线唐军共计八万人,张瑄竟然命其中的六万军马出动,而只留下两万人守防,胆子之大,也算是夺人眼球了。

大唐朝廷新设立在吐谷浑故地上的五州三郡唱起了空城计,虽然张巡建议张瑄调神武军和郭子仪的飞虎军西进协防,但张瑄并没有同意。

张瑄这一招,看似风险很大,其实稳若泰山。

一方面,三路大军或佯攻或奔袭,搅动了整个吐蕃的局势,以吐蕃现在的兵力而言,根本无力再进攻吐谷浑故地。赤松德赞不太可能放弃逻些城不保,转而去进攻青海;

另一方面,退一步而言,即便吐蕃人进犯吐谷浑故地,也正中张瑄的下怀。

他早已传令三路军马,若是吐蕃人举兵来犯,便闪开空挡,让吐蕃人长驱直入,然后三路大军迅速合围,将来犯之敌就地歼灭于吐谷浑故地。

因此,这一战,张瑄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唯一的弊端便是,这样大规模的战事消耗钱粮辎重甚多,对于即将出征平叛的陇朔大军而言,在后勤保障上多少有些捉襟见肘。

好在有天下各道、州府县远远不断地往陇朔调运粮草辎重,多少解了张瑄的燃眉之急。

六月底。

赤松德赞派大将多林错率军三万阻拦迎击李光弼大军于火塘河北岸。

然就在多林错标下军马气势如虹准备与来犯唐军决一死战的时候,李光弼突然命大军连夜拔营飞速西进,避开了多林错军马,不战而进。

等多林错反应过来,李光弼大军已经再次折返东进,一连拿下了吐蕃三座粮仓、两座戍堡和辎重基地,除了补充自身给养之外,李光弼没有给吐蕃人留下一星半点,全部烧毁殆尽。

李光弼大军逼近逻些城的西大门,齐林错城。

消息传来,逻些城震动。

刚刚才安稳下来的吐蕃王庭,渐渐又乱了起来,虽然局势在赤松德赞的铁腕管制下,不至于失控,但很多吐蕃权贵悄然携家带口逃离了逻些城。

这种事情就是这样,只要有一个人逃,就会有无数人跟风。

每天都有吐蕃大大小小的权贵暗中逃离逻些城,城中气氛非常凄惶不安。赤松德赞一看大事不妙,立即下了封城令,凡逃离王庭者,一概杀无赦。

赤松德赞手下的兵马杀了一批人以儆效尤之后,逃跑的事儿才渐渐消停下来。

但留在逻些城里的吐蕃贵族们,心里却越来越不安。

唐军号称十万大军三路进攻吐蕃,其中的李光弼部竟然已经深入逻些城外围,若是唐军……很多吐蕃权贵不敢想象,如果吐蕃王庭被唐军占领,哪怕是暂时的占领,也是吐蕃王国的不可承受之重。

赤松德赞虽然有些措手不及,但他并不恐慌。相反,他反倒是觉得有些兴奋,认为张瑄这一次是疯狂了,竟然举如此重兵进犯吐蕃。如果安禄山得到消息,肯定会即刻起兵叛唐,到了那个时候,且看张瑄如何收场

在赤松德赞看来,只要安禄山起兵,张瑄肯定要收兵去平叛,到时,吐蕃便可大举反攻,不仅可以一举收复吐谷浑故地,或者还可以搀和进安禄山的叛乱中分一杯羹。

所以,赤松德赞一面派兵迎击大唐三路大军,一面调集部分军马,准备死守逻些城。

他在等待安禄山的叛乱。

他的想法不能说是错的。而事实上,一旦听闻张瑄举兵与吐蕃大规模开战,安禄山必反无疑。只是赤松德赞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唐军号称十几万大军三路入侵,其实真正用于作战的只有李光弼的四万人。

张瑄真正防备安禄山的十几万大军丝毫未动。

灵州,永宁王府。

张瑄伏案批阅诸多卷宗,突然抬头来望着端坐在下方的张瑄笑了笑道,“张大人,吐蕃那边可有动静传过来?”

“回王爷的话。按照王爷的军令,三路大军在吐蕃境内的行动每日一报,由河州急报灵州。根据军报,目前杨涟正在非川一带活动,不久前刚拿下一座吐蕃戍堡,歼灭吐蕃军两千余人。”

“哥舒翰大都督亲自率军佯攻吐蕃北线,但未与吐蕃军马正面交战,正在山南对峙。”

“李光弼大军绕过扎陵湖,奔袭纳木湖……李光弼避开吐蕃迎击军马,绕道西进,逼近齐林错城。一路上歼灭吐蕃兵马数千,焚毁吐蕃粮仓戍堡十余座。据悉,吐蕃王赤松德赞正纠集兵马死守逻些城,准备与我军决一死战。”

张巡说着有些担忧地轻轻道,“王爷,以下官之见,李光弼大军孤军深入吐蕃腹地,既然目前战果辉煌,不若见好就收,退守两宁州。免得陷于吐蕃军马重围,导致……”

张巡的话还没有说完,张瑄就笑了笑插话道,“张大人勿忧。吐蕃兵力分散,逻些城一线的吐蕃守军不会超过五万人。李光弼纵然不能胜,但全身而退还是没有问题的。”

“赤松德赞想要固守逻些城,与我军决一死战?”张瑄嘴角浮起了一抹冷笑来,他沉吟片刻,猛然挥手道,“张大人,速传本王军令,命杨涟部徐徐折返西进,日进数十里即可。告诉杨涟,要大张旗鼓,声势越大越好,可以选择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合适的地点与吐蕃迎击军马正面作战许胜不许败”

张瑄声音慷慨,霍然起身,目光炯炯。

张巡一怔,旋即明白了张瑄的战略意图。他眸子中亮光一闪,向张瑄躬身拜了下去,“王爷用兵如神,谋略战术环环相扣,鬼神难测,下官钦佩之至。”

杨涟本是一支移动的疑兵,但战场战况瞬息万变,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张瑄一个军令下达,疑兵就变成了大张旗鼓的正面作战力量,对紧逼齐林错的李光弼大军形成有力的呼应。

吐蕃人绝对不可能让杨涟所部顺利西进,与李光弼大军两面进攻,对逻些城形成合围。

赤松德赞一定会分开一支重兵前往阻挡杨涟。而杨涟择机与吐蕃军马交战,胜则足以瓦解吐蕃军马的信心和勇气。

当然,也存在战败失利的可能。

可纵然是失败,也无所谓,不会影响这一场战役的整体大局。

杨涟部大不了退回青海,反正这一路进军,也起到了疑兵布阵和牵制吐蕃大量军马的目的,为李光弼与赤松德赞的正面大战,减轻了很大的压力。

张瑄淡然一笑,“张大人过誉了。兵者,诡道也。本王虽然谈不上饱读兵书战策,但也知道兵不厌诈的道理。张大人啊,咱们与吐蕃人斗,不仅要拼军力、战力,还要拼脑子。”

张瑄扬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我的脑子还算好使。问题的关键在于,李光弼、杨涟这两位大将军的脑子更好使。本王绝对相信,李光弼和杨涟会将吐蕃掀一个天翻地覆”

“至于安禄山反叛……张大人以为,凭安禄山一个胡儿,率20万大军就能改朝换代篡国为王了?难如登天安禄山叛军再强势,闹出来的动静再大,最终也不成气候,顶多是跳梁小丑而已”

“但吐蕃不同。若是给吐蕃人喘息和休养生息的机会,吐蕃人很快就变成猛虎和野狼。因此,本王宁可先趁吐蕃这头猛虎病体缠身要它的命,然后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