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第4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当朱由检继续往下读,却变了脸色,马世奇、钱祚徵建议,今年由礼部在交趾、广南特设恩科,收取交趾、广南士子之心。

马世奇、钱祚徵还建议,交趾、广南士子中举或中进士后,可至大明任何一处任职,一应待遇皆如大明人。

加恩科,接纳交趾、广南士子,这些都不是问题,朱由检也想收交趾、广南士子的心,毕竟,交趾、广南名誉上还是属于他嘛。

朱由检所不解的是,林纯鸿早已将大明的官制破坏得不成模样,为什么忽然又想起了科举这条路?

在大明登科,对交趾、广南士子而言,固然是几辈子的荣耀,可这份荣耀哪里比得上在交趾、广南或者荆州控制范围内掌握权力?

朱由检想不通,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内阁,让内阁票拟,希望杨嗣昌能琢磨明白林纯鸿的目的。

杨嗣昌并未立即票拟,反而票拟了一份命令,要求交趾、广南布政使提供户口、土地统计数字,并如同广西一般向朝廷纳税。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毕竟,林纯鸿打着皇帝陛下的旗号出兵,又宣称,土地都属于皇帝陛下。既然是皇帝陛下的,那总该纳税吧?

朱由检收到这份票拟后,一眼就看出杨嗣昌想与林纯鸿做交换,以纳税换取朝廷在交趾、广南开科取士。

朱由检大惊,立即将杨嗣昌唤来,说道:“开科取士,乃朝廷大典,此事宜早做决定。至于纳税,现在不急着做决定。”

朱由检出于皇帝的脸面,将话说得隐晦,无非表明,现在好不容易看到林纯鸿有向朝廷靠拢的迹象,不必为了一年几十万圆又起纷争。

杨嗣昌心里明白,断然道:“一码事归一码?一码事,交趾、广南的税一定要缴,往后,吕宋、爪哇的税也要缴。”

交趾?广南?吕宋?爪哇?

朱由检被杨嗣昌的强硬弄得一愣一愣的,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杨嗣昌接着说道:“户部下设理商司,架构基本完成,各使司、各府、各县,都设立了理商相关机构,既然已经详细登记大明各地工坊及商户,就应该按照登记征收商税,不如赋予理商司征收商税之权。”

这话说得更加不靠谱,朝廷要是能把长江以南的税收收上来,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

不过,正是由于这等不靠谱的话,最终让朱由检明白:既然林纯鸿繆力侵蚀大明中枢的权力,与其被动地等待,还不如主动出击,将朝廷改造为合乎时代要求的朝廷,最终融合荆州团体。

朱由检也琢磨过,自从他登基以来,看起来权力很大,凡事一言而决,事实上,留在他手头的权力小得很。任何圣旨,只要群臣们不认可,就绝对出不了宫城,最终成为一纸虚文。

若是群臣们能把事情做好,朱由检倒也忍了,从隆庆、万历到天启,先辈们都如此,没什么稀奇的。最让他受不了的是,这帮混蛋居然将大明整得一团糟,成天内乱、外敌入侵,好不容易内乱、外敌入侵没了,最终又弄出了林纯鸿这个怪物。

倒是周边的内侍好用,凡事都听他的。不过,群臣们对天启年间的事情记忆犹新,拼命压制内侍。而且内侍行事名不正言不顺,所能获得的权力也极为有限。

与其看着这帮混蛋败坏大明江山,还不如把荆州团体引入朝廷。虽然他的权力会变得更小,但至少还能把大明江山治理得花团锦簇。

群臣们混蛋时,朱由检总会冒出这种想法。不过也就是想一想罢了,若真将林纯鸿引入朝廷,朱由检对自己的人身安全、大明朝廷的存亡都没有信心。

最终,朱由检点头,对杨嗣昌说道:“理商司的事先放一放,其余的,都按你说的办!”

……

朝廷准备在交趾、广南征税的消息传至林纯鸿耳朵后,林纯鸿对杨嗣昌趁火打劫的做法相当鄙夷,对左右说道:“杨嗣昌想拿科举开刀,自己胆子小,不敢做。轮到我们想开刀时,他倒好像很不情愿似的,还想着谋取好处,虚伪!鼠目寸光!”

张道涵说道:“虚伪和鼠目寸光倒谈不上,杨嗣昌心里没底,才是真的。”

这话说得客观,林纯鸿不得不承认张道涵说得对,点头道:“确实,杨嗣昌不知道我们想把科举往哪个方向改,自然无法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态度骑墙,也属平常。”

事实上,林纯鸿令马世奇、钱祚徵提出朝廷特为交趾开恩科,固然有收交趾士子之心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林纯鸿想对朝廷抡才大典乃至官制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最终稳定官制摸索经验。

朝廷从未在交趾、广南开科取士,也就是说,交趾不存在科举的既得利益集团,无论林纯鸿怎么折腾,都不会引起巨大的反弹。

至于交趾、广南小朝廷以往折腾的科举取士,林纯鸿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毕竟,这帮人不是成了刀下亡魂,就是心灰意懒返回山野,或者在荆州悠哉度日。

杨嗣昌一眼看出了林纯鸿的用意,自然没有阻扰的意思。不阻扰,并不代表杨嗣昌不会趁机从中捞取好处。

对林纯鸿而言,摸索官制,其重要性远远高于每年几十万的税收。杨嗣昌摸准了林纯鸿的目的,方才肆无忌惮地讨要好处。

摸索官制与几十万圆的税收,孰轻孰重,阁幕使们分得门清,虽然他们心里有点疙瘩,还是一致同意,每年按照老规矩,将交趾、广南税收的一部分缴纳给朝廷。

崇祯十四年七月中旬,交趾、广南税收账目送至户部,陈奇瑜令人核实后,最终确认两省夏税税额总计三十八万圆左右。

户部签署文书后,仅仅过了一日,三十八万圆就由广南、交趾布政使司在邦泰钱庄设立的户头划账至户部在源丰钱庄开设的户头。

自大明银行成立后,荆州方面就督促商家、行政机构设立对公户头,便于彼此之间的资金往来和查账。这股风一直刮到了朝廷。

杨嗣昌、陈奇瑜皆是一时之俊杰,一眼看出了此举的好处,奏请朱由检后,命令各部门在源丰钱庄开设了户头,并宣告天下,接受各省各地利用划账缴税。

以往耗费巨量人力和物力的起运,最终寿终正寝,变成了简单的划账。

不过,此举并未带来任何赞誉,反而怨声载道。对公户头的设立,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没有怨气,显然不可能。

崇祯十四年八月初,朱由检下旨,在交趾、广南设立恩科,并派礼部尚书林欲楫至交趾、广南,监督两省的科举考试。

堂堂礼部尚书,居然不避海上风波,千里迢迢地跑到偏远之地监督科举考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不过,自朱由检登基以来,发生了太多惊世骇俗的事情,这点小事,并不算什么。

林纯鸿这边的规格丝毫不亚于朝廷,令尚在南下途中的朱之瑜暂时先不赴任,立即赶赴交州,组建督导小组,全权组织两省的恩科取士。

火药味渐浓,一场争斗在所难免。

这仅仅只是序幕,当朝廷在交趾、广南开设恩科的消息在各大报纸登载后,一时之间,大明上下沸沸扬扬,说什么的都有。

不过,颇为意外的是,几乎所有的有识之士都一致认为:交趾、广南的恩科取士关系到大明未来科举考试的走向,是维持旧制,还是由林纯鸿折腾出一套面目全非的规矩,都由这次恩科取士决定!

于是,各路人马再也坐不住,开始行动起来。

黄宗羲、顾炎武组织了大批光禄士,打着顾问的旗号,义无反顾地从上海坐船至交州。

东林党、复社当然不会落在后面,瞿式耜、堵胤锡、张溥、张采亲自出马,也从上海登上了海舟,不避风浪,前往交州。

交州偏远之地,居然破天荒地聚集了这么多华夏精英,可谓空前绝后。

交州城,已经不仅仅是火药味渐浓了,而是在全城撒满了火药,只要有一点火星,就足以燃起滔天大火!

第六百八十二章交趾风云

短短两个月内,朱之瑜再一次踏上了交趾的土地。

马世奇、钱祚徵正汇集在交州,商议交趾、广南两省恩科取士的方案,当两人接到朱之瑜欲至交州的消息后,先是愕然,继而大喜,这个月来绷紧的弦终于松弛下来。

待到朱之瑜进入交州城,马世奇不无抱怨地说道:“交趾、广南恩科取士,牵扯甚广,关系到科举革新,甚至关系到大明的长治久安。仅靠属下与钱大使,如何能担起此等重任?朱幕使来得正好,属下和钱大使可以偷偷懒了。”

朱之瑜哼了一声,斥责道:“汝等作此想法,可算没有明白江陵侯的用意。江陵侯费尽心思,为交趾、广南争取了恩科取士,无非想借着两地偏远、与士林牵扯不大的优势,闯出科举取士的新路。江陵侯上次南巡交州、金兰,这话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要汝等二人不怕犯错,尽一切努力去试,为何到头来,汝等倒生出畏难之心?”

“朱幕使教训得对,属下知错了!”一席话,说得马世奇、钱祚徵羞愧难当,满脸涨得通红。

朱之瑜也不去管两人的感受,径直说道:“试错,虽然有成本,但对于交趾和广南而言,并非不可忍受,这是江陵侯的本意。可是,现在情势有变,想照着试错的老路走下去,可能行不通了。”

马世奇、钱祚徵大惊,问道:“莫非京师有变?”

朱之瑜点头道:“确实。杨嗣昌奸猾,故意把恩科取士搞得满城风雨。南雷先生、亭林先生、东林党、复社都在往交州赶,非常复杂。接下来如何做,江陵侯已经有了大致方略,不过方略如何实施,我等三人还得细细琢磨。”

……

接下来十数日,各路人马陆续抵达交州,交州一下子成了全大明关注的焦点。

朝廷高层官员、大明最具实权人物之一、超重量级大儒陆续抵达交趾,普通交趾人当然茫然不知。

他们只知道,交趾大街上突然出现了许多四轮马车,四轮马车里坐着的人一看就不一般,有的温文尔雅,有的肃穆清冷、不怒自威。

这些都还算了,交州城内来什么人,不关小百姓什么事。但是,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是,交州城内的酒店、客栈处处爆满,一房难求。顺带着,城内的生意也好了不少,总有一帮操着大明官话的人,四处寻找具有交州特色的小吃、工艺品。

最让交趾人感到吃惊的是,城内忽然突然冒出了无数被称作“报纸”的纸张。报纸制作精美,写满了汉字。

听识字的老爷说,报纸有好多种,有交州时报、有时闻录、有交州商报……

于是,茶馆里兴起了一项新业务,由说书先生读报。

交趾老百姓在想什么,朱之瑜、林欲楫当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当林欲楫抵达交州后,朱之瑜与林欲楫之间发生了第一次交锋。

林欲楫,泉州人,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解元,万历三十五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可以说,林欲楫就是现行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林欲楫根本看不起仅仅只是贡生出身的朱之瑜,心里又对他心目中的乱成贼子充满了怨气,见到朱之瑜后,语气颇为不善地说道:“按照惯例,皇上恩准交趾、广南两省恩科取士,需由布政使司群官组织。汝身无官职,为何却大喇喇地身居两位大使之前?”

林欲楫明知故问,显然抱着抢占先机、打击荆州士气的目的。朱之瑜掌管荆州职官司多年,与无数奸猾的官员打过交道,此等小伎俩,放在他眼里,显然不值一谈。

林欲楫开口之前,朱之瑜还有点担心他难以应付,现在见他只有这么点斤两,反倒放下心来。朱之瑜微笑道:“奉江陵侯之命,本人忝任辛巳恩科督导,并署理海事诸务。”

林欲楫张口结舌,面色微红。朱之瑜坦言得到了江陵侯的授权,他若要继续驳难,必须从江陵侯的命令是否合法入手。这年头,若江陵侯的命令是否合法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哪里还有这么多麻烦事?

前面有座山,林欲楫翻不过去,只能绕道而行:“本官奉皇上之命,至交州督导辛巳恩科。临走之前,皇上已经吩咐,自隋唐以来,开科取士早已有惯例,交趾、广南民情虽与中原有所不同,但不宜对惯例做过多修改,大体上还是按照往常的习惯来。”

说完之后,林欲楫笑眯眯地看着朱之瑜三人,心里却冷哼了一声:江陵侯不是一直打着皇上的旗号吗,现在我倒要看看,你们敢不敢抗旨。

朱之瑜亦笑眯眯地答道:“皇上有口谕,我等自然遵旨。”

林欲楫大吃一惊,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瞅着朱之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林纯鸿到底想干什么?闹出这么多幺蛾子,就单单为了一个恩科取士?

正疑惑着,朱之瑜继续说道:“刚才还在发愁,我等鄙陋,恐怕难以胜任主考官一职。马大使和钱大使还琢磨着请林大人担任主考官。不知林大人是否愿意屈就?至于内帘官和外帘官,也一并由林大人决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