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第3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渤费尽心机,几乎熬白了头发,想出各种办法来降低成本力图使羊毛织物走入平常百姓家。一则,黄渤设计了流水线作业,选毛的选毛,洗毛的洗毛,纺纱的纺纱……每个工人固定干一种活,效率大大提高;另外,黄渤还充分利用水力和风力纺纱,减少工人数量等等。

多管齐下之下,黄渤终于将羊毛纺织做成了小幅盈利的局面。

同时,黄渤还相继开发出呢绒、毛毯等新产品,并且将羊毛纱与棉纱混纺,尽一切努力扩大羊毛产品的销售范围,力争在江南、荆州乃至海外掀起羊毛产品的风潮。

林纯鸿不吝赞美之辞,曾当着七大阁幕使的面言道,黄渤的作用,超过三个军团常年在草原作战!

仅仅只是言语上的赞许,黄渤并不在乎,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润。因此,他乘机向林纯鸿提出,为几十万将士每人配备一条呢绒大衣及两件羊毛衫。

包括林纯鸿在内,众人几乎听得傻了眼。

一件呢绒大衣的价格可不便宜,市面上,几乎卖到七圆一件,若每个将士配备一件,岂不是要花费两百万大圆?

这对当前厉行节约的荆州财政而言,绝对是无法承受之重。

然而,黄渤好像压根就没注意到大佬们张开的嘴巴,犹然坚持道:“将士们都穿上呢绒大衣,足以在荆州引起一股风潮,风潮必然向江南及各地扩散,这股风潮带来的利润,岂止区区两百万?”

林纯鸿退让?

?步,提出,先为哨级以上军官配备。

黄渤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风潮,为军官配备,风潮也有可能形成,于是黄渤不再坚持自己的要求。

成衣工坊为军官设计的呢绒大衣,呈纯黑色,坚挺,御寒效果相当好。一经发放至军队中,军官们立即发现,呢绒大衣相当拉风,穿上后,个人的气质陡然上了一个档次。

军官们深深地爱上了呢绒大衣,时常披着大衣,摆出冷酷的神色,在寒风中走来走去,享受士兵们羡慕的目光。

士兵们羡慕,自然就想拥有。荆州军的士兵军饷并不低,花七八圆买一件大衣,也就两个月的军饷,还是在他们承受范围内。

于是,呢绒大衣迅速在荆州军中风靡起来。这股风潮继而扩散至荆州民间,旋即又引起江南人的效仿。

羊毛产品的销量,直线上升,沁水的毛纺工坊,第一次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不过,黄渤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当前,毛纺织业依然是薄利产业,要不是因为毛纺织业对经营蒙古有重大战略意义,他早就弃而不做了。

而且,黄渤还知道,造成毛纺织业成本居高不下的最关键原因就在于:原料和工坊相距遥远,工坊与荆州、江南市场相距遥远,庞大的运输费用,几乎占了成本的六成以上。

若能将运输费用降低一半,毛纺织业必然成为暴利行业,就如棉纺织业一般,飞速发展。

因此,黄渤有意识地在朔州增设工坊,首先解决原料和工坊相距遥远的问题。

但是,朔州人烟稀少,平常百姓,也不愿意到如此偏远而又不安全的地方工作,于是,黄渤的增设工坊之举遭遇了难以克服的难题。

黄渤殚思竭虑之下,偶然想到:唐宋以前,黄河几字形处都是通航的,朔州离黄河不远,若是能利用黄河运送货物,运输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标可期。

??

而且,黄渤还想到,蒙古人大多游牧于贺兰山、阴山一带,这里靠近汉人地区,贸易方便,气候又不至于太冷,牧草又肥美,几乎聚集了五成以上的蒙古人。若能让黄河通航,就能顺着黄河轻松地将势力渗透至蒙古人的核心区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黄渤立即将自己的想法向荆州汇报,并建议荆州派遣勘测队至黄河几字形处考察,看能否通航。

林纯鸿对黄渤的提议大感兴趣,令军情司协同工程院,组织得力人手至黄河勘测。

现在,勘测队已经出发将近半月,黄渤正焦躁不安地等待回应。哪想到,勘测队的汇报还未等到,却等来了军情司的通报。

军情司告知黄渤,在勘测黄河时,偶然发现,从草原沿黄河一路往南,一马队运送了一大批武器!

黄渤大惊,草原上向来缺乏钢铁,一般而言,武器都是由中原流向草原,为何现在却反过来?

黄渤正准备找盛坤山商议,哪想到盛坤山得知消息后,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正好来找他商议。

两人琢磨良久,心里虽有一些想法,但一直不敢确定,正一筹莫展之时,黄渤说道:“我倒想起宋院长说,综合各种情报,大胆假设,若根据假设做出的推论能被事实证明的话,那么假设就是对的。我们不妨也借用这个办法!”

盛坤山哪里懂得这些东西?听到黄渤绕来绕去的说得糊涂,大声道:“黄总管尽可直言,盛某洗耳恭听。”

黄渤道:“现在,你我都怀疑李自成与鞑子勾结,这批武器很可能就是鞑子支援李自成的武器。我们不妨认定:这批武器就是鞑子支援给李自成的,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推论?”

盛坤山道:“武器的去向必然是秦岭山区!可是,这有什么用?军情司已经盯上了马队,若真证明了武器的去向是秦岭山区,那都已经到了李自成的手,我们根本来不及反应。”

黄渤点头道:“的确!我们再想想,还能得出什么推论……武器……武器……对了,鞑子不可能直接运送武器至李自成处,必然通过中间人。最有可能的中间人就是这帮吃里扒外的晋商!若能证明马队是晋商的人马,则这批武器必然是鞑子支援李自成无疑!”

盛坤山正准备知会军情司,调查马队的身份,忽然收到了荆州的紧急命令:近期有一批武器路经陕西运往李自成处,命骠骑军伺机劫夺,留下活口,关押起来以待后用。

黄渤和盛坤山大惊,失声道:“我们这边刚得到消息,为何荆州比我们早这么多日就知道了?难道……”

后面的话,两人都没说出来。毕竟,涉及到细作、暗探,都是机密无比的事,两人身为荆州集团的高层,这点保密意识还是有的。

盛坤山也不拖延,与黄渤辞别后,回到军营,立即派出一营人马,直扑黄河边的河曲县,将所有武器劫掠一空,还俘虏了两百多名活口。

令盛坤山、黄渤大吃一惊的是,所有的武器皆是大明军队的制式武器,一点满清的痕迹都没有。

满清有大明的制式武器,一点也不稀奇,只是,满清和晋商刻意这么做,必然谋划严密。

黄渤和盛坤山的心里浮上一层阴影,连夜组织大量人手对两百多活口隔离审问。

果然,活口皆是王登库底层雇员,对武器来自何处,去往何处,压根都不知道。而马队内的高层不是被杀就是自杀,根本找不到一点实实在在的证据!

盛坤山懊恼万分,道:“荆州明确下令要活口,说有重要用途,现在根本拿不到证据,怎么办?”

黄渤皱眉思索片刻,忽然笑道:“我估计,都督很可能会拿晋商开刀,方才这么在意活口。现在,事实已经很明确,有没有证据,已经不重要了。毕竟,王登库又不知道马队的高层落在了我们手中,心里总是发虚,发虚之下,也难以拼死抵赖!”

盛坤山拍了拍额头,大叫道:“这么说来,河曲的尸体不该掩埋,应该一股脑儿地运到朔州来!”

黄渤道:“不用一股脑儿地全部运来,反而欲盖弥彰,只需要将高层的尸体运来即可。”

盛坤山大悟,立即派出人手,带领十个活口前去辨认尸体。

……

黄渤和盛坤山皆认为,满清这次失败了,必然还有第二次、第三次……于是盛坤山立即将侦骑洒满在朔州以西,以阻止王登库运送武器,期待抓住真正知晓内情的高层。

然而,令盛坤山失望的是,侦骑在朔州以西忙活十数日,空耗兵力,却连马队的影子都未看到。显然,王登库和满清鞑子见事情败露后,已经转移了输送线路。

至于转移至哪里,盛坤山根本无从知晓。毕竟,朔州以西辽阔无比,仅凭骠骑军那么点人马,怎么可能完全监控?

正当盛坤山筹划着将侦骑撒往更广阔的范围之时,忽然从沁水传来要报:凤翔府守备刘国能与李自成鏖战半年,终因叛徒出卖,被李自成攻破凤翔城!

黄渤大惊:洪承畴、孙传庭皆离开陕西,陕西空虚,再加上陕西饥民遍地,陕西必乱!万一李自成攻略河南,我们与荆州的联系就被切断了!

第五百七十六章撬动时局(二)

人不自救,无人能救,这句话用来诠释李自成,最为合适不过。

张献忠覆灭、刘国能投诚,其余的小股匪盗,大多没有逃脱覆灭的命运,被孙传庭和洪承畴尽数扑灭。唯有李自成率领千把多残兵败将逃入秦岭之中。

在高迎祥身灭后,李自成由闯将升级为闯王,正式接过了高迎祥的衣钵,在乱民乃至一部分百姓之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更何况,李自成虽只余千把多人,但这千把多人多是积年悍匪,作战经验非常丰富,非各地自立山头的土匪可比。

基于上述两点考虑,孙传庭和洪承畴密切配合,将秦岭的几条出山口封得严严实实,并派遣重兵进山搜索李自成。

秦岭大山中,人口稀少,食物来源几近于无。为了生存,将士们不得不用杀人的利刃挖掘块茎,用猎杀官兵的弓箭猎杀野兽。

这哪里还是令大明朝廷头痛无比的积年悍匪,完全成了一股难民。

李自成兵不得食,无一日不处于逃亡之中,凄惨到极点。

正当李自成处于极度危险中,覆灭在即时,朝廷忽然下严旨,将孙传庭和洪承畴全部调至京师!

李自成终于得到了喘息之机。

不过,形势对李自成而言,依然不妙。

孙传庭与洪承畴在离开陕西前,令总兵贺人龙率领七千余精锐留驻西安,震慑陕西全境。贺人龙作战悍勇,智勇兼备,手里沾满了乱民的鲜血,乱民们惧怕无比,称其为贺疯子。

李自成兵不过两千,哪里敢去西安撩拨贺人龙的虎须?

于是,李自成将目标瞄准了凤翔。

李自成本以为,刘国能迫于势,方才投降朝廷,只需要他率军一到,刘国能必反无疑。然而令他意外的是,刘国能不仅不降,还准备利用?

?的盲目将计就计,将他一举捕杀。

幸亏李自成得到内线通报,险而又险地避过了一劫。

李自成大怒,立即挥兵攻打凤翔。千把多兵力攻城,完全就是笑话,李自成被刘国能挥兵一冲,麾下大乱,狼狈逃窜至秦岭山中。

不过,李自成此次攻打凤翔城也不是一无所获,沿途掳掠了大量的人口和粮草,兵力急剧扩充至五千余人,虽然多是乌合之众,但声势好歹开始壮大起来。

更关键的是,附近沉寂已久的贼寇趁势而起,不是投奔李自成,就是占山为王,与官府作对。这帮占山为王的土匪牵扯了贺人龙和刘国能大部分精力。贺人龙和刘国能哪里还有精力去对付李自成?

于是李自成终于摆脱了随时可能覆灭的困境,开始整编军队,得精锐三千余人。

不过,粮草和武器始终是李自成无法解决的困难。

正当李自成一筹莫展时,王登库派遣心腹找到李自成,提出支援李自成粮草和武器。

对这帮晋商的能力,李自成倒无怀疑,他只是感到奇怪,背景深厚、财富巨万的晋商为何巴巴地要支援他。

王登库心腹倒也不隐瞒,直接相告,这是满清皇帝的一份心意。

李自成命都快没了,能得到满清的资助,当然求之不得。至于什么民族,什么文明,在他心目中狗屁都不是。原本的历史上,他建立的大顺政权,公然奉党项的李继迁为太祖,如此可见一斑。

满清的资助还未到,李自成又陷入绝境之中:粮草没了!

李自成无法,只好再次将目标对准了凤翔府。他把这次战争当成了生死之战,败则继续做野人;胜则闯出一片天,天高任鸟飞。

以有心算无心,以优势兵力对阵主力在外的刘国能,李自成通过内线打开城门,险而又险地生擒了刘国能,占据了陕西重镇凤翔。

消息最先传腈传至荆州,林纯鸿马上召集在荆州的阁幕使至星拱楼,商议陕西的变数。

包括林纯鸿在内,所有的判断出奇地一致:陕西即将大乱,李自成在携裹百姓之后,声势必将大涨,有可能成为除大明朝廷、满清鞑子、郑芝龙、江南地方势力及荆州之外的另外一股势力。

然而,在商议应对之策时,却产生了巨大分歧:

周望和陆世明力主派重兵进剿,将河南西部与陕西顺势纳入囊中,向战马之略的中期目标,即复套迈进。

如此主张,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只是,当张道涵和朱之瑜大喊钱粮何在时,周望和陆世明则蔫了下来。

张道涵和朱之瑜并不反对进取河南西部和陕西,只是,他们超出荆州的能力使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