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5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要求。

既然要支付薪酬,自然得签署劳动合同,只有合同才能够保证德方派遣的科研人员在中国工作期间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

只是,这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在于补偿金额。

要知道,对于缺钱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如果能够获得高额补偿,那肯定是一件大好事。

当然,这就意味着需要派遣足够优秀的科研人员去中国工作。

在得到了德方的正式答复之后,顾祝同一口气罗列出了二十二项科研支援项目,其中就包括核技术。

这个时候,德方提高了警惕。

虽然当时顾祝同提出的另外二十一个科研项目也很关键,比如获取由宝马公司研制的喷气式发动机,但是这些项目基本上都属于战术性质的,即只能增强中**队的战术能力,而无法提高中**队的战略能力。

显然,核技术就完全不一样了。

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没有研制出原子弹,但是已经完成了原子弹雏形的制造工作,而且对原子弹的威力有了初步了解,哪怕这个了解并不是十分正确。也就是说,帝**方已经知道原子弹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足以左右战略均衡,更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战争面貌,而中国获得了原子弹,就等于中**队的战略打击能力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中**队的战略打击能力本来就强于德军。

可以说,如果中国提前研制出原子弹,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根本没有机会与中国争夺世界霸权了。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德意志第二帝国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在核技术上援助中国。

可惜的是,在经过了艰苦的谈判之后,特别是在顾祝同反复强调,这二十二项科技援助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项,中国当局都不会签署与之有关的任何协议,也就不可能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经济上的援助,结果德方、特别是帝**方不得不在核技术方援助上做出让步。

当然,这还与一个因素有关。

这就是,帝**方对核技术的认识依然很不全面。主要就是,由帝**方主导的第一次核爆炸试验以失败收场。

可以说,这次失败的试验,直接左右了战后的世界格局。

要知道,如果不是这次试验最终失败,恐怕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四八年初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核武器项目,如果没有获得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恐怕要到一九五零年才会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获得两年的核垄断优势,而在这两年中,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宣告结束,新的世界格局也将诞生。掌握了原子弹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即便在综合国力上仍然远不如中国,也至少能够获得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正是如此,战后才有人认为,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改变了历史。

当然,这种错误的认识,也直接导致帝**方、特别是军方高层对原子弹的认识走向错误的极端,即不认为原子弹能够改变什么。

这样一来,自然认为核技术算不上是重要科技。

在德军高级将领看来,如果能够通过核技术支援获取一笔丰厚的汇报,远比把这项技术锁在保险柜里划算得多。

此外,德方做出这样的让步,还与中国的情报机构有关。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早在一九四六年,中国的情报机构就渗透到了德军高层,以各种方式来影响德军对核武器的认识。战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涉及到核武器的情报事件做了一次彻查,发现了很多蛛丝马迹。比如,帝**方的核武器项目开支有很多不明之处,大约有一亿帝国金马克的科研资金去向不明,还有近一亿的科研资金被用在了毫无意义的地方,而核武器项目的总投资总共还不到十亿帝国金马克。也就是说,这两笔说不清道不明的资金就占了总经费的百分之二十。显然,有人在经费上做了手脚,造成科研开支严重偏高,最终由此导致核武器项目的开发进度严重放缓。除此之外,帝国情报机构在调查中还发现,负责组装第一枚核爆炸装置的科研人员中,有数人涉嫌与中国情报机构有染,而且其中肯定有两人被中国情报机构策反。也就是说,帝**方进行的那次失败的核爆炸试验,很有可能就是中国情报机构的杰作。

总而言之,帝**方对核武器的认识严重不足。

由此,顾祝同在柏林收获了最重大的成果,即当年年底,就有一百二十七名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核物理学家与核武器工程师前往中国。RQ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五百九十一章化敌为友

更新时间:2012121822:21:14本章字数:5031

。。

第一批帝国核物理学家启程前往〖中〗国之前,顾祝同就结束了他的柏林之行。

在柏林的两个月,让顾祝同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某种程度上,顾祝同非常佩服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民。就他的个人感受而言,德意志是一个非常团结、也非常有凝聚力、更加拥有责任感与荣誉感的民族。给顾祝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柏林市民在维护社会秩序时的自觉性。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仍然处于战时管制状态下,从〖总〗理到平民,所有帝国公民都只能通过劳动获取生活必须品,而且每个月分三次去固定地点领取生活物资。正是如此,每到发放物资的时候,物资配给点肯定是人山人海,往往需要派上几个小时的队伍,才能领到物资。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平民、还是政府官员都会非常自觉的排队,哪怕下在鹅毛般的大雪。在十一月底,顾祝同就亲眼看到,好几名政府高官跟平民一起排队领取物资,而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官员身份而享受特殊待遇,周围的平民也没有对他们另眼相看。显然,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根本不存在。即便〖中〗国的战时管制措施相对较为宽松,政府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都享受了特殊待遇,不但不需要在冰天雪地里排队领取物资,甚至能够获得比平民更多的、也是更丰富的物资,其生活自然要比平民好得多。

后来,顾祝同曾经提到,德意志是一个典型的纪律型民族。

在这个民族里,纪律在任何地方都存在,而且所有人都会本能的去维护纪律,抵抗破坏纪律的势力。

当然,这个特性,来自德意志民族的长期分裂史与艰难的统一战争。

要知道。现代德意志的基础是普鲁士,而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开国皇帝、也是普鲁士王国的最后一位国王在凡尔赛宫加冕之前,普鲁士王国从一个北德小国,逐步发展成为德意志各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先后战胜了丹麦、匈牙利与法国,而这些国家每一个都曾经比德意志第二帝国更加强大。在统一战争中,普鲁士几乎全民介兵。也正是如此。纪律性才融入到了这个民族的骨髓之中。

从军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军事化民族。

说得简单一些。在战场上,德军是最有纪律的作战部队,而军队的战斗力,往往就来自于纪律性。

可以说,每一个男性帝国公民,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军人。

这也让顾祝同意识到,德意志是一个不可压迫的民族。也许。这个民族会在某段时期屈居人下,但是绝不会永远处于二流水准。只有假以时日,其内在的前进动力,就会趋势其挑战强权。也许,德军会在战场上遭受惨败,甚至连德意志第二帝国都会在一场失败的战争中被迫承认战败,但是只要德意志这个民族依然团结在一起,那么迟早都能摆脱战败所造成的束缚。

也就是说,外界的威胁,根本不可能打垮德意志。

要想战胜这个民族。就必须从其内部着手。

回国后,顾祝同没有休息,直接去了青岛。

“怎么样,柏林给你的感受还不错吧?”

“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而且我对柏林的认识,远没有大元帅那么深刻。”顾祝同当然知道,冯承乾在回国之前。在柏林生活了几十年,基本上半生的时间都在这座欧洲腹地的大城市里度过。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我离开柏林快三十年了。这么久的时间。足够改变一个人,也足够改变一座城市/。”

“有的东西会随着时间改变。而有的则会愈发不可动摇。”

“是吗?”冯承乾知道顾祝同是话外有话。

“大元帅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不可避免,有多大的把握能够取胜呢?”

“你是说,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

顾祝同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在我看来,我们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说的是如果,而且我不敢苟同你的观点。”

“当然,你现在肯定不会认同我的观点。别说是你,就算是普通士兵都知道,我们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友好关系已经快到尽头了,随着大战结束,在谁来主宰世界的问题上,我们将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决裂,因此在我们双方抹平了这场大战造成的创伤之后,下一场世界大战就会爆发。一般情况下,这只需要两代人的时间,也就是大概二十年。如果把科学技术产生的影响考虑进去,也最多只需要三十年。”冯承乾竖起了一根手指头,说道“只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这就是,不管是在上次大战中、还是在这次大战中,都有最终的胜利者,哪怕胜利者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但是终究获得了胜利,而且从胜利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问题是,如果下一场战争不会有最终的胜利者,交战双方面对的都是全面毁灭,那么战争还会爆发吗?”

“全面毁灭?”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把战争造成的毁灭无数倍的放大。在上次世界大战中,主要的牺牲者是军人,而且战场局限于战线两侧数十公里、最多不过上百公里的区域内。到了本次世界大战,平民的伤亡肯定超过了军人,而且战场也不再局限于战线附近,而是扩大到了远离战线的后方,特别是大城市。那么在下一场战争中,如果双方手里都拥有威力巨大的武器,大到只需要一枚炸弹就能摧毁一座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到能够用几百上千枚炸弹就彻底破坏人类耐以生存的环境,大到能够把所有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变成坟墓。那么你认为,政治家还会冒险发动战争吗?”

“这……”

“当然,我们不妨战争会再次爆发。”

顾祝同锁紧眉头,不知道冯承乾故意把话题拉回来的意思。

“想必。在柏林这两个月,你也认识到,我们不可能彻底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至少不可能通过外在打击使其彻底消亡。”

顾祝同微微点了点头,这也确实是他的认识。

“我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生活了几十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在达到目的之前。绝不会放松斗志的民族。”

“目的?”

“称霸世界,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民族。把其他所有民族都踩在脚下。”

顾祝同迟疑了一下,才说道:“大元帅,当初你离开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也许是吧,毕竟我不是日耳曼人。”

“可是……”

“可是我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出生,而且取得了旁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而且之前从来没有回过自己的祖国。甚至不了解自己的祖国?”冯承乾笑了笑,说道“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们必须看着未来,而且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顾祝同没再多说什么,毕竟他还没有到喜欢回忆过去的年龄。

“你的担忧我非常清楚,而且可以说是深有同感。”冯承乾拿起雪茄,在顾祝同掏出香烟之后,他才点上。“假以时日。德意志第二帝国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且肯定是我们在战后的头号敌对国,因此我们现在给予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任何性质的援助,都等于是养虎为患,在为我们的子孙树立敌人。只是,我们必须这么做,而且要做得更彻底,因为只有在内部着手。我们才有机会击垮德意志。”

“在内部着手?”

“在你回来之前,〖中〗央高层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在战争结束之后。我们将援助所有同盟国恢复经济发展,甚至会帮助像〖日〗本、英国这样的敌对国进行战后重建。”

顾祝同一愣。很不理解的看着冯承乾。

援助同盟国可以理解,毕竟这些国家或多或少的都做出过贡献,而且其加入同盟国集团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好处。更重要的是,〖中〗国要想在战后主导国际秩序,就必须依靠这些盟友。

问题是,为什么要援助曾经的敌对国?

“想不明白?没关系,你很快就能想明白。你只需要知道,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