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3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战后的估计“依阿华”级主装甲带的实际防护效果在三百八十毫米左右。

显然,这个数值已经不低了。

同期的战列舰中,采用传统设计方式的几种战列舰,主装甲带的厚度都没有达到三百八十毫米,比如“俾斯麦”级为三百二十毫米“维托里奥维内托”级为三百五十毫米“黎塞留”级为三百三十毫米“前卫”级为三百五十六毫米,只有“乔治五世”级的关键部位达到了三百八十毫米,而要以装甲厚度为衡量标准,在防护上全面超越“依阿华”级的只有日本海军还没来得及建成的“大和”级。

问题是。装甲厚度只是衡量防护性能的指标之一。

在决定防护能力的众多因素中,还包括装甲钢板的质量。

显然,在这方面。美军战舰就算不上是最好的了。

当时,最好的装甲钢都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一点,在帝国海军主力舰的装甲厚度上也看得出来。“俾斯麦”级的主装甲带,最厚处只有三百二十毫米。但是在实战中,其防护能力强于“乔治五世”级。原因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用在“俾斯麦”级上的装甲钢的质量比英国皇家海军的好得多。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在钢铁冶炼技术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正是有了质量优良的装甲钢,德意志第二帝国才能制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在大战爆发前打造出世界上最强大的装甲部队。

大战爆发前,美国的钢铁业也非常发达,甚至可以说是其支柱产业。

要知道,美国最早建造摩天大厦,世界上第一栋钢架结构的大楼就在美国纽约,而没有发达的钢铁业,就根本不可能有像帝国大厦这样宏伟的建筑物,更不可能有金门大桥、遍布全国的铁路等等。

问题是。战前的美国钢铁业。主要集中在民用领域。

说得简单一些,美国大量生产的都是普通钢材,而不是用来制造战舰的装甲钢。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美国在大战爆发前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只有海军建造战舰需要装甲钢,陆军几乎没有坦克战车。显然。仅仅是海军的需求,根本无法为钢铁企业提供足够的订单。要知道。即便一年建造一艘主力舰,装甲钢的用量在两万吨以内。而一座大型钢铁厂一年的产量在百万吨左右。

事实上,德意志第二帝国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技术,与其机械化部队有很大关系。

说白了,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前就着手打造机械化装甲部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钢铁企业也不可能飞速发展,也就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来研制、生产性能更加出色的装甲钢。

可以说,在大战爆发的时候,美国在特种装甲钢领域的研制能力并不强。

虽然在参战之后,巨大的军事需求推动了钢铁业发展,美国的钢铁产量更是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连续大幅度增长,但是在特种装甲钢领域,要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生产力,还有前期的科研积累。

显然,这正是美国的弱点。

到了一九四三年,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

这就是,美国陆军也在疯狂的扩充装甲部队,并且大举向红俄与英国提供坦克等装甲兵器,因此美**事工业对装甲钢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由此,导致了一个严重结果,即装甲钢的产量满足不了需求。

当时,美国钢铁企业曾经设法提高装甲钢的产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也正是如此,美国制造的坦克战车才性能平平。拿“谢尔曼”m4型坦克来说,其战斗重量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黑豹”相差不大,但是在火力、防护与机动性能上,都远远比不上“黑豹”。

在海军的战舰上,这样的问题也存在。

事实上,在“依阿华”级战列舰上,装甲钢的质量问题体现得十分明显。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在美国参战前夕开工建造的,等到了组装装甲的时候,美国已经投入战争,而且承担了主要的援助任务。在一九四一年,美国为红俄提供的武器装备就占用了上百万吨的钢铁产量。此外,美国还得为英国提供援助,帮助英国皇家陆军在北非与德意联军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坦克战车的制造优先权显然更高。

结果就是,用在“依阿华”级战列舰上的装甲钢的质量严重缩水。

根据中国海军在战后做的测试“依阿华”级所用装甲钢的硬度标准非常低,根本没有达到美国海军提出的最低要求。要命的是,这些钢板在制造之后并没有进行严格检查,即便做了筛检,在发现问题后也没有进行正确处理。比如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就有三分之一的装甲钢板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在任何情况下,这些有问题的钢板都应该返厂,即回炉重炼。可惜的是,美国海军根本没有这么做,只是要求厂家进行简单处理,然后就装到了战舰上。

把装甲钢的质量考虑进去的话“依阿华”级战列舰的防护就不怎么样了。

甚至可以说“依阿华”级的防护还不如前两艘“南达科他”级,因为这两艘战舰是在大战爆发前建造的,大战爆发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主要建造工作,因此装甲钢不存在质量上的问题。

当然,即便没有装甲钢的质量问题“依阿华”级的防护也算不上强大。

别的不说“依阿华”级是按照战前的防护标准进行设计的,其主装甲带只要求能够抵挡住十六英寸普通穿甲弹。显然,对战争期间出现的新式穿甲弹,这个防护标准就低得有点离谱了。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连美国海军对“依阿华”级的防护都没有信心。

主要就是,美国海军自己做过测试,发现“依阿华”级的主装甲带在大部分范围内都无法应付十六英寸新式穿甲弹,更别说中国海军在一年前就已经获得的钨合金穿甲弹与次口径穿甲弹了。

中国海军在战后做的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在通常交战范围内,就肯定能够打查“依阿华”级的主装甲带,而更先进的次口径穿甲弹几乎能在全射程范围内打穿“依阿华”级的装甲。

当然,这不仅仅是“依阿华”级的问题。

包括“南达科他”级的后两艘在内,在一九四二年之后建造完成的美军战舰,几乎都存在装甲钢质量不过关的严重问题。

事实上,这也成为了美国海军启动“蒙大拿”级战列舰设计工作的主要原因。

在没法通过提高装甲钢的质量来提高防护能力的情况下,美国海军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增加吨位、增加装甲的厚度来提高防护。结果就是“蒙大拿”级的设计排水量就达到了惊人的六万吨与七万吨,超过了“腓特烈三世”级,而增加的排水量中,除了增加一座三联装主炮炮塔之外,几乎全都用在了装甲防护上。为了提高装甲防护“蒙大拿”级甚至降低了主机的输出功率,设计最高航速也降到了三十节。可惜的是“蒙大拿”级的命运还比不上日本海军的“大和”级。在一九四三年底,美国海军就终止了“蒙大拿”级的设计工作,~~

ef=〃



更新首发~~随后取消了所有建造计划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依阿华”级是一种很强大的战舰,不过更多的是在其外表,而论战斗力的话“依阿华”级最大的提升在火力与速度上。相较于“南达科他”级“依阿华”级的防护水准不但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因为庞大的舰体所带来的中弹面积增加而有所降低,综合防护能力并不理想。

这样的战舰,能在太平洋上给美军带来胜利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三百六十四章性价比

更新时间:201210238:21:04本章字数:4838

第三百六十四章

性价比

前面已经提到,装甲钢存在质量缺陷的不仅仅是“依阿华”级,而是当时几乎所有的美军战舰。

相对而言,“马萨诸塞”号与“亚拉巴马”号的情况要稍微好一些。

这两艘战舰均在大战爆发前开工建造,而主要原因就是,“依阿华”级的设计工作没有能够按时完成,而且专门为其开发的mk7型十六英寸舰炮、效率更高的锅炉等等都不可能顺利研制成功。受此影响,在“南达科他”号与“印第安纳”号开建后,美国海军又追加建造了两艘。

对美国海军来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在“南达科他”号开建后,美国海军就发现,这并不是理想的快速战列舰,过低的排水量限制了其战斗力。如果要提高战斗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大排水量。在设计“南达科他”级的时候,增大排水量并不可行,即“华盛顿条约”对战列舰的吨位有严格限制,可是在条约作废之后,增大排水量就不是什么问题了。也正是如此,美国海军才设计了吨位大得多的“依阿华”级。

当时,美国海军面临着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即继续扩大舰队规模。

在“华盛顿条约”作废之后,世界各主要强国都在扩充海军舰队,甚至连与海洋没有太大关系的红俄都提出了一个极为宏伟的海军发展计划,准备在十年之内建造十艘战列舰、十艘战列巡洋舰、二十艘重巡洋舰、以及数百艘其他舰艇。受此刺激,美国海军自然需要用新的战舰来扩充舰队规模。

显然,等待“依阿华”级完成设计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也正是如此,在明知道“南达科他”级存在众多缺陷的情况下,美国海军依然追加订购了两艘。

当然,与前两艘相比,“马萨诸塞”号与“亚拉巴马”号有一些细节上的改进。

只是,这些改进并不彻底。

比如,主炮依然是mk6型,而不是更加先进的mk7型。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导致“依阿华”级的设计工作迟迟没有完成,建造计划一推再推的众多因素中,主炮不成熟是主要原因之一。说白了,如果当时mk7型的研制进度一帆风顺,美国海军就不会继续建造“南达科他”级。请牢记

结果就是,“马萨诸塞”号与“亚拉巴马”号在建造的时候,依然选择了mk6型舰炮。

两舰开始舾装的时候,mk7型才研制成功。此时,美国海军曾经打算为两舰换上这种威力更大的主炮,但是最终放弃了。主要就是,用来安装mk6型主炮的炮塔,根本不可能直接安装mk7型主炮,即mk7型主炮的后坐行程大得多,需要更大的炮塔空间,也就必须对炮塔进行大改,相当于重新设计一款炮塔。更要命的是,受炮座尺寸限制,或者说是舰体尺寸限制,在“南达科他”级上根本无法直接使用“依阿华”级的主炮炮塔,也就不可能走捷径。显然,重新设计一款用来安装mk7型舰炮的炮塔,不但要投入大量资金,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受此影响,两舰的主炮火力并没得到提升。

两舰最大的改进之处,就是把副炮的数量由十六门提高到了二十门,即在两舷各增加了一座双联装副炮炮塔。此外,副炮也全部换成了更适合于防空作战的mk12型三十八倍径五英寸舰炮。高射炮方面,两舰全面淘汰了作战效率不佳的二十八毫米机关炮,并且把四联装四十毫米高射炮的数量增加到了十七套,也就是七十二门,二十毫米机关炮的数量则增加到了五十六门,全舰高射炮的数量总共达到了惊人的一百四十八门。

防护方面,两舰在建造的时候就增加了总厚度为五十四毫米的两层甲板,即三十八毫米厚的露天甲板与十六毫米厚的防破片甲板,使得水平装甲的总厚度达到了二百一十毫米,超过了同期的其他战列舰。

可见,两舰的改进幅度很有限。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南达科他”级的排水量本来就不够大,甚至算不上充足,因此改进余地本来就非常小。要不然,美国海军也不会耗费大量的资金设计与建造“依阿华”级战列舰了。

相对而言,这两艘战舰的最大优势就是采用了较为成熟的技术。

白了,就是故障率低得多,特别是动力系统较为可靠,不会像两艘“依阿华”级那样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美军的八艘主力舰中,问题最多的绝对不是两艘“依阿华”级。

事实上,在发展快速战列舰之前,美国海军对快速战舰并不敏感。比如英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大举建造战列巡洋舰的时候,美国就没有跟风,而且美国海军的主力舰一向以速度慢出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的时候,美国海军才决定建造战列巡洋舰,以应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威胁。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列克星敦”级。只是,“列克星敦”级闻名天下的时候,不是以战列巡洋舰的面目问世,而是舰队航母。也就是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