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3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雷德尔并不相信那批美军会强往红俄,而是认为将被派往英国,但是雷德尔承担不起判断错误所产生的后果。当然,不是这批美军在到达红俄之后,会对德俄战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是到时候,帝国陆军的那帮将领们就可以把没有及时攻占莫斯科、没能及时击败红俄的全部责任都推到帝国海军身上。

十二月二十九日,雷德尔就下令让公海舰队升火,做好出港准备。

两天后,在得知最后一支运输船队离开了费城之后,雷德尔给公海舰队司令斯佩上将下达了出击命令。

只是,雷德尔在命令中提到,如果遭到英国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拦截,且不可恋战。

问题是,雷德尔并没有说清楚具体的应对方式,即到底是立即返回威廉港,还是继续向北大西洋突击。

事实上,当时雷德尔也不能直接说,只能暗示斯佩。

道理很简单,如果他在命令中明确提到在遭到拦截之后返航,那么他就无法向德皇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斯佩能够明白他的意思,那么就算下令返航,也属于战术行为,与帝国海军司令下达的命令没有直接关系。这样一来,德皇就没有理由来责问雷德尔,甚至没有理由认为帝国海军作战不力。即便的德皇要问罪,承担责任的也是斯佩,而雷德尔在撇清干系之后,自然会设法替斯佩说情。

问题是,斯佩能够搞明白雷德尔的意思吗?

文字首发,欢迎读者登录。阅读全文最新章节。

—://。。

第三百零一章优劣有别

更新时间:201210712:08:48本章字数:4520

第三百零一章优劣有别

十二月三十一日夜间,公海舰队驶出了威廉港。

此时,英国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已经在北海上活动了六天,坎宁安已经等得有点不大耐烦了。

战后,战史学家对斯佩与坎宁安的评价是褒贬不一。

在很多人看来,坎宁安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中的尼米兹与斯普鲁恩斯,是一个在战略与战术上都极具才华的统帅型海军将领。甚至有人认为,如果坎宁安生在美国,尼米兹就不可能成为太平洋舰队司令,而且斯普鲁恩斯也不会有用武之地,美国更不可能在参战后不久就丧失主动权。

当然,这种评价多少都有些过头了。

不可否认,坎宁安确实是一个极具才华的海军将领,但是在战略上,他比尼米兹差了很大一截,而在战术上,又比不了斯普鲁恩斯。只能说,坎宁安的综合才能较为出众,但是在某一种能力上,他绝对算不上最好。

当然,坎宁安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赞誉,就与这场海战有关。

在一九四二年的最后一天,坎宁安手里只有七艘快速战列舰,编在海峡舰队里的两艘战列舰还没有进入北海,而且英国皇家海军也没有把这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交给坎宁安指挥。

主要就是,在与公海舰队作战的时候,这两艘战列舰没有太大的价值。

虽然在火力上,“纳尔逊”级强于“乔治五世”级,特别是从美国获得了性能更好的十六英寸穿甲弹,并且改造了主炮的药室之后,其火力已能与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媲美,超过了“乔治五世”级一大截。问题是,“纳尔逊”级是标准的“前条约时代”战列舰,最高航速仅有可怜的二十三节,甚至比不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更别说与快速战列舰相比了。要命的是,受基本设计限制,加上过低的排水量,“纳尔逊”级根本不可能通过改造来提高航行速度。此外,在英国皇家海军想到对“纳尔逊”级进行改造的时候,“乔治五世”级已经开工,而且当时美国还没有为英国提供新式舰炮,因此改造很不划算。

结果就是,直到一九四二年底,这两艘战列舰依然保持着战争爆发时的样子。

当然,变化也有,主要就是增强防空火力。在一九四一年底的大修中,两艘“纳尔逊”级都针对日益突出的空中威胁,增加了高射炮的数量,四十毫米高射炮增加到十六门,二十毫米机关炮则增加到了七十门左右。单独从防空火力上看,两艘“纳尔逊”级已经达到了大战期间的平均水准。

问题是,这两艘战舰的制海作战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增强。

也正是如此,英国皇家海军也就一直没有让这两艘战舰执行制海任务,甚至没有将其编入本土舰队。

当时,两艘战舰在海峡舰队里面,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盯住英吉利海峡南面的那些法国港口,并且时不时的前往法国沿海地区,炮击一下被德军控制的港口,宣示英国皇家海军在海峡里的存在。此外,如果有必要的话,这两艘战舰也会偶尔参加一些护航行动,特别是在海峡里的护航行动。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两艘战舰在战斗中击沉了数艘德军小型舰艇,还在防空作战中击落了十多架德军的作战飞机。

有趣的是,当时这两艘战舰还有一个与海军无关的用途。

这就是,在英吉利海峡中间担任雷达警戒舰的角色,用其配备的对空警戒与搜索雷达监视周围的天空,在发现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的轰炸机群之后,及时向后方汇报情况,为本土防空战斗机多提供了半个小时左右的预警时间。

也正式如此,帝国空军一直想炸掉这两艘战列舰,只是一直没能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当时坎宁安手里的兵力也不是很充足。

虽然编在本土舰队里的七艘快速战列舰都足够强大,特别是美国海军派来的两艘“南达科他”级,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快速战列舰,其各项性能都超过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俾斯麦”级,两艘“北卡罗来纳”级并不比“南达科他”级差多少,在各项主要性能上也都超过了“俾斯麦”级。但是公海舰队里有八艘大型战舰,而且公海舰队出港并不是与本土舰队决战。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有牺牲精神,就算打不过本土舰队,也能够让几艘速度较快的大型战舰突破本土舰队的拦截进入北大西洋,而本土舰队要想找到、并且追上这几艘大型战舰,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如此一来,就算那三支船队没有开往红俄,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可以说,当时换任何人在坎宁安的位置上,都会有这样的担心。

如此一来,在安排作战行动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全歼公海舰队,也就会尽可能的朝这个方向努力。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判断。

别忘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最终目的并非彻底打败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只是希望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海上决战,使德意志第二帝国丧失登陆英国本土的能力,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全歼公海舰队。

从战术上讲,只需要重创公海舰队,使其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丧失挑战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击败本土舰队的能力就足够了,因此甚至不需要击沉公海舰队的主力舰,只需要使其最重要的四艘主力舰,即四艘快速战列舰遭到重创,且需要好几个月才能修复就足够了。

当然,如果有歼灭公海舰队的机会,而且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就再好不过了。

坎宁安之所有在战后受到热捧,就与他在这个时候做出的准确判断有关,即他准确的认识到了这场海战的本质。

在坎宁安对面,斯佩的认识就没有这么清楚了。

事实上,斯佩在战后倍受战史学家指责,也与他在这场海战中犯下的错误有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斯佩非常有名,特别是在他率领帝国远东舰队回到本土之后,成了帝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斯佩并没受到中用,主要就是冯承乾与提尔皮茨都知道他并不是杰出的舰队指挥官,指挥小型海战还能胜任,但是要指挥大舰队作战,那就过于勉强了。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冯承乾离开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尔皮茨也在不久之后去世。虽然接替提尔皮茨出任帝国海军司令的雷德尔在各方面都算优秀,他的才能也在大战期间得到了检验,即便比不上提尔皮茨,守住帝国海军的成果也没问题。但是在用人方面,雷德尔就无法与提尔皮茨相提并论了,比如他在上任之后就重点提拔了斯佩。

可以说,斯佩的正确位置应该是破交舰队司令官。

如果把他安排在这个位置上,他肯定能够创造很多奇迹。只是,雷德尔非但没有让他去指挥破交舰队,还把帝国海军的基业、即公海舰队交给了他,并且赋予斯佩指挥公海舰队的全部实权。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前,就有人质疑过斯佩的才能。

只是,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中,除了担任海军司令的雷德尔,确实没有一名将领在资历上超过了斯佩。

当时,斯佩非但没有明白雷德尔的意思,反而产生了误解。

其实,这也与斯佩长期以来受到的非议与指责有关。

要知道,在他担任公海舰队司令之后,公海舰队就没有打过一次真正的海战,而且在仅有的几次有规模的行动中,都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麻烦,甚至遭受了可耻的失败。比如“俾斯麦”号前往法国港口的行动,接应“德意志”号的行动。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这场大战中取得的最为显著的一次胜利,即“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在北海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鹰”号舰队航母,却与公海舰队没有半点关系,因为当时这两艘战列巡洋舰编在破交舰队里面,在与英国皇家海军舰队遭遇的时候,也正好在执行破交任务,而且直到两艘战列巡洋舰发出捷报,斯佩才从海军司令部了解到了情况。

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是,斯佩极为渴望率领公海舰队获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以此洗脱所有强加到他身上的非议与责难,向所有人证明他是帝国海军最优秀的舰队司令官。

正是如此,在雷德尔暗示他无论如何也不要与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决战,在不利的情况还可以率领舰队返航的时候,斯佩认为雷德尔不是在帮助他,而是想让他再次受到别人的嘲笑与非难。

对于荣誉感极强的军人来说,与其让人嘲笑与非难,还不如战死沙场。

更何况,斯佩已经压抑了两年多,受够了其他人看他的目光,更受够了那些不顾实情的责难。

他需要的只是一次机会,一次获取决定性胜利的机会。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三百零二章冲动与理智

更新时间:201210717:17:20本章字数:5018

第三百零二章冲动与理智

对胜利的渴望,让斯佩变得盲目。

对执行命令的忠诚,让斯佩又有点畏首畏尾。

这两种因素的综合做用下,斯佩想不犯错误都难。

公海舰队离开威廉港之后,采用了一条最为常用的航线,即沿着日德兰半岛西海岸线向北,经过斯卡格拉克海峡西端,再从靠近挪威的近海离开北海、进入北太平洋。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破交战舰最常走的航线。

当然,这也是一条最安全的航线。

虽然丹麦没有参战,但是德军在一九四一年底就占领了挪威,并且在挪威西部沿海地区修建了十多座空军基地,部署了数百架作战飞机。最重要的是,帝国空军在挪威部署了一百多架海上巡逻机。这些巡逻机执行的不是反潜任务,而是专门用来搜索在北大西洋上航行的美英船只。

这些巡逻机的存在,极大的提高了破交作战的效率。

要知道,当时依然有不少船只单独航行,没有编在船队里面。虽然运送贵重物资的船只都在船队里面,得到了护航战舰的直接保护,但是一些船只为了赶时间,或者是为了避开德军潜艇的主要活动海域,会脱离船队单独航行。更重要的是,护航战舰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作用。

别忘了,北大西洋上的天气状况极为恶劣。

如果船队遇到了极端天气,不但护航航母上的反潜飞机无法升空,连反潜战舰也无法发挥作用。虽然在这种天气下,潜艇的作战效率也会降低,但是至少还能作战,而护航战舰几乎无法正常活动。

也正是如此,德军潜艇在北大西洋上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至于破交战舰,只要能够把握住机会,同样有可能获得不错的机会。

当然,这些巡逻机也能用来支持舰队作战。

这也正是斯佩的想法。

在他看来,公海舰队没有舰队航母,能够用于侦察的,只有大型战舰上的水上飞机,而这些水上飞机的性能都不怎么样,因此不可能取代侦察机。如此一来,就只能利用部署在挪威的岸基巡逻机来扩大侦察范围,搜寻舰队周围海域,及时发现逼近的英国舰队,为舰队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必须承认,斯佩的想法并没错。

问题是,他忽略了一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