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2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根本算不上强大,或者说没有强大到可以蔑视一切敌人的地步。要知道,当时日本海军的实力就超过了中国海军,而在太平洋对岸,还有更加强大的美国海军。

由此,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涉及到战争的工业布局、资源生产等等,都以面向国内为主,即做好了在战争期间遭到封锁,无法获取外来资源、只能依靠国内资源的准备工作。

结果就是,中国并不重视海运。

大战爆发的时候,悬挂中国国旗、排水量在五千吨以上的大型运输船只总共还不到一千艘。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以运输船的载重吨为标准,中国的海运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五,在美国、英国、日本与荷兰之后。

问题是,大战爆发后,中国当局也同样不太重视海运。

当然,不是中国当局没有认识到海运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击败日本海军,进攻日本本土的时候,中国当局就认识到了海运的重要性,而且知道战前对海运的忽视,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只是,中国没有能力建造太多的运输船只。

主要就是,战争期间,首先得保证建造出足够多的战舰,即首先得满足海军对作战舰艇的需求,然后才是建造运输船只。事实上,直到大战结束,中国海军的需求都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满足,即战舰的建造规模一直偏低。结果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建造运输船只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到了大战后期,中国当局甚至开始向盟国订购运输船只。在大战的最后一年,中国海军甚至让日本的神户造船厂、长崎造船厂、大阪造船厂与江户造船厂复工,并且聘用日本工人,建造运输船只。

在决定进军印度洋的时候,中国海军直接管理的运输船只不到两千艘,而且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万吨级货轮,大部分都是载重吨在五千吨左右的中型货轮,还有不少是载重吨在两千吨以内的小型货轮。

仅从数量上看,这已经不少了。

要知道,即便在世界上最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线上,美国与英国投入的运输船只总共也就只有两千多艘。

问题是,中国的这两千多艘运输船,得照顾到所有战场。

此外,美国与英国拥有的运输船只总量接近一万艘,用在北大西洋航线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当时,为了维持驻日军队,就至少需要三百艘万吨级货轮。为了向西南太平洋战区运送兵力与物资,大概需要八百艘万吨级货轮。此外,在南洋航线上,还需要大约四百艘万吨级货轮。如果把中型与小型货轮以吨位折算的话,那么中国的海运力量非常紧张,能派往印度洋的货轮非常有限。

根据海军提供的统计数据,当时能派往印度洋的货轮,最多只能为三十万地面部队提供后勤保障。

显然,攻占印度全境,三十万地面部队远远不够。

按照吴铁生的估计,如果要占领印度全境,至少需要三百万军队。

当然,补给三十万地面部队,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即这些部队都在以港口为中心的沿海地区活动。如果深入到印度腹地,则海运发挥不了作用,因此由海运提供的补给能力也将大大降低。

这下,问题来了。

如果按照海运能力计算,陆军就得缩小作战范围,至少在海运能力增强之前,把重点放在沿海地区,以夺取港口为主要目的。只有在等待海运实力增强之后,才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队,向印度腹地进军。

按照海军的规划,最快也要到一九四四年,才能建造出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问题是,陆军不可能等到一九四四年。

用吴铁生的话来说,如果红俄在一九四三年战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有很大的把握在一九四四年之前击败英国,或者使英国变得无足轻重。到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会进军中东与海湾地区。如果中国陆军不能赶在此之前攻占印度,并且以印度为跳板向西推进,那就将失去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争夺中东与海湾地区的机会。

中东与海湾地区有多么重要,冯承乾心里非常有数。

虽然此时中国的资源还足够多,能够满足战争需要,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十年、二十年之后,中国的资源依然足够。事实上,就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仅仅二十年之后,中国的资源就不够用了。到时候,中国最缺的就是能源,而海湾是石油储备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的能源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战后的世界里,谁控制了中东与海湾,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吴铁生想要借印度进军中东,冯承乾也有类似的想法。

这样一来,在兵力投送能力、或者说是维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只能在用兵上做文章了。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如何使用好这三十万地面部队。

冯承乾在这个时候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这批部队不但要为进军中东与海湾地区打下基础,还得为今后控制印度全境做好准备,因此不能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而是应该尽可能的扩大占领范围。

照此,陆军提出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首先需要控制的,就是印度河与恒河河口附近的大型港口,其次是阿拉伯海沿岸地区控制几座主要港口、以及可以用来驻军的前进基地。如果还有富余兵力,则应该集中使用在波斯湾方向上,比如占领波斯湾附近的某座港口。至于向中东与海湾地区进军,还得看海运能力能否支持。

对此,冯承乾没有提出异议。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可以唯一具有可行性的作战方案,而且不会对海军与陆军造成太大的负担。

只是,战争是互动的,并非中**方想怎么打就能怎么打。

(未完待续89免费小说阅《》)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三十一章第二印度洋舰队

更新时间:201291922:42:07本章字数:4768

中国高层在考虑进军印度洋的时候,美英当局也在考虑同样的问题。

因为第三舰队在伦内尔岛海战中遭受惨重损失,几乎全军覆没,所以在出兵印度洋的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不得不承认现实,即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把这个难题交到了英国人手里。

客观的讲,这个时候,英国根本没有能力出兵印度洋。

说白了,就算英国当局知道中国即将进军印度洋,也肯定是束手无策,根本不可能出兵去守卫印度。

问题是,在这个时候,罗斯福给了英国人一个非常大的激励。

这就是,在提出美国海军无力出兵印度洋之后,罗斯福就向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如果英国皇家海军肯派遣兵力前往印度洋作战,美国将在大西洋上投入更多的兵力,比如安排两艘快速战列舰前往北海,协助英国皇家海军对付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以及增强北大西洋上的护航兵力。

结果就是,丘吉尔觉得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在北海方向上,皇家海军的压力并不大,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并不具备夺取制海权的兵力优势。关键,还是在北大西洋的护航作战上,即北大西洋航线直接决定了英国的命运。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较为重视海军建设,而且帝国高层也知道·能否在下一场大战中取胜,关键也是能够在海洋战场上取胜。因此,在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建设的速度并不慢,而且维持着一支足以与英国皇家海军抗衡的强大舰队·具有足够的战斗力。

问题是,大战爆发后,现实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国把重心偏向陆军与空军。

虽然只有两年,但是这两年里,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到一九四二年初,英国皇家海军增添了四艘战列舰与三艘舰队航母。

这个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只增加了两艘战列舰与一艘舰队航母。

显然,在舰队规模上·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远不如英国皇家海军了。如果考虑到美国参战·向英国派遣的远征舰队·那么德英海军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甚至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失去了决战的基础。

如此一来,英国皇家海军就能抽调部分主力舰,用于其他战场。

以当时的情况,在罗斯福答应派遣两艘快速战列舰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就算抽调三到四艘战列舰前往印度洋,也不会对北海的局面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只有一艘舰队航母在编,而且北海过于狭窄,天气状况又不大好·并不适合舰队航母作战,英国皇家海军还能向印度洋派遣数艘舰队航母。

六月六日,丘吉尔就签署了组建“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首相令。

次日,第二印度洋舰队在朴茨茅斯港宣告成立。

担任第二印度洋舰队司令官的是斯科特海军中将,这个人并没有出现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当中。

只是,此人绝对不可以小觑。

一九四一年,“鹰”号航母在北海被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两艘战列巡洋舰击沉后,斯科特就被任命为本土舰队的舰队航母编队司令官。上任之后,斯科特花了三年时间整顿军纪与军风。一九四一年底·斯科特率领由三艘舰队航母组成的航母战斗群,出其不意的偷袭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威廉港,炸伤了在这里进行维修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以及正在舾装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使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遭受了开战之后最沉重的打击,而斯科特也因此一战成名。

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斯科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航空作战指挥官。

要知道,英国皇家海军是一支非常传统的海军,而且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十分重视主力舰。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的国力大不如前,根本无法维持一支足够庞大的舰队,但是依然建造了“纳尔逊”级与“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还完成了“前卫”级的设计工作。

结果就是,在大战爆发前,英国皇家海军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舰龄最短的主力舰舰队。

受此影响,英国在发展舰队航母的时候,很不得力,或者说有点力不从心。

此外,在英国皇家海军上下,就没有几个人认清舰队航母的价值,即便在日本海军完败之后,依然有不少的英国海军将领认为,英国皇家海军不需要太多的舰队航母决定北大西洋制海权的依然是主力舰。为此,这些将领还提●了很多理由,比如北大西洋的天气比太平洋糟糕得多,舰队航母的活动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又比如,北大西洋上有数量众多的岛屿,而部署在这些岛屿上的岸基航空兵足以夺取制空权,因此舰队航母在北大西洋上的活动空间非常有限。

当然,这也与“鹰”号被击沉有关。

要知道,在“鹰”号被击沉之后,有部分海军将领呼吁停止建造舰队航母,集中力量建造“前卫”级与“狮”级快速战列舰。当时,甚至有一部分海军将领认为,应该派舰队航母去执行护航任务。

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出现斯科特这种精通航空作战的舰队指挥官,绝对是个奇迹。

只是,斯科特在英国皇家海军的将领圈子里并不受待见,还被很多人看成了异类,毕竟他一直认为舰队航母才是海军的发展方向,继续建造主力舰没有任何意义,也一直在呼吁停止建造主力舰。

安排斯科特担任第二印度洋舰队司令官,与该舰队的组成有很大关系。

在第二印度洋舰队中,有四艘大型战舰,即两艘舰队航母与两艘快速战列舰,此外还有四艘轻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在到达印度洋之前,英国皇家海军还将为其增加两艘弹药运输船与两艘油水补给舰。

显然,这是一支典型的航母战斗群。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分别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与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服役的“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快速战列舰是毫无疑问的主力。要知道,在当时,只有美国海军的“北卡罗来纳”级与“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综合性能超过了这两艘战舰,中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与之相比都有较为明显的差距。但是,真正的主力绝对是那两艘舰队航母。

这就是“光辉”号与“胜利”号。

严格说来,“光辉”级是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一种舰队航母,之前的航母,要么是改造而来的、要么是吨位偏小、或者是载机量过少,都达不到舰队航母的标准,航空作战能力也不是很强。

到了“光辉”级,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航母才走上了正轨。

当然,“光辉”级有着极为鲜明的特征,或者说是为了适应北大西洋的恶劣环境,具有典型的英国格调。

比如,“光辉”级是第一种采用装甲飞行甲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