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2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将在太平洋丧失主动权,而这一年足够中国海军巩固胜利果实了。

紧接着,冯承乾让李向龙在高层会议提出了偷袭珍珠港的作战设想。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大多集中在珍珠港里面,包括八艘老式战列舰、四艘舰队航母与数十艘其他战舰。只要偷袭得手,就能一举打垮太平洋舰队,而美军根本不可能凭借残存的战舰挑战中国海军。

只是,冯承乾对这份作战设想不抱任何幻想。

要知道,中日海军都搞过偷袭,就算美国佬再粗心大意,也会加强防范,不会让中国海军轻易得手。

提出偷袭设想,只是让其他高层相信,海军有能力控制住局势。

到这时,冯承乾才直接提出,在向美国宣战之后,将集中兵力攻打菲律宾与马里亚纳群岛,铲除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据点,夺取西太平洋的绝对制海权,沿日本本土、马里亚纳群岛建立一道战略防御圈,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下一步的进攻方向,即向夏威夷群岛进军,还是攻打澳大利亚。

显然,这才是切合实际的作战设想。

当然,冯承乾提出这套作战设想,只是要其他人相信,只有主动进攻,海军才能掌握主动权。如果等到美国主动向中国宣战,而且主动发起进攻,那么中国海军不但不能掌握主动权,还将失去防卫本土的机会。

要知道,从菲律宾到台湾岛,也就只有一道海峡而已。

如果美国战略航空兵以菲律宾为基地,其四发重型轰炸机能够覆盖中国本土的整个南部地区。

要想掌握主动权,唯一的办法就是向美国宣战,拉开太平洋战争的帷幕。

会议持续到六月三十日,最终由吴铁生提出,让代表整个国家的国民议会来决定是否立即向美国宣战。

对此,冯承乾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他一直认为,重大决策不应该掌握在几个人手里。

七月二日,冯承乾代表海军、吴铁生代表陆军、刘亚光代表空军,先后在国民议会就向美国宣战做了陈述。

次日,刘伯恩也前往国民议会,就宣战问题做了陈述。

接下来,国民议会进行了五天的辩论,几乎所有议员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七月九日,国民议会就向美国宣战的问题进行投票表决。

虽然冯承乾不是议会议员,但是他没有在外面等消息,而是亲自去了现场,并且在表决前与多名议员代表进行了单独交谈。

最终,国民议会以三百六十七票赞成,三百二十八票反对,通过了对美宣战决议。

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十多天前,美国众议院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对德宣战决议,让美国踏了战场。现在,中国国民议会同样以微弱多数的优势,通过了对美宣战决议,从而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太平洋战争的帷幕。

这两次由议会表决通过的结果,都被载入史册。

显然,战争不是个人意志的结果,而是集体行动。

七月十日午,刘伯恩在召见了帝国大使之后,于北京时间八点半,正式了对美宣战。

几乎同时,冯承乾给中国海军下达了战备命令。

当然,偷袭珍珠港肯定是没有戏了。在正式向美国宣战的时候,中国海军西太平洋舰队还在日本附近活动呢,离珍珠港有将近一万公里。

只是,攻打菲律宾与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并没耽搁。

当天,部署在硫黄岛的第一陆战师就开始登船,准备前往马里亚纳群岛。

台湾岛,两个陆战师与四个陆军步兵师也开始为进军菲律宾做准备。按照冯承乾与吴铁生商量的结果,在陆战队开辟了登陆场之后,将由陆军担当攻打菲律宾的主力,陆战队则全力攻打马里亚纳群岛。

冯承乾的目的很简单:在美国海军做出反应之前,攻占这两处极为重要的地点。

只是,冯承乾依然低估了美国海军的反应速度。



i

第一百三十五章争分夺秒

更新时间:20128271:25:01本章字数:5255

根据罗斯福的秘书回忆,在收到中国正式向美国宣战的消息时,总统并不觉得惊讶。

当时,罗斯福正在与刚从英国回来的第一夫人埃丽诺吃晚饭,谈论一些第一夫人在英国的所见所闻。国务卿赶过来,在总统耳边低语几句后,罗斯福仍然慢条斯理的用完晚餐,才与第一夫人话别,去了办公室。

对罗斯福来说,中国向美国宣战,似乎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来到办公室,罗斯福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让停泊在珍珠港里的所有战舰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出港,并且责成刚刚上任的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起草防御马里亚纳群岛与菲律宾的作战计划。随后,罗斯福给驻菲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上将发了一封电报,询问了驻菲美军的情况。

快天亮的时候,麦克阿瑟才发来回电,提到美军一切良好,正在集结备战。

显然,情况没有这么乐观。

虽然驻菲美军有将近二十万人,但是只有不到六万陆军,其余的要么是文职人员,要么就是基地官兵。更重要的是,驻菲美军的纪律非常散漫,而且装备十分落后,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

大战爆发前,菲律宾几乎成了美军官兵的度假胜地。

去菲律宾的美军官兵,要么是冲着海外部署的津贴、要么就是想去领略异域风情,其中不乏军痞。

能够指望这样的军队守住菲律宾吗?

吃过早饭后,罗斯福首先着急部长级官员,进行了四个小时的闭门会议。

下午一点左右,罗斯福让国国务卿正式向中国大使递交了战书,并且要求中国外交人员在四十八小时内离境。

当然,这不是罗斯福做的全部事情。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在美国东部时间七月九日夜间,美国国务卿在向总统转达了中国已经向美国宣战的消息之后,曾经去了中国大使馆,与中国大使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密谈。可惜的是,中国外交人员在撤离的时候,烧毁了所有文件,也就没有留下这次秘密会谈的书面记录。更可惜的是,中国驻美大使在辗转回国的途中染上热病,还没回到国内就病故了,而他在逝世前,没有向任何人提到与美国国务卿密谈的事情。至于美国国务卿,则在一年之后去英国途中遭遇德军潜艇,随同船只一同沉入海底,与之随行的美国政府官员,仅有两人侥幸生还。

当然,这次密谈的内容肯定被记录了下来。

要知道,中国外交人员是在七月十日离开美国的,而在此期间,大使肯定给国内发了电报。

只是,中国政府从未承认有过类似的秘密接触。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国务卿很有可能向中国大使提出,中美暂时保持和平,不要采取敌对行动。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即便这个猜测是正确的,也不能认为罗斯福糊涂到认为中美还能保持和平。

虽然罗斯福在童年的时候,曾经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中国有很强的感情,但是做为美国总统,而且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罗斯福肯定不会让个人感情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正式向美国宣战,也就不可能有和平了。

显然,即便猜测正确,这也只是罗斯福使出的缓兵之计,即希望以此减缓中**队的前进步伐。

原因很简单,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前面已经提到,菲律宾的美军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即便麦克阿瑟信誓旦旦,也很难让罗斯福相信他能守住菲律宾。

至于马里亚纳群岛,那就更是危如累卵了。

当时,驻扎在马里亚纳群岛的美军总共不到五千人,而且分别驻扎在关岛、塞班岛与提尼安岛上,其中驻军最多的关岛只有不到三千人。要命的是,这三千人中,只有一个营是作战部队。

可以说,中国海军陆战队只需要出动几个营的兵力,就能拿下马里亚纳群岛。

向菲律宾与马里亚纳群岛增兵,需要的是时间。即便增援部队从夏威夷群岛出发,也要十天之后才能抵达马里亚纳群岛,十七天后到达菲律宾。问题是,当时能够调动的部队不在夏威夷群岛,而是在美国本土西海岸地区。这样一来,十八天后才能增援马里亚纳群岛,而增援菲律宾则是二十五天后的事情了。

显然,中**队赶往这两处地点,根本要不了这么多时间。

从台湾出发,中**队两天后就能登上吕宋岛,而从硫黄岛出发,中**队在三天后就能登上关岛。

由此可见,美军要想守住西太平洋的桥头堡,需要的就是时间。

也正是如此,罗斯福才指望中国高层犯糊涂。

可惜的是,罗斯福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在罗斯福正式向中国宣战的时候,中国空军已经开始轰炸吕宋岛,首先打击的就是苏比克湾海军基地。

从军事上讲,美国当局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守住菲律宾与马里亚纳群岛,而是如何利用这两处地点争取更多的时间。

说白了,就是让中**队在菲律宾与马里亚纳群岛花更多的时间。

事实上,希望也同样渺茫。

夏威夷时间七月十日下午四点,美国太平洋舰队驶出了珍珠港。

尼米兹没有随同舰队出海,而是留在珍珠港坐镇指挥,舰队指挥官是他的下属哈尔西中将,指挥航母战斗群的是弗莱彻少将与斯普鲁恩斯少将,哈尔西则直接指挥由八艘老式战列舰为核心的主力舰队。

这三个人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斯普鲁恩斯。

大战爆发的时候,斯普鲁恩斯还是一名高龄上校。

在美国海军中,“高龄军官”非常普遍。主要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华盛顿条约”对各国海军军备做出了严格限制,战舰数量得到控制之后,可以提供的军官岗位也就非常有限了。结果就是,大批海军军官在达到了晋升年限之后,并没有合适的岗位,也就没有获得晋升。

当然,这是传统海军强国才有的问题。

中国海军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而且在成立的时候,“华盛顿条约”就已生效,因此军官队伍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并没有出现大批军官赋闲的情况,在岗的军官都得到了足够多的锻炼机会。

必须承认,很多优秀的海军指挥人才因此而埋没了。

斯普鲁恩斯就差点成为被埋没掉的优秀人才之一。

大战爆发前,斯普鲁恩斯已经达到了海军上校的最高服役年龄,按照规定,如果他没有获得晋升,就得退役。

所幸的是,尼米兹在这个时候出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并且立即看中了斯普鲁恩斯。

也正是如此,斯普鲁恩斯在一九四零年六月底,也就是大战爆发后,就被尼米兹晋升为海军准将,担任太平洋舰队的航空作战参谋长。

接下来的一年里,斯普鲁恩斯一直负责太平洋舰队航空兵的改编工作。

在此期间,他也在高度关注中日战争,特别是中日海战。

可以说,斯普鲁恩斯到这个时候,才开始释放光芒,而且很快就产生了影响。在他的努力下,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飞速发展,并且通过中日海战学到了很多经验,也吸取了很多教训。

最重要的,就是航空兵在海战中的应用方式。

对此,斯普鲁恩斯有明确的认识,即只有用于进攻,航空兵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正是如此,美国海军航空兵才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即把重点放在进攻上,以提高打击力量为主。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斯普鲁恩斯,也就不会有进攻型的美国海军航空兵。

当然,在做出了如此重大的贡献之后,斯普鲁恩斯在一九四一年初,被尼米兹破格晋升为海军少将。

有趣的是,斯普鲁恩斯没有选择留在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而是申请去舰队服役。

尼米兹满足了他的要求,任命他为太平洋舰队第二航母大队司令官,指挥“约克城”号与“大黄蜂”号航母编队。

当时,太平洋舰队总共有三支航母大队。其中第一大队由弗莱彻担任司令官,辖“列克星敦”号与“萨拉托加”号航母编队,第二大队由斯普鲁恩斯指挥,而由“企业”号与“突击者”号航母编队组成的第三大队没有部署在珍珠港,而是以靠近美墨边境的圣迭戈北港为母港。

斯普鲁恩斯能够脱颖而出,与尼米兹的慧眼有很大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尼米兹才是太平洋舰队、甚至是美国海军的灵hún人物。

只是,尼米兹并非战术方面的天才,他的强项是长远的战略目光,以及用人方面的超强才能。

中美开战,尼米兹登上了战争舞台。

在把舰队派出去之后,尼米兹并没有为舰队作战操心。在他手下,不管是后起的斯普鲁恩斯,还是根基雄厚的哈尔西,以及算不上平庸的弗莱彻,都有独挡一面的能力,而需要尼米兹做的,只是为他们创造取胜的条件。

当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