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新的问题出来了。

开发油田需要巨额投资,而〖中〗国政府没有这么多资金,〖中〗国的民族企业也没有强大到可以单独开发一座五千吨储量的油田。

显然,引资成为必然选择。

三月初,宋靖国开始于几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进行接触,商讨共同开发天津油田的可能xìng。

所幸的是,这几家德国企业也对这座油田很有兴趣。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是真正的贫油国。一直以来,帝国企业都在海外寻找可以开采的油田。大战结束后,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进入中东,只是中东油田大部分控制在英国企业手中,可供德国企业发展的空间并不大。至于其他几个产油区,比如当时已经在印度尼西亚探明的油田掌握在荷兰企业手里,而德国与荷兰的关系还算不错,因此德国企业很难进入东南亚。又比如,俄国已经在里海北岸发现了几座大油田,但是布尔什维克政府采取了排他政策,并且以之前没有约定开采里海油田为由,拒绝德国企业参与开采工作。至于美国在墨西哥湾地区发现的油田,更与德国企业无关。

可以说,除了罗马尼亚,德国在境外根本就没有控制多少油田。

在宋靖国发出信号之后,德国企业立即来了兴趣,当月就有四家德国企业的老总来到北京,与〖中〗国政府进行协商。

谈判到当年四月底结束,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参与油田开发的四家德国企业将共同出资购买开采设备、建设通往港口的输油管道等,

〖中〗国〖中〗央政府将负责在天津港修建一座专门供油轮停靠的码头、以及征收开采与石油加工等企业用地,参与合作的三家〖中〗国民营企业则负责招募工人等。在开采所得方面,四家德国企业将在支付基本的资源开采税之后,获得百分之四十的份额,〖中〗国〖中〗央政府获得百分之三十的份额,三家〖中〗国民营企业则获得另外百分之三十的份额。

因为是公司化经营,所以〖中〗央政府随后组建了“〖中〗国石油开集与开发公司”。

这是〖中〗国的第一家国营企业。

只是在当时,这家企业并不属于〖中〗央政府,而是属于〖中〗国海军,其主要职责也是为〖中〗国海军提供舰船用油。

别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国送给〖中〗国的战舰,全都采用了燃油锅炉。

俗话说,喜事逢双。

五月,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云南地方政府正式宣布拥护〖中〗央政府,并且解除了地方武装,政府官员也由〖中〗央任命。二是〖中〗央军tǐng进大西北,攻占了兰州,控制了通往青海与新疆的要道。

在统一大业上,剩下就的是四个边疆地区了,即西藏、新疆、méng古与东北。

显然,南征大业的进展速度比冯承乾与吴铁生预料的都要快,仅用了一年多,〖中〗央军就占领了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还控制了甘肃。也正是如此,六月份的时候,吴铁生正式提出北伐。

冯承乾没有反对,只是希望吴铁生把北伐时间推迟到一九二零年。

原因很简单,国内有太多的事情需要huā精力去处理,而且〖中〗央军刚刚结束南征,紧接着北伐,对士气也有不利影响。

事实上,当时最严重的问题,仍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吴铁生坚持〖中〗央集权,即地方政府官员由〖中〗央任命,并且直接向〖中〗央负责,地方军队也必须由〖中〗央改组。冯承乾并不反对〖中〗央集权,但是认为应该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比如在经济层面上,就应该让地方有更大的自主权,以便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如何发展,而不是由〖中〗央统一指挥。

在吴铁生提出北伐后,冯承乾提出了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即〖中〗国应该施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有没有必要在完成统一之后进行全民大选,以及有没有把必要把选举制度确定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当然,这也引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才具有选举权。

冯承乾想搞〖民〗主,可是他非常清楚,别说现在,即便再过一百年,只要〖中〗国民众的基本价值观、思想意识等没有发生根本xìng转变,也就是没有认识到〖民〗主的重要xìng,没有把前清留下的奴xìng抹去,那么任何〖民〗主政治都不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因此在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情况下搞大选,不可能有任何好的结果。

事实上,这就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推翻清朝的〖革〗命中、以及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而且这些人都知道〖民〗主的重要xìng,更加清楚〖中〗国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摆脱积贫积弱的帽子。

问题是,这些人有多少?

即便把在校学生算上,愿意搞〖民〗主、而且表现积极的〖中〗国人,所占比例也不会超过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也许压根就不知道“〖民〗主”是个什么东西。

显然,仅仅是教育,根本无法改变这个列,实。

推广〖民〗主观念,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时间,二是经济。

事实上,西方施行〖民〗主政治的国家,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拿英国来说,在工业化时代之前,依然是王国,国王就是法律、国王就是一切。大〖革〗命之后,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也正是因为不具备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即便到大战结束之后,在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也仅占总人口的一成左右。按照英国的法律,只有资产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年男xìng公民,才拥有选举资格。也就是说,英国推行的〖民〗主政治,实际上并非完全的〖民〗主政治,而是有产者的〖民〗主政治。

这种显现,不但在英国有,在法国、意大利、德意志第二帝国,乃至以〖民〗主国家诞生的美国也同样存在。比如,在美国就只有白人成年男xìng拥有选举权,有sè人种根本没有参与选举的资格。

更重要的是,西方〖民〗主国家的〖民〗主政治,实际上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而逐渐确立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分散在农村的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由自主的农民转化为工人,并且由此接受教育、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也更加便于国家进行更有效的管理。

也就是说,只有当城市人口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可能推行〖民〗主政治。

显然,〖中〗国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

要知道,〖中〗国的城市人口还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

问题是,如果不定下〖民〗主政治基调,那么〖中〗国今后不是走向独裁,就是走向帝制,最终将再次引发动乱。

正是如此,一九一九年底,冯承乾正式提出,应该尽快把〖民〗主体制确定下来。

对此,吴铁生没有表示反对,只是认为〖中〗国应该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学习,即确立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

当然,不一定是帝王。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冯承乾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他觉得应该学习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太平洋对岸的美国。

冯承乾在说服吴铁生的时候,只提到了一个重点,即〖中〗国的国情与美国较为相似。

最相似的,就是〖中〗国与美国的国土面积都非常大,而且人口比美国多得多,〖中〗央政府不可能照顾到方方面面,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的功能。如此一来,就得在政治体制上学习美国的集权与分权体系。

当然,前提条件是,〖中〗央政府必须在军事、外交等领域掌握绝对权威。

说得简单一些,地方政府拥有的,仅仅是处理内部事务、比如经济发展的权力,而且必须录夺地方政府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

事实上,吴铁生反对加强地方政府,就是担心地方政府的权力过大,威胁到〖中〗央政府。

在冯承乾提出,军队必须由〖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只能组建治安部队、也就是辜察部队之后,吴铁生才做出让步。

两人达成一致后,政治体制的问题也就确定了下来。

只是,冯承乾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搞选举,也不是筹建国民议会,而是着手制订〖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准确的说,是第一部临时宪法。

按照冯承乾的想法,这部由统治集团制订的宪法,只有临时效力,在国民议会成立之后还将制订正式宪法。

严格说来,宪法的诞生,才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在法律意义上,宪法是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威,不管是执政者、还是国民,都得遵守宪法。

立宪、或者说制订临时宪法,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在一九二零年的重头戏。!。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五章八国侵俄

更新时间:201272518:29:02本章字数:5495

宪法,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

最初,冯承乾打算扩大讨论范围,即让民众也加入进来。只是,具体实施的时候,冯承乾意识到,这么做根本行不通。

原因很简单,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中〗国人都不知道“宪法”是个什么东西。

要知道,清朝灭亡还不到十年,虽然老百姓已经剪掉了被满清强加到头上的辫子,fù女也不再裹脚,但是两百多年来,深入老百姓骨髓的奴xìng还没有消除掉。在前清时期,皇帝的言辞就是宪法。

别的不说,在冯承乾放出要立宪的消息之后,一些遗老遗少就来向〖中〗央政府请愿,认为这么做有失体统,〖中〗国根本不需要什么宪法,总统、大元帅的话就是宪法,甚至有人提议应该让吴铁生登基称帝。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反对立宪。

在立宪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积极的,是那些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特别是那些到美国与欧洲〖民〗主国家呆过几年的留学生。在美欧的所见所闻,特别是美欧等国的富裕与强大,给这些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让他们非常直观的认识到,〖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也就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这些人,成为冯承乾推动立宪工作的主要助手。

只是,冯承乾没有闭门造车。

他在一九二零年才提出立宪,而不是在一九一八年、也就是回国的时候就提出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在一九一八年的时候,〖中〗国的民族企业还不够强大,而经过两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了第一批民族资本家,而且这些人都是变革的获益者,自然会全力拥护变革。

正是如此,立宪成为了〖中〗国民族资本家的盛宴。

显然,冯承乾不想走俄国那条路,因为在他的时代,看似强大的红sè俄国在存在了七十多年后就分崩离析了,而那些被布尔什维克看成邪恶帝国的国家,不但存在了下去,还变得更加强大。

这其中,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

也许,在二十世纪初,西方的〖民〗主政治还不够健全,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民〗主政治带来的好处。可是有一点不可否认,这就是,历史已经证明,〖民〗主政治的适应力与生命力都更加强大,而且〖民〗主政治本身也在随着经济发展而进步,最终达到为所有人服务的程度。

〖中〗国要想强大,就得走〖民〗主这条道路。

只是,在最初阶段,绝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真正的〖民〗主。说得直接一些,在所有人都明白“〖民〗主”的含义之前,〖民〗主只存在于一个较小

的范围之内,只有恰当的利用〖民〗主,〖中〗国才能发展壮大。

此时,〖中〗国的〖民〗主就只限于民族资本家的范畴之内。

不管资本家是不是在录削工人,必须承认的是,正是这些民族资本家,在不遗余力的推动〖中〗国实现工业化。

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民族资本家是〖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正是如此,在制定临时宪法的时候,冯承乾才向全国的民族资本家发出邀请,让他们进言进策,共同制订〖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到一九二零年六月,已有一千多名民族资本家参与进来。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的精华、也是〖中〗国的脊粱。〖中〗国能否建立起〖民〗主制度,能否在短期内发展壮大,就得看他们了。

当然,冯承乾此举也引来了不小的非议。

别忘了,在几年前,商人还在社会的最低层。在老百姓看来,只有其他路都走不通的时候才会去经商。现在,商人一下成为了国家的骨干力量,而且参与到了关系到国家根本的立宪工作中来,自然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前清的遗老遗少满大街的是,社会变革夺走了这些人的既得利益,他们自然会对新生事物产生抵触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