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洋枭雄-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意日俄两军动向,防止他们破坏中国的局外中立进入辽西地区外,同时也是密切关注两军的具体情况,掌握两军的诸多军事情报以及日俄两军所应用的一些战术等等。

日俄两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将会毫无疑问的影响到世界陆军的发展,毕竟这可不是几年前英国在南非和那些土著们的战斗,这可是两国文明近代化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双方陆海军的表现可谓是吸引了全球相关军事人员的关注。

就待在边上的北洋新军自然不会放过这机会,从公开的派遣观战武官以及自行收集秘密或公开的信息,试图从这场战争获取更多的信息。

孟恩远继续用指着沙盘道:“下一步日军,最有可能的就是留下一部分牵制旅顺,然后主力北上,和他们的第一军汇合后进攻奉天,只要能够拿下奉天来那么这一场战争他们就胜利了一大半!”

不过他的话刚落下,陈光远却是道:“旅顺这个钉子没有拿下,俄国海军就随时能够利用这个前出海军基地打击日‘本在朝鲜西海岸的补给线,日军主力如何能够放心大规模北上?”

“旅顺被俄国人经营的跟刺猬一样,如何能够轻易攻克?”孟恩远身为骑兵将领,擅长的就是长途奔袭作战,对于攻打要塞自然没有什么好感,在他看来,日军肯定不会去啃旅顺这个硬骨头,而是应该留下一部分兵力牵制住旅顺即可,主力迅速北上奉天,拿下奉天甚至再拿下海参崴后,这场战争就算还剩下一个旅顺没有攻克下来那么也是胜利了。

一旁的王占元却是道:“不是说俄国人的欧洲舰队已经启程来亚洲了吗,如果他们抵达亚洲后能够依托旅顺这个前出基地,日‘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维护朝鲜西海岸的补给线,甚至有可能海军战败。一旦日‘本海军战败,那么这场战争日‘本就输了!”

赵东云听罢王占元的话后暗自点头,这人的观点倒不像是传统陆军军官,在场的大部分陆军军官基本上都把目光盯在了陆军战场上,认为日军攻占了奉天后就能够获得胜利。

但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和日‘本这种岛屿国家作战,尤其是还是隔着大海作战的时候,陆上能够取胜果然能够好,但是胜不了的只要打败日‘本人的海军,那么同样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日俄战争对于俄国来说,就算陆军败了,但是海军能够击败日‘本海军的话,那么胜利依旧是属于俄国的。

而从这个角度去考虑的话,那么就会发现旅顺对于对于日军而言,是具有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要地,俄国失去了旅顺也许不会输,但是日‘本打不下来肯定会输……

不过王占元这么说了,自然也有人不同意他的意见,陈光远就是迅速开口道:“攻克旅顺所需兵力众多,而且要攻克旅顺要塞费时日久,如果太多主力被拖在了旅顺,那么对于攻克奉天就会造成重大影响,日‘本的诸多将领是绝对不会看不到这一点的……”

赵东云看着手下的军官们喷着口水进行争论,他自己倒是没有说什么,今天这种争论并不是正式的军事会议,只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去看日俄双方的战略部署罢了,主要还是为了提高手下军官们的战术素养。

一场争论下来后,陈光远突然道:“不过据我所知,俄军方面的机枪也不少了,但是好像没有怎么用啊?”

北洋新军装备了大量重机枪,所以对于日俄战争期间双方的重机枪也是比较关注,但是他们发现俄军有着大量重机枪,日军方面似乎也有但是不多,然而装备了大量重机枪的俄军却是没有把重机枪的威力发挥出来。

他们并不知道,俄军除了原有的机枪外,一月份从赵东云手中购买了大约百挺重机枪,但没有额外配属给东满和南满支队,一部分是被配属到了旅顺那边的关东支队,而另外一部分则是配属到了奉天的主力部队。

之前和日军作战的东满支队以及南满支队并没有获得额外的机枪配属,所以陈光远等人并没有看见俄军抬出来大量重机枪作战也是正常的!

只是听陈光远说起机枪,赵东云就有些期待,机枪数量比历史上几乎多了一倍的俄军能够给日军造成多大的杀伤呢?

漫山遍野的日军用密集队形朝着俄军的机枪阵地发起冲锋,然而成片成片的倒下,这种景象真的很让人期待呢!

等到日军伤亡太大丧失了历史上原有的小小优势后,他们还能否攻下旅顺?还能够攻下奉天,如果能够的话,日‘本会比历史增加多少的伤亡呢?五万还是十万?

如果日军比历史伤亡太大,从而改变了历史的结果的话,比如说日军没能拿下旅顺?比如说日军没能拿下奉天?到时候情况会怎么发展呢?

对于这些问题赵东云自己也是说不准的,但是他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历史不改变,那么他就得不到半点好处,所以不管以后的变化是什么,赵东云都得让它发生变化,是好是坏先改变了历史再说!

还是那句话,把水搅浑了才好摸鱼!rg

第一百一十五章新军衔和留学生们

甲辰年初夏,数月前的尺余积雪早已经融化,甚至连春寒都已经远逝,随着一夜南风来街头上的人们都已经是换上了清凉的淡薄衣衫。

不过在第三镇司令部里头,来来往往的人们中,尤其是一群军官们却大多还穿着一件外套,尤其是那些等候赵东云接见的几个军官们,为了不至于在赵东云面前失仪,更是都穿着一整套的军官礼服,在这个没有空调,没有风扇的年代里,饶是在这清凉的大屋内也是热的他们额头冒出了微汗。

赵东植的额头也是冒出了丝丝微汗,拿出手帕轻轻的擦拭了额头后他同时也把眼睛打量了其他侯客室里的其他几个人人,坐在他对面的其中一人和他差不多岁数,只有二十二三左右,上头的肩章和袖章表明了他步兵排长的身份,根据目前练兵处五月最新颁布的新军军衔条列,乃是次等第三级、协军校的军衔,换成后世的大约是少尉。

而在那名年轻副军校上首,则是一名年约三十五六的协参领,换成后世军衔大约就是少校,这人赵东植略有所知,名为吕建堂,早年天津武备生出身,现任督操处帮办。

在赵东植的左上首,坐着的则是一位正军校,红色肩章和领章表明了他的兵种以及所属部队,此人是一名步兵队官,再过来的同样则是一名同为正军校的炮兵队官。

现在的这几个人的军服以及军衔标识已经比以前完善了许多,就和军服一样,去年赵东云深感在剿匪行动中所属部队的军衔区别不大,造成指挥上的极大阻碍,因此当时他也向袁世凯提出另外完善了军衔制度的建议,当然这并不是赵东云提出并完善的,实际上袁世凯本来就再搞这些事情,现在有了赵东云的影响后只是提前了几个月而已。

所以在五月份练兵处最新颁发的军服、军衔、编制等一系列的编练全国新军章程中,正式规定了军衔制度,军官上是三等九级分别是上等、中等、次等,每等又分三级,此时的新军军衔和西式军衔大体类似,具体对比为:正都统(上‘将)、副都统(中‘将)、协都统(少将)、正参领(上校)、副参领(中校)、协参领(少校)、正军校(上尉)、副军校(中尉)、协军校(少尉)。此外在正式军官下还有‘额外军官’(准尉),同时还有三级士官,分别是上士、中士、下士。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新军尤其是北洋新军里头采取的是严格的一官一职,可以说是先有职位然后才有相配的军衔,一个镇里头副都统就一个,协都统两个,不会多也绝对不会少。

同时值得说明的是,清末的武官,尤其是新军军官的官职军衔是比较混乱复杂的。

是以赵东云为例子,‘直隶候补道员’是他的本官,‘加二品衔’是他的本官品级,第三镇统制、锦州巡防营督办是他的差遣,上等第二级/副都统是他的新军军衔。

此外还有‘格同总督、巡抚兼任兵部侍郎,正二品’这一行字。不过这一行字并不具有实际意义,格同的意思就是把该员按照某个等级的官员来看待,简单说在某些待遇以及礼仪上,可以把赵东云当成总督、巡抚兼兵部侍郎来对待,但并不是说赵东云就是总督、巡抚兼任兵部侍郎了。

同样的在赵东云这一连串复杂的官职名称上就可以看的出来清末时期的一镇新军统制的政治影响力有多大了。

如果不考虑赵东云的年龄以及资历问题,那么等他任职几年后朝廷如果考虑把他升一级的话,倒霉点的话估计会去担任一省提督,而以北洋体系所能够控制到的势力范围来看,不是江北提督就是北方数省的提督,不过现在以新军为重,不管是袁世凯还是朝廷都不会把一个年轻有为的新军军官调往某省担任提督率领绿营、防军的。

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继续以第三镇统制的身份兼任练兵处某一司的正使,比如和段祺瑞这样以第四镇统制的身份兼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

如果人品爆棚,而且运作的好,那么就能够做到以加侍郎衔出任一省巡抚,再巡抚任上混几年就能够学袁世凯一样窥伺九大总督之一了。

当然了,以上可能性太小,暂时不说也罢,按照清末官场的惯例以及北洋的影响力,未来赵东云最有可能的就是和段祺瑞在练兵处里加一个兼差,再加个兵部侍郎啊什么的,实际性的升官可能性不大。

然而仅仅是有出任巡抚,总督的希望,也足以无数官员望眼欲穿了,不得不说这年头在北洋混优势实在太大了,只要有能力,那升迁速度是非常快不说,而且最为重要的就是路子甚至是已经在你前头铺好了。

不用担心你是什么中下层出身没有什么人际关系,更加不用担心满清贵族不喜欢你,只要你的能力被袁世凯看重了,同时袁世凯也信任你的话,那么出任一省巡抚甚至数省总督并不是稀奇的事情。

历史上的北洋新军体系里,从1900年崛起到1911清朝灭亡之前除了袁世凯这个领头大佬外,出了一个做过东三省总督、历任多部尚书的徐世昌,历任黑龙江巡抚、署理湖广总督的段芝贵、宣统年间一度担任直隶总督的姜桂题、至于江北提督这个位置更是有刘永庆、冯国璋等人多次轮流坐过。

新北洋体系崛起的前中期里,一群北洋大佬们可都是混的相当奢意。

在这一群大佬当中,赵东云虽然年纪最轻,资历最浅,但是好歹也算是勉强跨进了大佬行列,加上赵东云这几年大力拉拢少壮派军官以及留学派的军官,已经形成了以少壮派军官、留学派为核心的势力派系,尽管派系势力还远不如段祺瑞、王英楷等人的影响力,但是却有着一个第三镇支撑着,所以也不算太差,至少在诸多利益争夺中能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勉强算是北洋大佬之一的赵东云最近过的还是比较滋润的,尤其是1904年日俄爆发战争后,他在北洋以及国内的地位都是急剧上升。

尤其他在少壮派以及留学派军官中的影响力原本就大,本诸多留学军官视为从军报国的成功典型,日俄战争爆发后,很多在外国留学的甚至直接回国找到赵东云门下想要投军。

不过和别人很多进了外校后回国投军的人不同,赵东植虽然也是上个月才回国,但是他学的却不是军事!

他是庚子年后才去日‘本留学,不过学的并不是军事,而是学医的自费生,去了日‘本先上了日‘本当地的一所中学,去年报考京都帝国大学失败然后被迫回国。

明治时期的日‘本,人家日‘本人自己都很难考上大学,前期的那几所著名大学,比如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那可都是日‘本当代的名校,和报考陆士、海兵的难度是差不多的,而清末时期中国的那些多留学生里头,基本上没有多少人能够考上日‘本的那几所帝国大学以及陆士,就读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地方性质的学校,甚至有些连大学都不是,只是和赵东植这样读了个中学而已……

所以清末民国时期,别以为留日学生都很牛逼,其实牛逼的是只有那些名校出身的留学生,比如数所帝大或者陆士的毕业生,而绝大部分都是庸俗之辈,很多留日数年一直都是待在类似振武学校这种语言学校里头,而且两三年回国后估计连日语都没学会。

赵东植是赵家长房的二子,年纪比赵东云小了一岁,在赵氏诸多堂兄弟里头排行第四,他之所以会前往日‘本留学,是受到了赵东云的影响。

庚子年后赵东云回国,虽然那时候他还没有发达,但是好歹也算是进入了北洋体系,那时候他就是说服了母亲把他的弟弟赵东全送去留学,由于不是官派生所以很难进入欧美名校,尤其是军校,所以是选择了去日‘本,先到日‘本读几年中学然后试图报考日‘本的几所帝大或者陆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