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次,别廷芳巡查发现一田地一个小孩鬼鬼祟祟的拿着几个玉米穗跑出来,别廷芳随问旁边老农得知这不是小孩家的地,当即怒斥小孩:小时都这样,长大了还不是大盗!随之枪毙。。。。。。


第一百三十一章 红三方面军



    对于张浩的提升,胡卫东早有预料,毕竟他的贡献资历背景摆在那里,就算成为政治局常委都说得过去,但中央居然决议将红八军团升格为红三方面军,并且让胡卫东出任总指挥,还增补他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这就令他有些意外了。虽然以红八军团现在的实力,并不逊于任何一个方面军,但是胡卫东的资历毕竟太浅,要知道即便是当初那些刚到苏区就登上高位的国际派们,也至少都是老党员了,而胡卫东入党还不到一年半。。。。。。

    胡卫东本想推辞,但张浩却特地找他谈话,要他接下这个重担,因为只有得到了更大的权力,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而且胡卫东成为方面军总指挥后,与他有关的问题都需要经过中原局或者中央决议才行,那时纵然国际派有心捣鬼,也奈何不了了,除非那些家伙能够再次入主中央,或者争取到三方面军大部分中高级干部的支持,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如果只是区区一个军团长的话,他们只要找到可以下手的机会,是完全可以先斩后奏的。此外,中原苏区实力雄厚而又身处四战之地,获得专断之权也有利于应付外部敌对势力的威胁和各种突发变故。。。。。。

    升官至少不是坏事,既然张浩这么说了,胡卫东也就没再推辞,说老实话,他心中其实也隐隐有些自豪,穿越后只花了不到20个月的时间就从白身变成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将,即使在……里也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尽管其中的艰险胡卫东现在每次想起的时候都还是会心有余悸,如果真给他更好的基础。或许他反倒没有这么大的胆量,那现在的奇迹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比起升职。胡卫东更在意的,其实是红二十八军与大别山根据地现在终于可以直接管到了,他倒不是不信任高敬亭,只是长期将自主权下放后难免会出现山头主义等种种难以避免的问题。另外,考虑到红十五军华北作战过程中的大量伤亡、与红二十八军这段时间里的进一步发展,红三方面军成立后,编制也是要进行一番调整的。。。。。。

    不久,张浩以中原局记的身份宣布对红三方面军重划编制,红十五军继承原来红八军团的番号,下辖以独立师为主体改编而成的红38军和以挺进师为主体改编而成的红40军;红二十八军升格为红二十八军团。下辖以红82师为主体改编而成的红42军和由山地师与红74师合并而成的红45军;而教导师则更突出“教导”二字。步兵数量大幅缩减,总兵力由原来的三万人左右锐减到一万余人,直属于红三方面军总指挥部管辖,类似的部队还有装甲旅、重炮旅、防空团等多支“特种兵”部队。。。。。。

    在华北作战的过程中,胡卫东意识到在与拥有空军优势的鬼子交战时。兵力太多有时不但不是优势,反而不利于快速展开、更不利于避开日军的空中侦察,同时对鬼子的飞机大炮来说也是再好不过的靶子,而且目前中原苏区的首要工作是发动、组织群众和镇反剿匪,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部队和民兵甚至比野战部队更加重要。为此胡卫东提议压缩完全脱产的野战部队数量,一方面降低根据地群众的负担,另一方面则将裁下来的人员分配到地方上加强守备部队的实力和民兵组织的建设。这个方案得到了张浩的大力支持,而伟人也因其符合自己的“人民战争”思想而大加赞赏。

    胡卫东估计,改编完成之后。红三方面军的四个军兵力都会在25000-28000之间,加上教导师等方面军直属部队,野战部队的总兵力约为十二万多人,而与此同时中原苏区地方部队的数量却能够猛增到十五万人以上,半脱产的基干民兵数量则超过二十万,至于仅仅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军事训练的普通民兵。更是可以突破二百万人(不过完整的民兵体系还需要1-2年时间才能完成)。地方部队和民兵的战斗力虽然不能与精锐的红军野战部队相比,但却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员,还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军事人才,而当日寇全面入侵之后,他们更是一跃成为对日全民抗战的主力,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从北上山西算起,胡卫东已经离开根据地差不多有小半年了,其间各方来投的人才络绎不绝,特别是红十五军挺进华北痛歼日寇而成为海内外华人心目中的英雄部队后,中原苏区所能吸引到的人才就更多了,除了那些原本就在华北而直接投军的大学师生、以及胡卫东亲自派人特别邀请的重要人才之外,更有很多人不顾路上的艰难险阻,千里迢迢赶到了洛阳,其中甚至有不少还是不远万里从海外归来的,例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内燃机研究室的研究生郭栋材,留学英国的冶金博士张华清、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系的毕业生程明升,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钢铁系的陆达等等,其中最令胡卫东惊喜的,莫过于之前还在德国维次堡大学化学研究所进修、听说了红十五军抗日威名与青霉素的抗菌奇效后依然中断访问学习而毅然回国来投的后世新中国药物化学之父——黄鸣龙。。。。。。

    历史上黄鸣龙最著名的科学成就是意外发现并总结出了“黄鸣龙还原法”,但对于新中国来说,他在应用化学、尤其是药物化学方面的贡献要更加重要得多,其中新中国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国产化几乎是黄鸣龙凭着一己之力逐一解决的,若非如此,后世便宜到药厂都不愿生产的地塞米松、可的松等皮质激素只怕还得长期高价进口,而胡卫东最看重的,也正是黄鸣龙在药物化学合成方面的天赋与才能。。。。。。


第一百三十二章 爱才如命



    青霉素虽然好用,但有一种民国时期危害极大的传染病它却是治不了的,那就是结核病,历史上这要等到1944年链霉素发现后才能医治,而链霉素对于胡卫东这个生物与医药的双重外行来说远比青霉素难搞得多,所幸他刚好知道对于结核病效果更佳的“异烟肼”的化学构成。不过,虽然异烟肼的结构并不复杂,但要实现工业化生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来胡卫东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研制,二来医药产品的质量要求与工业用化学药品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这个年代中国却根本没几个药物化学家,因此这件事只得一直搁置,所以现在黄鸣龙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

    目前西方国家由于国民卫生防疫知识的日渐普及,结核病的患病率逐年下降,因此异烟肼将来的利润空间将远不能与青霉素相比,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它的价值或许更大,结核病、尤其是被称为“肺痨”的肺结核不但直接杀死了无数患者,更间接地毁掉了无数家庭。因此,价廉而高效的异烟肼若能大量生产,其意义怎么高估也不为过

    黄鸣龙一看异烟肼简单的结构式,立刻打包票可以在一个月内完成它的工业化生产流程设计,但他也不禁对胡卫东怎么找到这种化合物、并且确认它对结核病有特效而感到奇怪,好在胡卫东早有准备,推说他这是他昔日想要研制一种高能燃料时意外发现的,黄鸣龙自然知道以异烟肼的成分结构来看燃烧热值肯定不低,便打消了心中的疑窦,但胡卫东在他眼中却愈发显得高深莫测起来

    海归与国内大专院校的师生胡卫东自然是很重视的。但名单中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锁厂老板的名字却令他更加高兴,张浩见状错会了意。感慨道,“这位沈老板为了抗日救国将家产全部都变卖了,只带着工人和机器来到我们苏区,还表示说在将鬼子打跑之前机器可以借给我们无偿使用,只要是他能干的工作,随便我们安排,这种高风亮节,我们党内的一些同志都比不上啊!”

    胡卫东见张浩理解错了,却又不好解释,只得嗯嗯了两声作为回复。其实。胡卫东之所以会一下子激动到近乎失态。并非仅仅是因为那人的品德

    张浩口中的那个锁厂老板是上海“利用五金厂”的老板兼工程师,他在一个月前听说了红十五军华北抗战的英雄事迹后,毅然变卖全部家产,带着所有愿意同行的工人与厂里的10台机床费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洛阳,由于一路上为了通关而打点的花费。这位小老板现在除了机器已经几乎一无所有。但在胡卫东眼里,光是这个人本身就至少值一百万、不,一千万块、甚至是一亿块大洋,因为他是后世赫赫大名的沈鸿啊!

    沈鸿于1906年5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小学都没读完就因病辍学,此后就再没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但他一直勤奋自学,知识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他设计制造的弹子锁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成功地远销海外,沈鸿也因此在国内有了一点名气。但胡卫东却明白这对沈鸿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如果历史轨迹不发生改变的话,沈鸿将会一点点成长为世界级的机械专家,并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作出罕有人及的卓越贡献

    因此,现在胡卫东看中的自然不是沈鸿目前的技术能力。而是他那简直是深不见底的无穷潜力,尽管沈鸿现在已经不算年轻了。要知道,历史上沈鸿基本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实践的条件也极其落后(这一点爱迪生等人的条件比他强多了,世界顶级的科技水平与工业基础摆在那里。),其中37-55年之间这么长时间内由于环境所限,他在实践中几乎没有什么提高的空间,但他最后依然成长为无人可以忽视的世界顶级机械专家,其对机械的卓越天赋是显而易见的。

    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历史上的万吨水压机项目,沈鸿不过仅仅在苏联参观了一下,连其内部结构也不知道(不过也正因为这样,逼我们研发出了不少独有技术。),回国后却在伟人的支持下硬是将中国自己的万吨水压机搞了出来,而且他同时还负责另外八个大项目,也都取得了圆满成功。而且与一般的专家只专精于一两个小领域不同,沈鸿从小巧精密的弹子锁、到体积庞大的水压机、轧钢机、水轮机,每个领域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在世界科技史上也不多见

    此外沈鸿的领导力与管理能力也非常卓越,这对一个科技专家来说无异于如虎添翼,而且胡卫东很清楚,别说是现在的苏区,这种既擅长科技研究又具有领导力和管理才能的综合性人才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都是到处抢着要,这无疑令沈鸿的价值进一步增加,要知道目前中原苏区虽然科技人才已然不少,但这种科研与管理双优的杰出人才,满打满算也只有竺可桢、孙越崎、李四光、华罗庚这区区四个人而已,甚至即使加上有培养潜力的也不到十个

    对于沈鸿这种自学能力极强(其实沈鸿经过二十年的自学,现在的文化水平已经超过一般的大学生了。)、而且社会阅历已很丰富的成年人,胡卫东觉得自己没必要像对吴运铎那样手把手地教导,只是给他特别开了一张通行证,让他可以随意到苏区任何一个学校和工厂学习观摩、甚至参加生产实践,同时建议他尽可能地多学几门外语(目前已经自学掌握了英语),反正苏区现在教材与教师都有。沈鸿历史上在穷山沟里一呆十几年、最后都能成长起来,如今条件好了那么多,他究竟能够成长到何等程度,胡卫东对此充满了期待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三章 根据地建设(上)



    但是来到苏区的国民党特务也不少,不过有曾经在秘密战线工作的毛泽民坐镇,又有曾希圣这位曾经的情报局长在,敌特很难钻到多少空子。不过,在反特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紧张而抓错人的情况也不少。。。。。。好在胡卫东早就有过“重视证据”和“尽量不杀”的指示,所以倒不致铸成大错,经过审理后大多都放掉了。剩下的那些人在胡卫东归来后也都快刀斩乱麻地进行了处理,即使嫌疑很大的,只要没有确凿证据,全都立即释放(红十五军归来后苏区安全了,反特的压力也就相对减轻了。),而在此过程中胡卫东却惊讶地发现,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先生居然也在其中。。。。。。

    撇开后世被称为“物理女皇”的出色女儿不谈,吴仲裔本人也堪称是一位奇人,他早年毕业于国内名校,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革命后回到家乡创办“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并取得巨大成功,其后又参与筹建沪太公路的开发,筹办沪太长途汽车公司,担任车务长、经理,还指挥武装商团剿平了匪患,为家乡的经济与社会治安作出了重要贡献,数年前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