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3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万人、并作好至少伤亡10万的心理准备。而新西兰并没有吸引力特别大的资源,工业规模也小得可怜,因此日军之后还要再拿下澳大利亚才能让日本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对当初侵华失败已经赔进去200万青壮的日本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而澳大利亚西部和北部却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并已经初步得到开发,日军如果能够将其占据,就可以直接令日本受惠,而刺激国内的资本家乃至广大民众更加积极地支持这次“圣战”。。。。。。

    尤其是西澳大利亚州西北角的皮尔巴拉地区。更是在当初中福国际掀起的世界性找矿狂潮中发现了世界级的富铁矿,并且已经有世界级矿业巨头进驻开发,目前部分矿山已经初步建成,虽然潜在总储量估计很难比得上世界第一的苏联库尔斯克铁矿(注2),但即使只是目前已探明的30亿吨(实际上不下300亿吨)富铁矿储量,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足够日本人按照目前的消耗量用上二三百年!

    而且中国同样极其缺乏富铁矿,因此日军若能占领皮尔巴拉。以后不但多了一样可以向中国大量出口的商品,从而令一直逆差巨大的日中贸易实现平衡、节约日本政府并不充足的外汇与金银储备,甚至可能因为中国不再依赖苏联的富铁矿而改变其一直不愿加入轴心国的立场,到时候利用中国的人力跟美苏拼消耗,日本全力发展海军、德国全力发展空军和装甲部队,这次世界大战的胜算可就大多了,而且日本所需付出的代价也比现在小得多。

    即使中国还是不肯。让中国政府同意重修日中和约也是很有希望的,虽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为了更加长远的利益和印尼的原油而一直都没有追讨日本政府拖欠的战争赔款,但那个条约一日不解除。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失败的阴影就始终挥之不去,要知道即使是在太平洋战争已经取得了这么大胜利的现在,日本国内依然有人反对说:“连中国都打不赢,还能赢得了米国?现在的小胜越多,将来日本的下场越惨。”,这实在是令崇仁和山本五十六等日本高官郁闷不已的一件事。而且一旦成功修约,摆脱了战败阴影的日本国民士气必然为之一振,日本政府以后忽悠青年入伍也会更加容易一些。。。。。。

    注1:北野宪造在日本陆军刚刚重建时就是师团长了,如今日本陆军总兵力已经增加到60万人以上,他升任统兵20万的方面军司令官其实算不上是破格提升,而且以他的资历,若非长期在军校任教,早在侵华战争期间就可以升到这个位置了,不过如果真的那么早就升上去,他此刻只怕已经死了或者还在中国接受劳动改造。。。。。。

    注2:库尔斯克铁矿是世界历史上储量最大的铁矿和富铁矿,沙俄时就已经发现了,到1980年时的储量居然还有290亿吨富铁矿和154亿吨贫铁矿,比整个澳大利亚的铁矿储量加起来都多,而且还位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俄罗斯西南部。。。。。。(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


第六百九十三章 夺取矿山



    不过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日本政府有十足的信心拿下澳大利亚西北部,毕竟如果拿不到,再有诱惑力也没有任何意义。之所以日本政府那么有信心,是因为日军占领印尼之后,设施齐全的雅加达(话说雅加达这个名字还是日本人占领后才改回来的)很快成为了他们最重要的海外军事基地。由于这里距离澳大利亚西北部并不遥远,因此以这里作为前进基地的日本海军和空军,很快就夺取了澳大利亚西北部与印尼之间广阔海域的制海权与制空权。盟军太平洋战区司令部也不是没想过将其夺回,但由于补给困难的缘故,无论是麦克阿瑟,还是尼米兹,都明智地暂时放弃了这个念头。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奇怪,明明在自己的土地上,怎么补给反而比海对面的日军还困难?

    即使是在21世纪,澳大利亚的人口与工业依然集中在地形狭长的东南沿海,而如今更是如此,其他地区基本都没得到充分开发,同时因为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的缘故,即使开发也肯定是首先从沿海开始。这一点从澳大利亚的铁路建设就可见一斑,二战时期澳大利亚连接东部与西部的铁路仅有一条,而且基本上是贴着澳大利亚南边的海岸线,而皮尔巴拉地区与距其最近的铁路也有一千多公里的距离,而且之间仅有一条公路相连,陆上交通的不畅可想而知。

    即使在大铁矿发现之后,那些外国的矿业巨头也没想过帮澳大利亚再修一条铁路,因为皮尔巴拉地区距海不算太远,所以修一条不长的公路通向距离最近的港口黑德兰就行了,由于海运的成本极其低廉,因此即使加上这段公路上的运费,总的运输成本也比铁路低得多,因此完全没必要再修一条铁路。何况澳大利亚自己又用不了多少铁矿石,基本都是出口。与澳大利亚精华地带之间交通是否通畅根本无关紧要,只要能够运到港口卖给外国公司就行。。。。。。

    的确,在和平时期是无关紧要,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问题可就大了,日本海空军夺取了外海的制海权与制空权后,刚刚大兴土木扩建了的黑德兰港几乎完全失去了作用。在海路不通的情况下,盟军太平洋司令部只能通过屈指可数的公路向驻守于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军队运送补给,效率极其低下。。。。。。

    首先,车队自己消耗的物资太多,能够运过去的自然就少了;而且澳大利亚不产油,沿途虽有加油站。但储备的有限油料根本满足不了车流密度比平时骤然增大了十几倍而产生的巨量需要;更囧的是,当盟军澳大利亚司令部决定派出足够的油罐车给沿路的加油站补充油料时,却发现一直严重依赖海运的澳大利亚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油罐车,以致于还得从万里迢迢的美国运来。。。。。。

    这些不利情况使得盟军根本没法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维持足够的驻军,而且补给供应也严重不足,因此当日军三个师团的地面部队在返回爪哇岛的联合舰队主力护送下气势汹汹地跨海而来之后,守军不过一个团的黑德兰港很快就陷落了。作为全军先锋的西竹一再次表现出了他过人的胆识,在登陆部队还远未全部上岸的时候就亲自率领最先登陆的一个机械化步兵旅团沿着那条不久之前被撤退盟军破坏了部分路面的宽阔公路直扑皮尔巴拉地区。

    此举无疑大大出乎盟军司令部的意料,因为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可是全都位于山区,而且道路已经遭到了破坏,装甲兵到了那里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就连喜欢赌博的麦克阿瑟一时间也认为日本人是脑子坏掉了。谁知西竹一在部队开到装甲车无法再前进的地形后却作出了一个看起来极其疯狂的决定,他命令旅团几百辆装甲车上搭载的5000步兵立即下来随他步行前进,然后途中先后分兵几路。每路兵马都以急行军的速度连夜杀向西竹一事先给他们指定好了的目标——皮尔巴拉最大的几个矿山。

    要知道装甲车辆的颠簸不是一般的厉害,以此代步虽然比走路省力,但是仍会让人相当疲惫,而西竹一却要部下在这种情况下不加休息便连夜急行军,其艰苦程度可以想象。但在西竹一身先士卒之下,日本人的吃苦耐劳完全展现了出来,多路日军在8…12个小时内于崎岖的山区中急行军43…65公里。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西方某些军事评论家联想到当初中国军队多次急行军和连续作战的例子,不禁纷纷撰文感叹东方军人的吃苦耐劳,并希望他们本国的军人也能效仿和学习,但很显然这并不容易。。。。。。

    由于日军来得太快太突然。之前心存侥幸没有提前破坏基本设施与采矿设备的矿业公司人员仓促间全成了俘虏,根本来不及对矿山进行有效的破坏,西竹一以不惜严重透支部下官兵体力、甚至有人活活累死的代价,比较完整地夺取了皮尔巴拉地区几个基本完整的大矿山,达成了日军攻入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最主要目的,随后又战胜疲劳,先后击溃了紧急来援的两股敌军,毙俘敌军逾千人,保住了自己的战利品。

    由于此役再次立下不世之功,崇仁天皇终于同意了西竹一之前的两个提案,一是从中国进口并仿制水陆坦克配备给海军陆战队使用,取代原来的常规战车;二是在陆军中重建装甲军,并将其用于极其适合装甲部队发挥的澳大利亚战场,而西竹一则理所当然地被任命为这个装甲军的中将军长,从此步入了日军的高级将领行列。。。。。。

    而日本获得皮尔巴拉地区储量丰富的铁矿后也一举改变了之前铁矿完全依靠从中国与朝鲜高价进口的窘境,甚至不久之后反而能够向中国出口优质的富铁矿,这多少为日本政府向中国提出重修和约增加了一点底气。。。。。。(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

…………2014…2…15 12:43:03|7375473…………

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雷雨计划(上)



    Ps:年过完了,周末恢复双更^_^

    没过多久,日军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登陆的部队总数就超过了5万人,麦克阿瑟知道大势已去,只能无奈地命令澳大利亚西北部的盟军残部自行选择向南或向东撤退,以避免无意义的牺牲。麦克阿瑟不是不知道皮尔巴拉的铁矿落入日本人之手意味着什么,但他坚持认为,在海军取得逆转之前,在补给困难的地带和日军死拼是极不明智和毫无意义的。

    罗斯福虽然不是军人,但也明白麦克阿瑟的看法没错,但是一向理智的他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暴怒,当即就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而因此一度招致军方很大的不满。之所以罗斯福会少见地失去冷静,主要是因为之前被他寄予厚望的苏联人虽然已经对德国人宣战,但苏军的表现却实在太过糟糕,某种意义上来说,苏军的参战反而令盟国的局势变得更加艰难了,这无疑令罗斯福失望透顶。。。。。。

    由于国家利益的潜在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极端对立,苏联政府虽然因为短期利益需要而一度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斯大林早就准备在适当地时候于背后捅德国人一刀,让社会主义苏联成为这次欧战最大的赢家。只是欧战初期德军势如破竹的表现太过强悍,因此斯大林一时没能马上下决心动手,结果反而是担心英国投降的美国政府忍不住先对德国人宣战了,于是斯大林正好乐得坐山观虎斗,进攻德国的计划也由此暂时搁置了起来,但即使如此,苏联政府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准备工作。

    1942年中期,苏联常备军的总数已经超过550万,坦克与飞机的数量都超过了2万,而苏联的后备役建设更是堪称世界第一,全国受过3个月以上军事训练的人数达到了2000多万。业余飞行员的数量比历史同期更多,超过了20万大关,比德国多出一倍以上,再加上苏联无以伦比的动员能力,足以令世界上任何一个与之毗邻的陆地国家忌惮不已。也正是因为这样,加之从中国赤色党那里知道了苏联可怕的影子部队制度,这个时空的德军虽然比历史上更加强悍。心底里狠苏联入骨的小胡子却始终没敢主动对苏开战。。。。。。

    可是在小胡子深深忌惮苏军强大实力的同时,大胡子也同样为德军在各个战场上越来越是出色的表现而暗自心惊,真可谓是“麻杆打狼两头怕”。斯大林是个性格强势的领袖,他不会将和平的希望寄托于德国人遵守条约,因此终究还是下了与德国交战的决心。

    如果按照斯大林的原定计划,苏军发起全面攻击的时候。德军正在与美英盟军激烈交战,要是这个时候苏军的钢铁洪流从背后大举杀向德国本土,第三帝国确有迅速崩溃的可能。

    然而,就在大量苏军开始秘密调往苏德边境的时候,因为战局不利而焦头烂额的罗斯福与丘吉尔却求上门来,为了趁机多敲一点竹杠,斯大林自然得隐藏好自己的意图。否则人家如果知道你本来就要打德国,又哪儿可能再给苏联多少好处?而且罗斯福提出的苏军出人、美英出武器装备和弹药补给的方案本来就不能让斯大林满意,现在苏联并不缺钱,他想要的只有技术和工艺配方。。。。。。

    而接下来三国之间秘密谈判中的讨价还价又花费了不下两个月时间,虽然斯大林如愿逼美英向苏联转让了他垂涎已久的航空发动机与电子技术和部分材料工艺,但却错失了对德进攻的最好时机。随着德国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