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2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小胡子还是以保障国内民众的生活水平为优先。。。。。。(未完待续。。)

…………2013…12…23 19:14:06|6544313…………

第六百三十二章 世界格局(中)



    而土耳其的入轴则又解决了铬的来源,再加上之前大量储备的镍、钼、锑、稀土等稀有金属,德国至少在三年内完全不必担心因为缺乏某种资源而无法保证各种军用合金钢的产量和质量了。

    但即便如此,如果战争拖得太久,某些资源的供应还是会出问题的,这与美国的完全自给自足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德国海军的相对弱势,无疑令这个隐患更加令人担忧,小胡子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力主与他其实十分厌恶和鄙视的日本人结盟,目的就是利用日本相对强大的海军。。。。。。

    排在第三位的则是苏联,若论纵深的广阔,世界上绝对再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与其相比,但大多数人往往会忽略,苏联的人口其实也是世界前几位的。1941年底的时候,包括新占领的波罗的海三国、波兰东部、罗马尼亚一部和芬兰一部在内,苏联的总人口达到了1。9亿之多(注1),仅次于中国排在世界第二位(印度此时不是国家)。其中认同苏联为自己祖国的大约1。7亿,除了苏联原来的土地,还包括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等地。苏联建国初期挥军西进,结果在波兰受到重挫(直接原因是斯大林被突然调走,因此斯大林对此特别耿耿于怀。),丢掉了这些领土,在苏波战争期间有数万苏联战俘被波军屠杀,苏德瓜分波兰后苏联制造秘密制造了“卡廷惨案”进行报复,历史上此事直到苏联解体前夕才被解密。。。。。。

    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再加上体制的优势,使其拥有了难以想象的可怕动员能力,在其工业化水平比美德都差了一大截的情况下,极限动员力反而接近两国之和,而且不用为军民的厌战情绪而担心(当然是在全面战争的前提下),即使在最影响动员效率的僵持战局下,苏联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力量投入战争,这是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都不可能做到的。。。。。。

    事实上,即使是尚未直接卷入欧战的现在,苏联红军的实力就已经非常强大。总兵力500余万。排在世界第三位,而技术兵器方面,至少数量上已经相当惊人,1941年底的时候苏联已经拥有12000余架作战飞机和差不多数量的坦克、装甲车与自行火炮。并且无论是飞机还是坦克的性能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即使与德国相比也并不逊色多少(注1)。更不要说是美国与德国了。海军方面由于基础太差,又不像中国那样得到了甚至包括工人在内的全方面支援,虽然苏联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但“苏联”级战列舰的完工仍然遥遥无期,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至少需要再过两年时间。不过苏联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强国,这不过是白璧微瑕罢了,当然斯大林同志对此是十分不满的,“苏联级战列舰”的设计师们也因此经常会做突然被关进集中营的噩梦。。。。。。

    而此时仍未完全结束的大清洗运动更是令苏联红军和红海军的士气与军官的整体素质不断滑坡,尽管客观上它也清除了大部分守旧的将领,使得朱可夫等有着新思维的年轻将星可以更早地脱颖而出,但年轻人的成长毕竟需要时间,现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幻,苏联真能够安然等到那一天吗?

    不过必须承认,虽然斯大林犯下了不少过错,但他对苏联工业化的巨大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在他当初接手这个国家的时候,苏联还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而到了1941年,苏联已经成为了世界前三的强大工业国,而如果德国不将那些新占土地计算进去,即使是德国本土+奥地利+捷克,工业总产能都比不上如今的苏联。

    1941年,包括此前占领的波罗的海三国、波兰东部、罗马尼亚一部与芬兰一部在内,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360亿美元(由于工业生产效率和工业产品质量水准的大幅提高,苏联的1941年的工业总产值比历史上的1940年【1941年就爆发苏德战争而大幅下滑了,没有比较的价值,只能拿前一年作为参考。】高出50%以上。),粗钢产量超过了3000万吨大关,原油产量也高达5000万吨以上,并且炼油能力较历史上有大幅提高,航空汽油已经可以完全自给自足,尽管品质与西方产品相比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不过由于科技水平还是相对落后,苏联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依然只有资源性产品,包括矿产本身和粗钢等半成品,由于美英两国至今仍未解除对苏联的经济封锁,因此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很自然地成为了最大的买家,仅仅1941年这一年,竭尽全力推进工业化的中国从从苏联购进了300万吨粗钢、500万吨铁矿石和200万吨原油,而中国的锡、稀土与天然橡胶乃至轻工与农产品(当时苏联是粮食出口国,但是品种上没咱们丰富,不过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50公斤,而同年的苏联则超过500公斤。。。。。。)则为苏联所急需,两国正好互通有无,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比历史同期更高。

    注1:以坦克为例,德军的黑豹式中型坦克虽然先进,但苏联也已经提前普及了t34/76,而且由于苏德战争推迟爆发的缘故,历史上被取消了的t34m中型坦克研制项目也已经取得了成功并与1941年底开始批量生产,这款新型坦克拥有比原型t34更强的火力、装甲和相对先进的火控和指挥系统,并且发动机的功率增大到了600马力,而更先进的t34t也早已开始研制。而飞机方面,性能出色的米格…3战斗机、伊尔…2攻击机等多种先进机型也都已经设计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更先进的改进型也都已经开始了研制,可以看出德军在西欧的威风八面给了苏联很大的压力。。。。。。(未完待续。。)

…………2013…12…24 19:16:23|6553272…………

第六百三十三章 世界格局(下)



    ps:感谢书友“望云山人”的再次打赏,继续求推荐票^_^

    再加上分配相对公平的因素,1941年时苏联工薪阶层(不包括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已经仅次于美、德、瑞士等少数几个国家(注1),因此虽然大清洗弄得苏共党内人人自危,但斯大林在苏联国内、尤其是城市居民之中的威望却反而是如日中天,毕竟受害者只是一小部分,还大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却让广大民众普遍受惠。。。。。。

    与美国类似,苏联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样令它的工业发展获益匪浅,但苏联的资源总量虽然不在美国之下,全面性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锡和天然橡胶这两项战略资源都严重缺乏,而由于石化工业不够发达,后者的短缺很难像美国和德国那样完全通过合成橡胶来完全弥补。此外,苏联稀土、钨等少数几种稀有矿藏虽然储量不低,但因为勘探不充分或者是技术工艺不过关(因而消耗或者说浪费较多)等因素,暂时还不足以满足临战状态下的最大需求,而必须从中国进口一部分。当然,最低限度的自给自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看到德军席卷西欧,无论是为了安全,还是为了利益,常备军数量便有500万的苏联红军都绝不会一直等待下去。好在目前苏中两国关系还算不错,因此这些资源还是不难取得的。但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却成为斯大林心中的一根刺,令他始终有些不安。。。。。。

    第四位则是在大多数人眼里全靠美国出手才免于亡国的英国,但英国毕竟是老牌帝国和英联邦的老大,底蕴其实相当深厚,这几年里虽然失去了大片的殖民地,但依然保有东马来亚、印度大部、肯尼亚、索马里、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拉布拉多半岛与纽芬兰岛(两地现在都是加拿大的领土,面积大概与中国的四川省差不多。)、圭亚那、牙买加等大西洋诸岛和斐济等太平洋诸岛,而在美国的大力支援下,英印军队打败策略错误的印共武装只是时间问题。如此广阔的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几乎用之不竭的资源和财力。

    除了直接控制的殖民地。英国还间接控制着南非(含纳米比亚)等完全听命的仆从国,并得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英联邦成员国的坚定支持,实力远非本土那么简单。而且即使只是英国本土,拥有的底蕴也非同小可。1941年在频繁遭到德军空袭、并先后失去设得兰群岛与北爱尔兰之后。英国本土的工业总产值依然超过了120亿美元。粗钢产量达到了1500万吨。。。。。。

    即使是英国最大的弱势——人力资源,在英国政府进行了总动员之后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在挫败了德军登陆英国本土的图谋之后。英国政府随即宣布将会进一步扩军到300万人,而在此之前,英国这几年里已经陆续伤亡了一百多万军民。事实上,如今的英国依然有超过500万人的极限动员力,如果算上殖民地、仆从国和英联邦的小弟们,这个数字还要大不少。。。。。。

    而在技术兵器方面,英国虽然因为战争中损失太大而远不如前,但是1941年英国超过9000架的作战飞机总产量和超过6000辆的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总产量(英国到下半年才完全进入战时体制的,否则产量还要大得多。)足以证明这个国家的工业潜力。而海军方面,虽然这一年来损失之大前所未有,但获得两艘美国战列舰填补了主力舰的空缺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又重新获得了各方面碾压德国海军的巨大优势,除了该死的潜艇。。。。。。

    但是说到潜艇,英国作为一个岛国的先天缺陷就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出来,只要海上交通线被敌人切断,大不列颠岛上的4000多万人口就会陷入饥荒、而岛上庞大的工业产能也会因此变得毫无意义。。。。。。

    第五位则是刚刚偷袭珍珠港大获成功的日本(中国不参与排名,会在最后单独评述。),虽然侵华战争失败令日本元气大伤,但美国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让日本撑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其后随着产经联的秘密成立,日本上下一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奇迹般地实现了工业的振兴,1941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主要工业品产量全面超越侵华战争之前的数据,粗钢产量更是达到了1500万吨(不过其中有600万吨用于出口,中国是最大的买家。),比历史同期高了一倍还多,虽然这与日本政府自1938年起就开始全力推广氧气顶吹转炉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此的成绩依然令人赞叹。

    但如同当初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一样,日本工业的迅速复兴也建立在大量举债的基础上,而且与德国政府重视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不同,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工业的飞速发展而有半点的提高,日本政府为了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进步和扩充军备上,不惜最大限度地压榨民众,但由于日本民族世界第一的忍耐力和服从性,再加上崇仁天皇像甲午战争之前的明治天皇那样节衣缩食以身作则,日本国内并未因此有太多的怨言,使得日本政府能够将尽可能多的资金投入到军事方面。

    注1:其实历史上苏联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工人生活水平就已经超过了经济危机余波中的西方国家同行的平均水准,而这个时候西欧的国家已经几乎全都卷入了二次世界大战,又不像美国那样本土远离战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冲击。而原本富裕的加拿大与澳新也已经因为支援英国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关键是一直在输),三国人口又都不多,拖累自然十分明显。与之相比,苏联虽然之前打了芬兰,现在又陷入了阿富汗泥潭,但因为时间还不算长,苏联国家又大,在1941年底的时候影响还不算明显。。。。。。(未完待续。。)

…………2013…12…25 19:14:16|6567814…………

第六百三十四章 阿联的内忧



    ps:感谢书友“garysi1”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t…t

    其中日本海军是日本加强军队的重心,随着三年间大批军舰的下水,侵华战争期间损失惨重的日本海军不但迅速恢复了实力,反而更胜从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的强大海上力量,在偷袭珍珠港几乎完全摧毁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之后,如果光论主力舰的实力,日本海军几乎已经是世界第一

    1941年底,日本拥有12艘航空母舰,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两艘大和级巨型航空母舰,此外还有两艘金刚级高速战列舰,但日本毕竟基础薄弱,这一点从辅助舰与运输船的数量不足就可见一斑。更要命的是,侵华战争失败而永远损失掉的200万青壮年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法获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