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目前这种步枪所配备的7。62mmx39mm中间威力弹还未问世,胡卫东不得不带领大家加班加点改造子弹生产线,总算是赶在约定日期之前半天试生产出了可以使用的枪弹,这下毛毅可终于无话可说了,乖乖地离开了弹药库听候胡卫东的差遣,但他的脸上却满是喜悦和兴奋,因为他归国这么多年了,现在才总算是看到了中**工崛起的希望,所以对那位十分器重自己的蒋委员长,他只能说一声“对不起”了。。。。。。

    虽然造出了样品,但若想要大批量地生产,胡卫东却发现并不像他原先以为的那样简单,虽然德国产特种钢的质量比历史上先后用于该枪的苏联50ia合金钢(枪机)只好不差(注1),但问题是国内不能生产,全得依靠进口,价格高昂不说,而且很难买到并运进苏区。为了避免库存的德国特种钢用完之后兵工厂无米下炊,胡卫东决定建一座特种钢材厂,同时设法外购铬锭,以满足某些部件镀铬的需要,尽快实现56式半自动步枪的完全国产化。

    此外,胡卫东还提出了建设“一条龙”军工系统的设想,除了大力建设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采矿、采石、有色冶金(主要是铜、铅、锌三样)、石灰、水泥、耐火材料、普通玻璃等基础工业之外、还要设法解决炸药、钢材和电力的供应问题。

    其中,制造炸药所需的化学原料当中,硫酸是重中之重,而巩县兵工厂生产化学品的“新厂”里虽然已经有一个发烟硫酸厂正在建设,但该厂却是以硫磺为原料的,成本高昂不说,而且还得大量外购。胡卫东记得这一带盛产黄铁矿,以此替代硫磺作为制造硫酸的材料,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而且成本也会大幅度下降。但是使用黄铁矿作为原料,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沸腾焙烧技术才行,好在这种技术先进是先进,工艺难度却并不大,历史上50年代中国就能自主研发成功,以巩县兵工厂的条件,加上胡卫东这个“先知”的指导,立刻上马都没有问题。而沸腾焙烧炉除了可以利用黄铁矿等便宜的含硫矿物作为生产硫酸的原料之外,对燃料的要求也低得惊人,就连一般情况下几乎没用的煤矸石也能在沸腾炉中充分燃烧,因而进一步大大降低了成本,这在后来的火力发电厂的建设中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造沸腾焙烧炉的过程中,胡卫东对于后世流态化技术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并将其应用到更加广阔的领域之中,使得操作连续,生产强化,过程简化,为后来中国化学、石油、冶金、原子能等众多工业部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注1:材料工艺因为保密较为容易,使得先进国家可以长时间保持优势,那些后进国家(不包括崛起初期的德国、美国,因为它们的科技水平一开始就很高,差距只是在经济总量上。)除非获得大面积的技术转让,否则要想在材料方面大幅度、全方位地缩短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几乎是不可能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唯独材料方面仍远远落后于西方(中国发动机不行归根到底也是材料问题),平均有半个世纪的差距,而德国又一直是材料科学的龙头老大,即使是二战之前的德国,在不少方面也都比后来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更强,何况56式半自动步枪其实只是二战时期的产品,材质方面不如德国货很正常,当然性价比就另当别论了。。。。。。


第六十一章 工业建设(下)



    沸腾焙烧技术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那就是污染较大、特别是粉尘很多,但胡卫东却巧妙地将其全部回收再利用,不但减轻了污染,而且增加了产量,循环利用的理念也因此在中国启蒙。藉着这种新技术的帮助,加之胡卫东从备战角度出发,并不盲目追求产品的利润率,主要投资建设生产成本偏高但可以迅速形成产能的中小型硫酸厂,使得豫西苏区的硫酸产量飞速增加,36年便暴增至3万多吨(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是18万吨,在37年范旭东的永利宁厂投产之前,更是不过区区几万吨。),到37年抗战爆发时年生产能力更是突破了15万吨,而且全在地下。。。。。。

    但硫酸好办,合成氨就要麻烦得多,主要是所需的压力容器和测量高温的热电偶都得进口,而没有合成氨这个原料,硝酸自主生产也就无从谈起,何况硝酸生产所需的催化剂铂铑合金国内同样很难买到。

    不过更麻烦的,还是钢铁与电力工业,合金钢倒反而容易解决,钨等稀有金属红十五军这几个月里已经搜刮到一些,即便合金钢产量增加后不够用,也可以用飞机从江西连续转场运过来,反正用量不多,而北方基本不产的金属锑也容易解决,除了红十五军之前的收集,贵州军阀曾经大量发行锑质硬币,派人费点工夫大量购进就行了。与之相比,反而是普通的钢材更加麻烦,因为需要量大得多,单单靠抢是根本满足不了的,白区的地下组织也不太可能外运这么多进来。

    有鉴于此,胡卫东又考虑到豫西正好有储量不低的铁矿(后世探明储量1亿多吨,而且品位在国内算是富铁矿。),便决定在苏区大建钢铁厂,尽管因为地下空间毕竟不能与地上相比,这些钢铁厂都不可能造得太大,但因为采用了超越时代的炼焦与高炉煤气的循环利用技术与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实现了炼焦——炼铁——炼钢的一条龙工艺流程,生产效率成倍增加,到了37年豫西苏区的钢产量已经超过了5万吨,占中国关内钢材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由于苏区缺乏以深冷法大量生产氧气的工业制氧机,很多时候不得不以高压空气代替氧气,严重影响了钢材的质量,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电力的重要性不在钢铁之下,但想要大幅度增加发电量,难度甚至更大,因为国内根本不产发电机,外国卖到中国的发电机也大都是功率很小的型号,而且民国时期的河南省工业极其落后,估计河南其他地区的发电量加起来都比不上巩县兵工厂,就算出去抢也抢不到多少发电机,所以同样只能出国购买。但一直被迫跟着红十五军一路奔波的国立浙江大学电机系主任王国松得知胡卫东要建发电厂,顿时两眼放光,当场表态说只要胡卫东能够提供铜线、磁铁等必须的材料,他和他的学生就能制造出可用的发电机来,胡卫东当即欣然应允。但一个月后看到那台装机容量不到50千瓦的“发电机”,胡卫东不禁一阵无语,但他也知道这并不是王国松无能,而实在是设备材料极其匮乏,同时严重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工人所致,看来还是引进-山寨-自研的路子更加可行一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国松采用的永磁式发电机令胡卫东突然想起了后世的稀土永磁材料,尤其是“永磁之王”钕铁硼磁性材料,如果这种超时代的永磁材料用到发电机上,那么即使是功率很难做大的永磁式发电机也可以突破3000千瓦,这时永磁式发电机体积小、成本低、生产迅速的优点就凸显了出来,可以大大加快中国的电气化进程,但想想现在的中国连稀土矿都没人开发,胡卫东觉得此事还是暂缓吧,“从无到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另外,油化工、煤化工等工业部门胡卫东其实也很想搞起来,但想想现在的条件,他还是无奈地暂时搁置了,转而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起了磷肥、钾肥等大大有益于民生的民用工业,至于军工,先将枪炮弹药的生产实现完全国产化再说吧。

    早在占领巩县兵工厂的第一天,胡卫东就发现该厂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不说别的,光是月产40000多发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弹炮所用的钢炮弹(迫击炮弹的弹壳为铸铁),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属和炸药?而巩县兵工厂却偏偏又不能生产发射这些炮弹的身管火炮(75mm、105mm和150mm三个口径。),这不是浪费吗?

    当然,老蒋如此安排,或许是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但一旦对日开战,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兵工厂各自负责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就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个被日本人占据或是摧毁,都会令武器弹药的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蒋开战前后将兵工厂都集中到重庆去了,但运输的费用与路上的损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如广西的那个就毁掉了一半。)。而对只有这一个兵工厂的红八军团来说,这种产品结构就更操蛋了,就拿105mm榴弹来说,红八军团现在一门105mm大炮都没有,每月生产14000发炮弹的产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巩县兵工厂的很多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胡卫东居然在“新厂”的生产计划里看到了光气等几种毒气的名字。好吧,就当老蒋是未雨绸缪,这些毒气是准备用来对付日军而不是同胞的,但这些一战时期的毒气对于装备有防毒面具的日军来说,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以**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与其浪费产能来生产毒气,还真不如全力生产常规的枪支弹药。。。。。。


第六十二章 结构调整



    因此当天胡卫东便中止了这些无用项目的生产,让兵工厂集中生产迫击炮弹、手榴弹和枪弹,其中尤以枪弹为重中之重,而主要生产化学品的“新厂”则全力生产炸药雷汞等必需的军工原料。而令兵工厂上下意外的是,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生产的,竟然是毛瑟手枪弹的生产线。原来,一方面是在大别山消灭了几千别动队后,红八军团二十响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了七千支,子弹的需要量自然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吴运铎通过数十天来的反复思考和数以百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将原本9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改为7。63mm,而可以使用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毛瑟手枪弹,并在不增加造价和工时的前提下,顺便在几处细节上进行了改良(比如弹匣的位置改了,这样就不会因为顺手抓住弹匣导致射击时卡壳。。。。。。),使其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可靠性上都有所提高,最难得的是,新枪型可以使用二十响盒子炮的弹匣(注1),这对减轻后勤压力无疑大有裨益,冲锋枪可是子弹大户,“边区造”冲锋枪的生产难度又低得令人发指。。。。。。

    说起来也是万幸,巩县兵工厂大概是国内兵工厂中枪弹质量最好的一家了,早在十年前驳壳枪还没出现连发型号的时候,该厂就已经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枪弹的冲锋枪“花机关”,由此也可以看出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毛瑟手枪弹质量之优异,要知道国内虽然稍大一点的兵工厂都能生产毛瑟手枪弹,但用于连发的二十响或者冲锋枪的话(特别是不同厂家生产的枪械与弹药之间更是很难兼容,哪怕型号口径是一致的。),却是很容易卡壳的。若非巩县兵工厂有这个技术基础,胡卫东的改造计划可就是空中楼阁了。。。。。。

    而7。92mm毛瑟步机枪弹的生产线却全都暂时停产进行技改,原来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铜铅,胡卫东打算效仿历史上新中**工系统的经验,以钢芯弹取代普通枪弹、以覆铜钢取代铜质弹壳。由于胡卫东对此技术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巩县兵工厂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机枪弹和非迫击炮弹生产线的技改,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

    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枪这样的抗战名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枪械也都被胡卫东下令停产,因为这些枪械工艺繁琐,与历史上后来的那些大量使用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新式枪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性能却反而差了一截(二战最好的机枪mg42的成本仅有马克沁重机枪的四分之一,而且轻便且威力更大。),还不如等到物美价廉的新式枪械研发成功后再重启枪械的生产。。。。。

    在胡卫东的亲自领导下,巩县兵工厂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该厂全年生产各种子弹2亿多发、手榴弹二十多万颗、爆破筒3万余支、迫击炮弹2万余发、75mm炮弹1万多发、被取名为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半自动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近3万支、最终定型的二四式冲锋枪(改成7。63mm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5万多支、地雷10万多颗、枪榴筒1万多具、枪榴弹十万余发。。。。。。

    其中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锐减将近八成,这一方面是因为红八军团暂时没那么大的需求,要节约人力和材料优先生产子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胡卫东对巩县兵工厂所产的炮弹进行了一番改进,因此生产线自然也得跟着调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时间,产量自然大受影响。所谓的改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