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百九十二章 喷气发动机(下)



    不过中国航空工业的底子毕竟还是太薄了一些,就算已经有了合格的喷气发动机,想要造出符合要求的喷气式飞机并实现量产,所需花费的时间也肯定要比历史上的美国和苏联长得多,何况燃气涡轮研究所现在还只是搞出了一台试验xing的样机而已,距离工业化批量生产还差得很远。好在胡卫东脑中还有一些后世早期喷气式战斗机的经典设计可供参考,多少可以缩短一点研发所需的时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燃气轮机的研发进度也同样很快,以致于胡卫东甚至乐观地认为在三年之内就可以试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燃气轮机。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很多方面都与喷气发动机有共通之处的关系,吴仲华并未因此影响对喷气发动机的研发,甚至还有所促进。类似的例子在中国的主要科研机构中不胜枚举,在并行工程学的指导下,每一个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价值都得到了最大的利用,大大弥补了中国缺乏高端科技人才的软肋。

    而且那些普遍还很年轻的科技人才在被委以重任后,成长的速度也快得惊人,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其实科学家、特别是应用科学家之间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大,区别只是极少数人获得了合适而且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大多数人没这个机会罢了。”。历史上老蒋逃往台湾的时候,出国的那些不算。剩下的华夏科技人才当中差不多是大陆与台湾各得一半,但最后留在大陆的那些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却远非台湾可比,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高端的科技人才容易解决,毕竟需要的数量本就不多,但普通技师、高级技工乃至于熟练的普通技术工人的巨大缺口却没有这么容易解决,正是出于这方面的顾虑,当初赤se党zhong yang才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引进那上百万捷克工人,再加上苏德两国派来、以及二战之前胡卫东设法从西方聘来的总数多达七八万人(注1)的专家与技工作为骨干,也正是有了这么多高素质的熟练工人,这个时空的中国工业化速度比历史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都要快了一倍还多。1941年时中国就已经建成了全面而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几乎所有类别的工业产品,中国都有能力生产出来,而且xing能品质并不比世界先进水平逊se多少,差的较多的只是工业的规模总量。

    但这样一来。也令中国的工业无形中对这些外国人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对于这个隐患。胡卫东一度认为为了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中国的优势领域维持优势,冒点风险是完全值得的,只要再过上几年。国内的技术工人队伍初步成长起来之后,就可以逐步将其替代,把风险尽量降低,而在此基础上再过几年之后,国内普及基础教育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努力开始收到成效,那时中国即便将那些外国人全都放回去,工业生产也不会受到致命的冲击。

    但是中**队对英国人大举反击,特别是将战火烧到了印度之后,那些在华的捷克人(其实那些来自美英等国的技师反应更加激烈,但因为人数远不能与捷克人相比,所以相对要容易控制得多。)纷纷开始担心中国真的倒向轴心国一方,那他们岂不是“才离虎穴,又入狼窟。”,而普遍心生不安,再加上有人暗中煽动,若非胡卫东当初将他们尽量分散安置,只怕已经闹出影响恶劣的群体**件了。

    但即便如此,大量捷克工人心生二意而无法再安心工作却还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使得相关的工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不但产量开始下滑,质量也大幅下降,其中甚至包括不少军品,而且随着中**队在印度战场上一次次的告捷,捷克人的不安也越来越强烈,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中国才开始的快速工业化就很可能受到重挫。。。。。。

    由于来华的捷克人实在太多,作用也无法替代,因此想用强制手段压服他们是不可能的,只能派人努力劝说,可是捷克就是被人出卖才亡了国,这些捷克工人自然不会只是听到几句口头保证就坚信不疑,他们纷纷表示要中国以实际行动来表示至少坚持中立的态度。虽然当初“慕尼黑yin谋”时英国出卖了捷克,但是捷克人心目中最大的敌人始终是侵占了自己祖国的德国,而英国正在与德国激烈交战,自然就又成了他们认可的友邦,而中国zheng fu要想证明自己并不想加入轴心国,就不能再跟英国人打下去、而在客观上帮德国的大忙。至于中国赤se党宣传的“解放殖民地”这样的口号,除了少数有着赤se倾向的捷克人,大部分都并不将其当回事,想让他们卖力工作,即使中国不愿直接去打德国,也不能帮德国的忙去打德国的敌人。。。。。。

    “看来这仗真的打不下去了。。。。。。”,胡卫东得知国内的情况后长叹一声道。令他感到巨大压力的不仅仅是国内,外交上的形势甚至要更加严峻,不但美国人的态度越来越强硬,甚至连苏联方面也突然跳出来批评中国赤se党是“冒险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有滑向‘托洛茨基主义’(托洛茨基主张继续革命理论)的危险。”,很明显他们是担心中国真的将印度也给吃下去而变得更加强大,而且即便中国对印度没有领土野心,从英国这个一等列强手里解放了几亿人口、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足以令中国赤se党在国际共运当中的声望如ri中天,甚至可能从苏共这个老大哥的手中将国际共运的领导权给抢过来,这同样是斯大林不愿意看到的,而且中国人的那种神秘而威力巨大的新式炸弹也令他睡不安枕,毕竟中苏之间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又有历史问题这根导火索,指不准那天两国就反目成仇了。为此斯大林不惜与美国人暂时合作对中国施加压力,也要提前将危险的火苗扑灭。。。。。。

    注1:其中德国人超过3万,加上在华的德国远东舰队和新近借道苏联陆续来华的一个陆战师,再加上一些其它(除了德国zheng fu派来的,还有一些来华工作的,包括那些解放前就到了中国的德国人。)的人员,1941年底的时候,在华的德国人总数已经不下10万,成为中国境内仅次于ri本人和朝鲜人(指的是并非出生于中国的那些朝鲜人,而不包括在中国出身长大的那些朝鲜族。)的第三大外来族群。


第五百九十三章 教 训



    在被迫的情况下与英国人媾和,中国不可避免地会吃些亏,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现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将英国这样的老牌列强打得几乎是没有还手之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现在是双线作战、甚至是三线作战(德国、阿联和中国),中国的工业基础目前还是太过薄弱,要不然也不会对美国那么忌惮了,因此即便在谈判中作出较大的让步,但只要能够平息国内那些外国佬的不满并利用这次和谈的机会让美国人解除对华的经济封锁、尽快将工业基础夯实,这一切就都是值得的。高品质更新就在

    不过这次也给了胡卫东一个教训,虽然尽可能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十分重要,但自力更生这个基础也绝对不能动摇,这次的战争已经到了出境反击的阶段,国内出事的影响还不算大,要是外敌入侵的时候来这么一出,那就太要命了。

    由此胡卫东才充分认识到伟人的高瞻远瞩,毕竟现在可不是全球化时代,那时各国利益交织,轻易不能下死手,否则自己也要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利用外部资源的胆子大一点没什么关系,但现在的世界却不一样,一旦有了冲突,经济封锁起来可是不打折的,弄不好还会直接兵戎相见,要知道现在可没有核武器的威慑啊!

    由此,胡卫东决定宁可工业化的速度稍稍放慢一点,也必须提高各种主要工业品的“真。国产化率”,以尽快做到即使没有一个外国人帮忙、中国的工业体系也可以继续运行下去。高品质更新就在不再像现在这样离了他们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工业部门没法正常运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在关注着东方的小胡子也从这次的事件中意识到外国人不可信赖,而加强了对占领区的监管,怠工、拖延乃至于废品次品率过高的情况都成了重罪,被送进集中营的人数因此比历史上多了好几百万。。。。。。

    虽然纳粹比历史上犯下了更大的罪行,但这些严厉的措施在客观上减轻了历史上二战后期占领区外国工人对生产的破坏。此外,胡卫东之前就已经利用可以被德国援华科学家看到的二级(保密级别)内部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帮德国人发现了海森堡计算中所犯下的低级失误。这件事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海森堡被小胡子认为是故意欺骗而一度进了集中营,后来由于中国方面的争取。高品质更新而得以脱狱来到中国的中原大学任教。不管他算错数据是有意还是无意,他在这个时空的结局无疑都比历史上要好得多,既不必为自己对不起祖国而内疚,也不必为自己替纳粹造原子弹而背上骂名;二是小胡子得知原子弹并非不可能造出来之后果断地加大了支持的力度。

    这样一来。虽然不再有海森堡这样的物理学权威领导这一重大课题。但德国从来都不缺乏科技天才。又不像历史上那样受到外国工人的暗中破坏,最终赶在美国之前(不过也就早了一点点,而且由于工业实力的差距。产量比历史上1945年的美国更悲剧。)将原子弹搞了出来,这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中**队席卷半个印度的强势,令很多国家都以为中国有心继吞并中南半岛之后再次开疆拓土,但即使是力主对英强硬的胡卫东也从来没有这样的打算,而且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内外压力的缘故。

    与深受汉化、并有大量华人华侨居住的中南半岛不同,印度半岛并没有什么中华的印记,而且印度民族众多,总数超过200个,彼此之间大多还语言不通,即使是占领了印度那么多年的英国人也没有将其完全控制,以致于不少土邦仍归世袭的当地王公统治,人生地不熟的中国自然更难将其占领并完全消化。

    何况印度半岛的人口实在太多了,要知道这相当于后世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后世)啊,现在的总人口不下4亿(2011年印度人口12亿多、小巴2亿、孟加拉1亿多,加起来超过15亿。。。。。。),而且拥有自己独特的文明,肤色和相貌也与中国的绝大部分民族迥异,同时还普遍信教,极大地增加了同化的难度,而现在中国本土的人口估计也就5亿多人,真将印度占下来的话,谁同化谁还说不定呢?到时候印度的种姓、懒惰、不洁(恒河水啊恒河水)等文化的糟粕要是传到中国,原本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搞不好就被带坏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中南半岛受印度的影响不比中国小多少,如果中国将印度也并进来的话,别说印度很难同化,就连我们对中南半岛的消化也会受到极大的妨碍,如果出现类似苏联那样因为消化不良而再加倍(注1)吐出来的情况,那可就真亏大了。。。。。。

    而且印度糟糕的卫生状况和恶劣气候也令胡卫东担心不已,现在是冬天加旱季,部队当中病倒的人数还不算多,一旦到了雨季,印度糟糕的卫生状况不知道得害多少人得病,而一旦到了夏天,印度动辄接近50c的恐怖高温更会让40c就被认为是极高气温的中国人难以忍受。所以在胡卫东最初制定的作战计划里,就明确写到不管打得怎么样,都要在雨季到来之前收兵回国。。。。。。

    注1:苏联解体在客观上其实保护了俄罗斯人,中亚民族实在太能生了,而各项社会福利却与俄罗斯人没有区别,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全都免费,使得他们可以放心地多生,更重要的是,全民信教的民族很难同化。结果,苏联建国时俄罗斯人占了绝大部分,到苏联解体时全国人口里面俄罗斯人已经不到一半了,即便解体丢掉那么多土地之后俄罗斯境内的异族也还有几千万,要是再晚十年的话,只怕连俄罗斯联邦的一些核心土地都保不住。当然,将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这两个同源民族也一起丢掉,无疑是很大的损失,但是乱相一起,想要控制住实在太难,“加倍”就是指这个。。。。。。(未完待续。。)


第五百九十四章 总理出马



    此外,印度半岛与中国之间地理上天然就被隔绝开来,北边是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仅有乃堆拉山口一处可以通行,而且说是山口,海拔却超过4500米,绝不是一般人能够吃得消的,虽然修了一条公路,开车的司机都得精挑细选,运量自然也极其有限,最多支持三万余人的作战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