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潜兵器:深水炸弹投掷槽2座,深水炸弹投掷器8座。火箭深弹发shè器2座。

    除了作战舰艇,中福国际还购买了登陆舰等吨位较大的辅助舰船带回国内仿制乃至改进,虽然其中一部分舰型其实不能算是“非进攻xìng武器”,但因为西方人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蔑视,美国人大多都认为只要封锁技术,中国就不可能自己设计建造出大型的军舰,而“没有强大的远洋海军。这些舰船只是玩具。”,因此这些辅助舰只的采购并没有遭遇到胡卫东预料的巨大阻力

    其实,如果按着胡卫东自己的意思,成品的军舰他是一艘都不想买的,但是某些军舰的建造技术美国人不肯转让。只能将成品买回去山寨。更重要的是,如果只买技术和设备,那么就只有上游的造船机械生产商大获其利,而美国海军与造船厂却得不到太大的好处,难免不在暗中下绊子,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收买了,道理就和后世的中国zhèng fǔ购买大量美国国债一样,说到底还是中国现在的国力太弱了,尽管比起当年人家直接开着军舰来抢的时候已经好了许多

    算上引进技术和设备的花销,海军装备方面中福国际的支出几近2亿美元,比花费最大的陆军一块也小不了多少,而如果加上民船建造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总金额更是超过了5亿美元,远在陆军之上。这固然是因为海军基础薄弱,加之本就是烧钱的行当,因此投入自然小不了,更是因为胡卫东深知从美国引进海军装备和相关技术设备的机会十分难得,过了这村就没有那店了,所以采购十分坚决。何况此时胡卫东还并没有德国一定会同意与赤sè党全面合作的把握,而且即便同意了,能够转让多少技术和设备也得打个问号

    与购买美**舰的动机类似,中福国际为了“收买”美国zhèng fǔ与其背后的那些大资本家,不得不花费大笔美金用于购买民用的工业设备和技术人才,其中7亿多美元用于造船、钢铁等与军工关系密切、或者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部门,还算是有些价值,可差不多同样金额的巨大花费砸进了纺织等相对不太必要的工业部门或者价值更小的其他用途,却令赤sè党上下普遍心疼不已。倒是胡卫东相对更想得开,知道后只是略显苦涩,便很快又露出笑容道,“也好,省得战后军转民时的阵痛太大,早点将现在‘重轻农’的畸形经济重心分布纠正过来,变为后世新中国花了近30年才完成的“农轻重”的合理状态,或许反而是一件好事,反正即使没有这次的引进,鬼子也蹦达不了几天了,是应该未雨绸缪,提前为战后恢复作好准备了”

    注1:中国工业基础的薄弱也是一个原因,当时很多部件乃至钢材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对于工业建设一直以盈利能力为关注重点的老蒋宁可多造经济上更加划算的小船,而新中国则受到西方长期封锁,直到在苏援下将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之后才能建造出第一艘万吨巨轮。(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二章 四道难关(一)



    ()    其中要说最不划算的应该是总价值不下2亿美元的各种农产品,虽然美国的粮食比国内还便宜(注1),但国内买粮可不需要外汇啊?而且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是宁可勒紧裤腰带饿肚子,也要尽可能地集中资金投入到工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的,拿这么多美金直接买现成的粮食,怎么看都是亏了。但没办法,美国的农场主阶层对于美国zhèng fǔ和国会的影响力极大,地位仅次于军火商,不出点血将他们搞定是不成的。

    。。

    唯一令胡卫东高兴的是,这一趟顺便买下了不少优质的种子,对于1939年中原边区乃至赤sè党旗下各大边区农业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大帮助。另外,一下子得到了这么多余粮,也使得赤sè党旗下各路兵马在1939年的进一步大幅度扩军成为必然,客观上加快了抗战胜利的步伐。而且只论价格的话,美国的农产品真心是便宜得要死

    此时的美国平均粮价比中国还低,而且不是低一点点(大萧条时期更夸张,当时美国就连猪肉的价格也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其他的就更不必说了,有些甚至不到十分之一,即使运到中国需要付出高昂的运费,价格依然很有竞争力。),这固然有中国战乱抬高粮价与美国经济危机导致商品滞销的影响,但是即便是在美国陷入大萧条之前,粮价依然比中国便宜,甚至运到万里之外的中国之后还能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倾销。此时美国的工资在世界主要国家当中最高,物价却是最低,因此即便不像后来有超级大国的光环加成,各国移民依然趋之若鹜。 。。

    历史上美国物价涨上来是在二战及战后初期,那段时间美国账面上的经济增长率高得吓人,几乎每年都在20%以上。但其实通货膨胀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其中美国的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更是大幅上涨,最终于50年代超过了中国(但很多农产品依然比我们便宜。比如小麦、玉米,所以当时中国zhèng fǔ常常是出口大米、进口小麦,只是由于西方对中国的封锁,渠道并不通畅。交易量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因此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才能在世界上留下“物价便宜”的印象。

    即便是在胡卫东记忆中的21世纪,美国的物价在发达国家当中依然是相对较低的。因此其真实的国力远比数字显示的更强,而物价高昂的rì本、尤其是韩国情况则恰恰相反,其实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韩国并不像其宣传的那样已经完全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

    深知中美两国巨大差距的胡卫东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尽其可能努力工作,一点点地缩小这个差距,而眼前的这一良机更是绝对不能浪费。中福国际这次在美国大采购的总金额不下20亿美元。以可比价格计算,甚至要超过历史上新中国建国后在整个50年代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包括但不仅包括那156项重点工程)的总和,何况当时苏联卢布的汇率有很大水分,毛子机器设备的售价也不公道,纵然账面上算下来超过40亿美元。也绝对无法与现在这20亿美元砸下去的效果相比,毕竟现在美国仍未从1937年经济危机中走出,除了军工方面限制多了点、价格也不便宜之外,那些民用机器设备的价格甚至是比正常价格还要低廉不少的。

    何况与历史上中国缺乏专业人才,导致不少引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人才都有很大问题,比如抗战末期苏联从东北拆走的机器以高价又卖了回来,中国这边一看生产rì期居然是四五十年前生产的,又比如一个普通的苏联熟练工人就被当成专家供起来,结果没能提供多少帮助,反倒让我们走了不少弯路,而现在有胡卫东这个从后世穿越过来的专家掌舵,这类尴尬的情况自然减少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深知历史发展方向的胡卫东一般来说(除非有特别需要)不会引进那些会在不久之后便淘汰掉的技术和相应机器设备,这就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浪费

    一下子引进了这么多好东西,赤sè党上下无不欢欣鼓舞,但胡卫东在欣喜之余,却率先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突然增加了这么多机器设备,对于管理、技术人员与合格工人的需求该有多么巨大?其中管理与技术人员相对还容易解决,毕竟需要的人数相对较少,前者边区一直在大量培训,再加上部队退役转业(注1)的干部,暂时问题还不算太大,而后者一方面中福国际这两年里一直在大量培训美国的华人华侨青年,而陈嘉庚等南洋华侨企业家也纷纷将技师与技工送到美国委托培训,这批人员之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在学成之后响应祖国的召唤回到国内支援抗战,多少缓解了一点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中福国际还直接大量引进外国的技术人才,反正现在中福国际比任何时候都更有钱,事实上这次大引进期间中福国际光是为了引进人才而直接花费的美金就超过3亿,而如果将国内向其提供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也算进去的话,总额不下5亿美元(当然这笔钱不是一次xìng支付,而且只要用不到外汇,中国毕竟地大人多,牙缝里省一省还是省得出来的。),一共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引进科学家、工程师与高级技工合计逾10万人,极大地增强了边区的科研与技术力量。不过,这些人才和以前一样都只是一段时间(不算少数最终留下的,平均3年左右。)内聘到中国工作,他们的国籍并没有改变,加之由于中国战乱和列强zhèng fǔ的阻挠,这些人才的家人很少一起跟着前往中国,因此将来其中的绝大部分人总还是要回去的,所以这招只能救急,最终还得依靠中国自己的科技队伍,而且为了挖来这么多人,付出的代价也着实是太大了一点,但不管如何,问题终究还是得到了解决

    注1:因为伤病或者违纪等其他原因,只要不是严重问题,胡卫东一般来说还是会尽量珍惜人才的,部队里面呆不下去的话,可以到地方zhèng fǔ、企业或者学校里工作,反正十五集团军的军官普遍文化程度是比较高的。(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三章 四道难关(二)



    ()    不过,比起中高级人才,相对普通的熟练工人反而是更难解决的问题,据胡卫东估计,若能完全消化这次引进所增加的庞大工业产能,中国的工业实力将很可能达到历史上1957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新中国的水平,而1939年的工业劳动生产率肯定不能与战后的水平相比,因此需要的工人只会更多,而此前立下大功的“技工速成法”却愈发暴露出了它的局限xìng

    技工速成固然可以迅速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在3个月到1年的时间内获得通过分工协作实现相当于合格技术工人的工作能力,但却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突击培训出来的,其中的关键在于文化程度,一般来说高中毕业生当中可以有七八成在半年内培训合格,而初中毕业生能在1年内培训合格的比例也就六七成而已,至于小学毕业生,那得脑子非常聪明的才行,而且培训时间也普遍长得多,而如果小学都没毕业,除非是吴运铎这样的天才,否则还是建议先进学校继续读书比较好。。

    而与历史上解放后的新中国相比,现赤sè党旗下的各大边区全部加起来也就1亿多人口,而且大部分还是原本相对落后的地区,即便有不少爱国青年乃至专家学者排除万难,从沦陷区和国统区慕名来投,但折算下来最多也就相当于历史上解放时四分之一个新中国的水准,加之各个边区建立都没多久,大部分土地还都是刚刚收复的,普及教育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哪儿有这么多受过教育的青少年啊?尤其现在胡卫东还在中原边区努力推行六年制义务教育,这就需要大量的教师,同时为了早rì获得抗战胜利。十五集团军等赤sè党旗下的各支部队也在不断扩军,这又需要大量的知识青年,三方面一起抢人。本就不够的知识青年就更加短缺了。。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胡卫东可谓是三管齐下,一是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需要的工人数量自然就相对减少了;二是呼吁广大青少年努力学习,并鼓励自学成才和跳级现象,以尽可能地缩短教育年限。尽管胡卫东明知这样做会有不小的弊端,但目前他并没有更好的选择;这三嘛,却是打起了几十万rì军战俘的主意

    自明治维新以来,rì本zhèng fǔ就一直十分重视教育,几十年下来已经收到了不错的成效,rì军官兵也因此普遍都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虽然因为rì本的工业化程度较其他列强都低。rì军官兵的文化素质与德国、美国等先进国家的军人还有一段距离,但比起中**人、以及同样是后进工业国的苏联却已经强了许多,rì军之中哪怕是最普通的士兵,都肯定有小学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则更是文化程度更高的初中毕业生。至于军官、哪怕是最低级的军曹(类似于中国班长的“伍长”不算军官),则往往都有高中以上学历。

    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作基础,将rì军战俘培训成技工的难度自然相对要低得多,不过rì本毕竟是敌国,所以一开始胡卫东并未起这个念头,只是对于rì军战俘当中那些原本就是技术工人的家伙善加利用,后来因为苏援的关系对高级技工的需求量大增,胡卫东才开始考虑将其中文化程度较高(至少高中毕业)的家伙培训成高级技工。直到这次大引进导致普通技工都供不应求之后,胡卫东才决定对rì军战俘开始全面培训,以暂时补上这个缺口,再说让他们到工厂进行劳动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