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暖 作者:刘志福-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对剧本要认可。第一对剧本的选题有兴趣,第二作为电影的文学剧本,你已经认同了,即使是有些问题,你也知道是哪儿有问题,那么在电影创作中可以再去修改,加以完善。 


        每个人做事情还是要扬长避短 

        记:实事求是地讲,如今我们的国产影片市场还不是很景气,为此不少电影导演放弃电影去拍电视剧,你自己想过去拍电视剧吗? 

        霍:没有。正如我刚才讲的,电视剧创作与电影创作有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我虽然拍电影比较熟悉了,但并不等于我拍电视能拍得好,而且电视剧的拍摄工作强度也很大,其运作方式跟我们拍电影可能也有距离,所以我觉得每个人做事情还是要扬长避短,就是说你适合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这就好比唱歌一样,如果非要让一个唱民歌的人去唱美声,是有困难的,而且也容易出现问题,二者不是不能跨,但对于我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记:你认为你在创作中对艺术的追求与市场的需求、观众的爱好合拍吗? 

        霍:我以为文艺作品是多种多样的,其观众群也不一样。电影中有一般的、大众的商业电影,就像美国好莱坞的主流电影,那是最广泛的,但是除此之外,还得有其他类型的影片,就像服装,除了有最大众化、最主流、大家最接受的款式,还得有时装及其他很个性化的样式,这些也同样会被人们所关注。再有,导演也不是各种片子都能拍,你觉得你能拍最大众化的主流影片,但也可能拍不好呢!所以,每个导演要根据自己的方式去做得最好,只要片子做好了,自然就会有商业价值。 


        事实上全面讨好的片子是没有的 

        记:看过你的几部影片,相对来说,你的影片中的人物都比较少,人物关系比较简单,大都是一两个、两三个主人公,把观众的目光都聚集在一两个人物身上,再对每个人物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影片的情调也是淡淡的、散文式的,让观众慢慢地去品味、去感觉,这是否正是你所擅长的?印象中你很少去做那类有众多人物、属于人物群像式展示的影片。 


        霍:做众多人物需要有众多人物能立起来的元素,电影的时间容量就这么大,一定要把你想表现的东西从容地表现出来。影片人物少,这样梳理起来比较清晰,我就觉得电影的长度不够你说话的。当然也有不少人拍人物众多、规模宏大的影片,但那是另一种方式了。 


        记:如今电影主管部门比较重视影片的票房,评奖也加进去票房参数,你拍电影时会考虑票房的问题吗? 

        霍:我对此想得比较少。我觉得创作者在创作影片之前已经与影片的投资方制作方认同影片的创意了,投资方既然选择拍这样题材的影片,就必然有其认同的道理,在此以外导演没有必要想那么多。作为创作者,所要做的就是把影片拍好了。如果开始时确定要拍商业片,就按商业片去拍;开始时确定就是拍一部生活片,不是特别商业的,你就按定好的去做,千万不能胡思乱想,事实上全面讨好的片子是没有的。 


        突破不是特别重要,还是要使自己拍的影片相对来说比较耐看 

        记:你自己感觉你现在的艺术创作处于怎样的状态?是觉得还有很多尚未释放的艺术潜质要去释放,还是觉得自己可能也就是这样的状态了,再实现新的突破也不大容易了? 


        霍:我觉得关键倒不在于你是否总有新的突破。现在的影片这么多,人们能看到的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特别多,作为导演,可能想要去表现的东西特别多,我认为重要的是你心里有特别多有意思的东西要表达,在这之中去找到一种方式,而并非为了突破而突破。比如这部《暖》,用的就是比较常规的方式去讲一个故事,也没想用特别新的手段让大家觉得别具创意,这就是要看这部影片需要做成怎样的风貌。况且改变也需要经历一个阶段,而且拍片子还得考虑诸多因素,不能自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因此我觉得突破不是特别重要,还是要使自己拍的影片相对来说比较耐看,而不是应景式的、没有下功夫随随便便做的。一旦你自己意识到哪些地方确实需要改变时再去尝试,而不要为了创新、突破而强行改变自己。 


        把片子拍出智慧同样是一种创新 

        记: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中国的电影业与世界电影发达国家还有明显的差距,你认为什么是中国电影的优势,或者说是能够发挥自己特色的地方? 

        霍: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整个要比发达国家晚,但接受世界的先进文化很快,我觉得我们可能还需要更多地学习,同时要琢磨如何把片子拍得有智慧,这种把片子拍出智慧同样是一种创新。我理解的创新决不是标新立异、特别另类、前卫。在看外国的一些优秀影片中,你经常会眼睛一亮:导演用了这么一个表现方法,而这个方法特别有意思,与影片特别和谐,你会特别欣赏。在世界范围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在表现技法上令人叫绝的影片,而我们现在把所有的影片捆在一起就会发现,这样的新的突破少,我觉得这是我们有差距的地方。 


        记:作为一个中国的电影人,你认为中国电影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霍:我觉得我们整个的电影环境的规范还存在一些问题。影片规划、生产的时候,就有一个观众位的问题,影片完成之后,同样需要有一个发行、上映,与影片制作连贯的体系。因此,需要电影市场条件的具备和市场本身的规范,从而保证电影产、发、放的整体系列是一个连贯的、完善的系列。中国有这么多人口,不是电影市场本身不具备开发的条件,还是没做好。如今电影放映的条件在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还是希望到电影院里去欣赏视听效果都很完美的电影,各方面做好了,情况会逐渐改善,但现在这方面肯定还比较薄弱,除了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其他的地方就更差。外国影片能做好,有制作的问题,也有其整个的影片营销、市场运作获得的方式和手段,有一套成熟的方略,我们则往往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经常是拍了就拍了,发了就发了,好与不好就过去了。随着中国电影整个生产、发行体系的日趋规范,相信这种状况会逐步改善。 


        责任编辑/君君 、 文/马智 

        《大众电影》2003年第21期 

      第五章
      《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过往

        受访者:霍建起 、秋实 采访者:陈杭 、丁一岚 
        霍建起的影片几乎每出一部都会获奖,去年是《生活秀》,今年则是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的《暖》,该片已经获金鸡百花电影节和东京国际电影节多项大奖。在这部电影中,霍建起依旧延续了他散文化的影像风格、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以及一种温暖的情感基调,而他的夫人秋实也一如既往地担当了该片的编剧。目前,笔者和他们有了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温情——一直以来的一种基调 

        每次看霍建起的影片,其中都不会蕴藏太过激烈的情感冲突,有的是小桥流水般缓缓而过的亲情、爱情。影片《暖》其实有着一个很残酷的故事内核,但那种残酷在霍建起的影片中竟被巧妙地化解成了对于过往的追寻,经过时间的过滤,一切的残酷似乎都变得纯净和温情起来。 


        您是如何找到《白狗秋千架》这部小说的? 

        霍建起(以下简称“霍”):当时一个朋友给了我三本莫言小说集,我觉得其中《白狗秋千架》不错,刚好制版公司的人也拿着这部小说找到了我,这样说来也算是机缘巧合吧。其次是喜欢小说中的那种情调,莫言的大多数作品是阳刚、粗犷的,这个很细致、阴柔,挺抓人的,不过这个故事很短,还不足以撑成一个完整的电影,所以二度创作时实景还需加大。 


        从最终的影片来看,二度创作时与原小说相比做了哪些改动? 

        霍:对故乡的怀念这种东西还在,有一种对遥远的过去的追忆。而小说中的狗,因为与我的《那山,那人,那狗》有些重复,就拿掉了。故事主要围绕三个男人和暖这个人物展开。 


        秋实(以下简称“秋”):改动较大的是结尾和哑巴这个角色,这其实功在莫言,这个主意是他出的。小说中暖和哑巴生了三个孩子都是哑巴,后来暖想和井河生一个会说话的孩子。这样的结尾太残酷,我们就改成了现在这种比较温情的结尾。影片中哑巴的遭遇是暖的命运的下沉,我们把一切都落在了一种正常的境遇里。暖最终嫁给了哑巴,可是她如果不嫁哑巴她会更幸福吗?也不一定。 


        那莫言看过影片了吗?他觉得如何? 

        霍:当初表达要改编的意向时,莫言就说小说是我儿子,电影是我孙子,你们随便改。后来我请莫言看影片的时候,我不停地观察他,等到暖的小孩儿出场的时候,他就开始坐卧不安,慢慢儿地,手就这样摸到脸上……看完了后我问他怎么了,莫言说,我是赶在灯亮之前把眼泪擦干。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就踏实了。 


        温情,好像是你们作品一直以来的一种基调? 

        霍:这主要是考虑到观众。如果按照原小说那样表现的话太残酷。其实从个人爱好的角度讲我更喜欢小说中的结尾,可是我觉得让观众都绝望到那种程度,可能对每个人的承受力都是个考验。 


        秋:另一方面,我们两个人的生活都太正常了,太惨烈、太残酷的事情如果真让我们表现可能还会假,我更擅长于表现普通而平凡的人,从人生体验上讲,就是写一种正常的人生感受。其实每个人是有不同的情感需求的,有的人喜欢怀旧的,有的人喜欢惨烈的。而这部影片中的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的,都是我们能想像得出来的一些故事,单相思、离开与背叛等等。我想,从记忆的角度来说,有时候人挥之不去的其实是那些做错的事情、耿耿于怀的事情,我想表现这些。其实说到温情,我自己也在想这个问题,我们的影片中好像就没有坏人,有的都是正常人感受的正常生活,似乎还没有探测到一种更深的层次,现在的这个层次还有些肤浅,不够深刻。可是我的生活真的太正常了,我好像只能触摸和思考到这些东西。 


        霍:其实我也很喜欢塔尔科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和阿尔莫多这样的电影大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都是超常的,所以他们比我们更痛苦。 

        影片中给哑巴的笔墨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包含着一种极善良的美好? 

        秋:对,比如他会打女人、撕信等等。现实生活其实是很残酷的,当这些东西沉到记忆中时它又会变得很感伤、唯美起来。我主观是想把哑巴写成一个主角。他是一个好人,可好人也常常会犯错。哑巴很爱暖,但是这种爱一开始就很无望,很没竞争力,但是他没有放弃,尤其当暖的两次等待都空了的时候。人的命运常常就是这样,我心底很喜欢哑巴这个角色,他寄托了一种对生活的美好。 


        在这部影片中,你们这对儿合作了很久的老搭档有矛盾吗? 

        秋:作为编剧,我常常会想自己在剧作中表达的东西在电影中是不是够,有时候电影是不是淡化了剧作的表达,比如影片中对哑巴和暖是如何好的着墨不多,甚至都没有仔细地写。我觉得这里导演削弱了我的表达空间。 


        霍:而我考虑的是,现实是实的,过去的事情不要太实,给观众的想像留一些空间。她想阐释的观点点到为止就行了,忏悔太硬了,人是不会轻易说出口的。其实人的一生是说不清的,人无法释放的东西也不是一些简单的感受,一个人对故乡、对初恋的割舍不下都是我们生命中挥之不去的东西,这也是我觉得应该更多表达的东西。 


        欲说还休——含蓄的镜头语言 

        霍建起影片的镜头很少张扬,镜头运动常常不易被察觉。观察人物细微变化、极显导演功力的长镜头也都被用得恰到好处。在《暖》中,镜头依旧是那么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展示着一个个人物的命运,那份从容显示着一个导演的含蓄与内敛。 


        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