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孔氏家族全传-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了心要史迪威指挥,是因为他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指挥官。但是假若史迪威自己不愿意,或者他认为自己指挥不了呢?由史迪威去对罗俾福说不是比蒋孔说更为有利吗?! 
  于是,她下决心再次邀请史迪威。 
  史迪威来中国多年,当然知道来蔼龄是何许人也。虽然这个女人无官无职,但从某个角度说,她随时代表的是国民党最高层利益的意见。所以史迪威不敢怠慢,立刻按邀请的时间来到了孔公馆。 
  宋蔼龄开门见山,说请你来就是为了罗斯福命令一事。宋蔼龄说:“你应该了解中国。中国是一个讲人情讲伦理讲关系的国家,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张学良和杨虎城捉住了蒋介石为什么不敢杀?就是因为没有第二个人能指挥的了全国的军队。中国军队现在分几派你也知道,有老蒋的嫡系、白崇禧的桂系、龙云的滇军、阎锡山的晋军,你能凭罗斯福的一纸命令叫他们乖乖地听你指挥?” 
  史迪威说,“这些情况我都了解,要我做总指挥确很困难。但是,这不是我要当的,而是总统根据他掌握的情况让我当的。” 
  宋蔼龄进一步说:“如果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全交给了你,日本人知道了就会抓住这个机会,说中国已沦陷为美国的殖民地,他们进行的战争是在帮助中国人摆脱美国的侵略,这会不会损害美国在世界上的自称的自由、民主的形象呢?” 
  史迪威被宋蔼龄说服了。当即他向宋表示,他可以服从蒋的指挥,将来有机会他会向罗斯福总统陈述这一切,使其了解中国的实情。 
  蒋介石得到了孔祥熙、宋蔼龄的报告后,增强了和罗斯福对抗的决心。因此他故意拖延、迟迟不宣布史迪威的命令。 
  当年8月23至9月18日,罗斯福在蒋介石故意拖延宣布任命的情况下两次致电蒋介石,要蒋任命史迪威为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并说如果蒋违抗的话,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要由蒋负责。 
  罗斯福的指责,迫使蒋介石和他的“盟友”摊牌了。 
  9月15日,就是罗斯福发出电报的第二天,蒋介石即在日记中写到“实为余平生最大之耻辱也”。25日,他亲自打电报给罗斯福,电报中说:“来电所言,自当尊重尊意,但有三点不能稍事迁就:一、我之立国主义;即三民主义不能有所动摇,故不能共产主义之赤化中国;二、立国命脉,即国家主权与尊严,不能有所损伤;三、国家与个人人格不能污辱,即不能接受强制式之合作也。否则,任何牺牲均所不恤……” 
  蒋介石在给罗斯福发出决心赶走史迪威的电报后,又立即给在美国的孔祥熙发电,告之“此事不解决,纵使盟国作战胜利而我国格已失,虽胜犹败……予已下最大决心,如有人前来说情,应严正拒绝,并请从速撤换。” 
  同时蒋介石还电告孔祥熙在此事没解决之前,不接受美国的任何接济,并随时做好准备迅速回国。 
  蒋介石和孔祥熙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一起将了罗斯福一军,使罗斯福陷了一种不大不小的困境。要么继续施加压力使蒋接受让史迪威掌握全中国的军队,但这样要冒着同蒋介石决裂的危险;要么收回命令,向蒋介石屈服,但个人的面子要受到损失。 
  罗斯福选择了后者,结果蒋介石下赢了这盘棋。当年10月1日孔祥熙电告蒋介石,说霍普金斯已告之他,说罗斯福准备召回史迪威。原来孔祥熙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后,立刻找到霍普金斯,向其陈述利害。说如果罗斯福不改变决定中美关系将受到严重损害,而罗俾福这个决定本身确实有点强加于人,让中方接受不了。霍普金斯也很快把孔祥熙的话转告了罗俾福。 
  对日作战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共同的目标使罗斯福考虑到中美合作在当前的重要,因此他只能退步了。 
  同年10月4日,罗斯福在白宫正式召见孔祥熙,向他说明了美国准备正式召回史迪威的决定。 
  10月8日,美军副总参谋长请孔祥熙转告蒋介石,美军准备让魏德迈将军接替史迪威。 
  10月19日,罗斯福正式致电蒋介石,让魏德迈接替史迪威。次日下午史迪威便乘机返回美国,结束了他在中国3年的参谋长生涯。 
  孔祥熙和宋蔼龄夫妇,在这次“史迪威事件”中又为蒋介石效尽一次犬马之劳,并且终于赢得了胜利。 
  3.老蒋是爸爸,美元是妈妈 
  虽然蒋介石、孔祥熙因史迪威的问题和罗斯福大闹了一场,但这在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不过是个小插曲。孔祥熙明白,在中国和所有外国的关系中,美国是最重要的,是蒋介石首先考虑的。 
  美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他的工业发展之迅速令世界瞠目。到了本世纪初,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超过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一跃为世界第一位。仅洛克菲勒创办的美孚石油公司,一年的纯收入就超过2亿美元。美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大量的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于是也效仿英法等国进行资本输出,其中两个重要地区就是位于美洲和亚洲地区。因此,美国在亚洲有巨大的经济利益。 
  蒋介石之所以看好美国原因就在于此,一是美国资本雄厚,可能为中国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二是美国在亚洲有经济利益,而日军的侵略破坏了这种利益。在抗日这一点上有共同利益,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日直接开战,中美之间的纽带连接得更加紧密,蒋介石就越发想从美国身上揩油。所以尽管在表面上蒋介石宣称对所有国家实行平等外交;但实际上在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的对外政策重点在美国。即把争取美国对中国的军事经济援助做为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孔祥熙也公开说:我于外交、军事和经济各端,莫不集中目标于华盛顿。 
  在对美外交上,蒋介石主要依靠的是孔祥熙和宋子文,但侧重孔祥熙。因为孔祥熙比宋子文显得更谨慎,宋子文当时已宣称再也不为蒋家卖命,而独自做自己的生意。蒋介石虽然认为宋子文是个人才,但也不能屈尊去请他出山。离了你还有孔祥熙,地球照样转。孔祥熙就这样,又变成了蒋介石发展对美关系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人了。 
  1938年9月,南京被日军占领不久,孔祥熙向蒋介石建议,派胡适去美国,接替王正廷为驻美大使。 
  蒋介石不解,问为什么非派胡适去,况且胡适当时正在英国。 
  孔祥熙说,这件事也考虑了很久。抗战以来,国家急需外援,而美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伙伴。胡适为著名学者,在美国信誉极佳。胡适的书在美国连年畅销,胡适被美国的舆论界称为美国之友。胡适是一学者,自然清高,不去请其出山,他断不肯主动到政府谋职。想当年刘备为求得人才,三顾茅庐。如今国难当头,国家急需人才,胡适又为国家所必需,只要我们诚心去请,他一定会尽力。 
  蒋介石此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孔祥熙极力推荐胡适,自有道理,也不必多加干涉,就同意了孔祥熙的意见。 
  孔祥熙得知蒋介石同意,即给在英国的讲学的胡适发了一封电报,告之政府已令他为新任驻美国大使,直接到美国上任。 
  胡适是著名学者,比孔祥熙小12岁,也是喝过洋墨水的。因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而享誉学术界,被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孔祥熙和胡适原本并不熟,后来在山西成立“中美同盟会”,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起了国人的注意。1912年孙中山抵太原时,孔祥熙专门拜见。孙中山对孔祥熙的“中美同盟会”表示赞赏。胡适闻讯后也对“中美同盟会”发了贺电,孔祥熙知道了胡适。后来孔祥熙到上海,赴日本追随孙中山革命,后又和宋蔼龄结婚,自然读了不少新书,其中最喜欢的便是胡适的。孔祥熙曾对宋蔼龄说,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的成就最高。1924年,孙中山为了革命大业,拖病弱之身赴北京做张作霖、段棋瑞的工作。当时孔祥熙随同前往。在北京,孔祥熙第一次见到胡适。因为二人都留美崇洋,又都性情温和,崇尚中庸,自然成了朋友。然后孔祥熙从政,胡适从文,虽相隔千里却也心心相印。因此孔祥熙在这种时刻首先想到的就是胡适。 
  他在给胡适的电报中还说:“此次赴美,国家前途利赖实深。列强惟美马首是瞻,举足轻重、动关全局,与我关系尤切……务希设法运用促进。” 
  却说胡适,接到孔祥熙电报后,受宠若惊。他曾对朋友谈过,永远不从政;并说官场龌龊,小人当道,实乃我辈之耻辱。中国的文人历来如此,一会儿出世,一会儿人世。出世时自命清高,抨击时政,纵横排阂,好像天底下就他一个真君子;一旦皇帝下诏人宫,又感恩涕零,为谢知遇之恩竭尽全力万死不辞。 
  胡适中断了在英国的一切学术活动安排,即刻乘船横渡大西洋,到美国就任。孔祥熙担心胡适一个文人不懂金融财经之事,又派美国财长摩根索所信赖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经理陈光甫前去辅佐,并委任以“国民政府财政部高等顾问”。 
  胡适和陈光甫在美接头后,研究了主攻方向。决定第一个目标是和美国财长摩根索会谈,请求贷款。因准备用中国的工业原料桐油为抵押,所以这笔货款又称为“桐油贷款”,希望贷款额为4亿美元。 
  胡适的政治观点是反共的,希望中国欧化而深受美国人喜欢,陈光甫曾做为美国的代理人与摩根索十分熟悉。所以他们的活动很快得到摩根索和美国务院的支持。消息传达到国内,孔祥熙十分得意,即向蒋介石汇报,其中不乏他选人得当的自满。 
  不料几天后事情有变。原来这项贷款计划在罗斯福审查时出现了麻烦。按美国法律规定,这样数额巨大的贷款必须由总统审批核发,还要到国会去表决才能生效,而总统同意是致关重要的。 
  罗斯福对蒋介石的抗日决心一直持怀疑态度,对国民党上层的贪污腐败也略有所闻。他可不愿意把美国人的纳税款填到一个不见底的大窟窿里去,或者流入一些军阀官吏的私人腰包。当时他对摩根索说:“我同意贷款2000万美元(数量上先大大降低了)。但条件是蒋介石必须保证他继续抗日,而不是继续撤退和妥协。我真不明白,他的军队5个人为什么打不过1个日本人。第二是蒋介石应明确这2000万美元的确切用途。” 
  胡适、陈光甫把罗斯福的意见转达给孔祥熙后,孔祥熙又向蒋做了汇报。蒋介石觉得这两条都好办,尽管他已经打定主意再撤退,把武汉留给日本人,而退守重庆。 
  10月30日,蒋介石在离开汉口前发表了一个《为武汉撤退告全国军民书》,表示要以日军血战到底。可实际上,在蒋介石发表这个告全国军民书后,除了张自忠指挥的武汉保卫战和1942年史迪威指挥的滇缅战役外,国民党军队和日军再没有大规模的交锋。 
  孔祥熙为弄到贷款,也积极配合蒋介石,在各大报纸上撰文,表示要坚决抗战,并将蒋介石的声明和他的讲话致电罗斯福。 
  1938年12日中旬,“桐油贷款”由罗斯福批准。次年2月8日,中美双方在华盛顿正式签订协议并互相交换了备忘录。这份协议规定:由美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世界贸易公司出面,美国给予中国2500万美元的商业贷款,用以购买美国商品,但不得购买军火、飞机和汽油等重要物资;中国以22万吨桐油分5年运美出售,以售款还本付息。 
  据说协议签定后,当蒋介石得知协议的具体内容后并不满意。首先是为什么不能购买军火?我借你的钱,又不是不还,又不是不付利息。你需要桐油,我需要美金,是互惠互利的。蒋介石觉得谈判的焦点是在利息上。就这么一个一点便宜没占、美国人一点亏不吃的谈判,还拖了一个多月。 
  胡适、陈光甫也觉得这批贷款谈判并不特别成功。但孔祥熙三天五天一个电报地催,他们就只能到处求人说情,结果瓜没熟就硬要摘下来,当然不会有多甜。 
  1939年,由于国政党政府滥发纸币和战争的破坏,法币和1937年相比贬值了46%。孔祥熙战前曾去英国活动,乞讨贷款,却成效不佳。1939年德国发动战争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英国政府为了支持中国抗战打击日本就是打击德国,决定向中国提供50万英镑的信用贷款和500万英镑平准基金贷款。但这也没能阻挡法币继续下跌。因此身为财政部长的孔祥熙又想起了在美国悠哉悠哉的胡适。 
  其实,这时孔祥熙已对胡适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自己向蒋介石推荐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