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笑着离开惠普-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方面,“拜码头”让新员工与老员工有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新员工会觉得非常舒服,否则入职后接触到的人都是陌生人,办事的时候就会没有头绪,不知道什么事情该找谁,别人也可能不认识他,不知道是哪儿来的。这样新员工就会觉得很尴尬,缺少安全感。对新员工来说,刚进一家公司,最痛苦的就是前一周或前两周,所有人都不认识,坐在座位上觉得时间像停滞了一样,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很痛苦。人家来找你不好意思,你找别人也不好意思。通过“拜码头”方式,就可以帮助新员工尽快进入角色。
  另外,新员工入职的第一天中午,部门经理一般都会安排新来的员工和本部门的员工一起吃顿饭,让大家互相认识一下,在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这顿饭的费用是可以报销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个部门均有专门用来请员工吃饭的一笔预算。作为部门经理,只要是在预算范围内,都有权用公款请员工去吃饭。当然请员工吃饭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过于奢侈或者铺张浪费。
  上司带着新员工去“拜码头”,一来表示对被拜访者的尊重,二来可以让新员工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到这个组织中。




让员工理解战略与执行的关系


  1999年底,惠普公司在咨询公司的怂恿下,宣布分拆,将原来的仪器部门分出去成立了安捷伦科技公司,因为我所在的分部是做仪器的,所以很自然地就成了安捷伦科技的员工,第二次离开了惠普。当然,这一次是被动地离开,我也像众多的安捷伦科技的员工一样都为失去惠普的名字而难过。有人开玩笑地说:这次分家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儿子长大了,要独立成家了,就把老子赶出去了,而且还要老子改姓。毕竟惠普是从仪器起家的,两位创始人也都是做仪器的。我坚信如果两位老人还健在的话,是不会同意这么干的。


第三次加入惠普



  1999年底,惠普公司在咨询公司的怂恿下,宣布分拆,将原来的仪器部门分出去成立了安捷伦科技公司,因为我所在的分部是做仪器的,所以很自然地就成了安捷伦科技的员工,第二次离开了惠普。当然,这一次是被动地离开,我也像众多的安捷伦科技的员工一样都为失去惠普的名字而难过。有人开玩笑地说:这次分家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儿子长大了,要独立成家了,就把老子赶出去了,而且还要老子改姓。毕竟惠普是从仪器起家的,两位创始人也都是做仪器的。我坚信如果两位老人还健在的话,是不会同意这么干的。
  安捷伦科技成立之后,在咨询公司的建议下,开始实施变革,把原来的分部都打散了,变成了前后端的结构:有人负责做产品,有人负责与各个国家的销售机构和客户打交道,希望把复杂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客户,同时整个公司的步调能更一致。理论上讲这套设计很合理,很完美,但是事实上根本不可行——太理想化了,因为大家都成了新手,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公司开始进入了混沌期,组织结构频繁地调整,使得大家失去了安全感,而业绩不断下滑。因为我们的分部与其他几个分部合并成了一个大的业务单元(businessunit),所以我就变成了这个大的业务单元的产品市场总监(productmarketingdirector)。我的上司是业务单元市场部的总经理,我的下属有三个部门经理,一个在中国,两个在美国,整个产品市场部大约有20多名员工。这也是我第一次直接管理美国部下。
  由于我下属的员工大多都在美国,所以公司建议我举家搬到美国去工作,公司为我们全家办理了L1/L2签证(那个时间很少有中国人能得到这种签证),我们就去了美国,可是在那里工作了3个月之后,我找不到感觉,总觉得像是在做客,很难融入那个社会,尽管我的英文还不错,但是当与部下一起吃饭的时候,当他们开玩笑的时候说的很多“土话”我还是听不懂,而且我没有什么希望再往上晋升了,因为在那个业务单元里比我再高一级的经理没有一个亚洲人,于是我就想回到中国来。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事业在中国,自己的价值只有在中国才能体现出来。2000年5月份,惠普和安捷伦的电子邮件系统还没有分开,还算是一家人,我就给中国惠普的总裁孙振耀发了一个电子邮件,表达了希望回到中国惠普工作的愿望,一天后收到了孙振耀的回复。因为分家后的中国惠普的组织结构也在调整,而我正在参加安捷伦的加速成长项目(ADP)培训,而且要到2000年10月份才结束,我们约好9月份再联系,这就算是先挂了个号。我希望在完成了ADP培训后能回到中国惠普。
  2000年9月,我再次与中国惠普总裁孙振耀联系,他约我去谈了一下,然后安排中国惠普公司的几位职能经理(大多是副总裁)与我面谈。因为我们将来要一起共事,只有他们能接纳我,我才有机会进去。这一关很容易就过了,因为我在中国惠普的口碑不错,但是那时候正是卡莉刚到惠普担任CEO不久,所以公司要冻结招人。经过一番周折,我于2001年1月总算如愿以偿,第三次进入了惠普。因为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工作岗位安排我,所以公司特意为我设置了一个新的岗位——助理总裁兼战略规划总监,负责全公司的战略事宜,帮助各业务部门制订发展战略,也代表中国惠普参与惠普全球的“中国计划”项目。
  半年之后,我成为中国惠普公司决策委员会(executivecommittee)的成员,成为大型跨国公司中国区高管层的一员,又过了没多久,我受命担任首席知识官(CKO),负责建立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公司希望我借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思路为业务部门服务,从而提高中国惠普的整体运营水平。可以说,在知识管理方面,中国惠普走在了其他跨国公司的前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只可惜因为兼并康柏,知识管理没有坚持下去,我的职业生涯不得不做调整,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被人们当作国内从事知识管理的几个专家之一(我自己认为根本算不上什么专家,因为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再多给我两年时间的话还差不多)。
  一个人的价值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由工作环境所决定的,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只有在中国才能体现出来。




战略不是老总一个人的事



  战略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人普遍认为战略很简单,所以国内很多企业在谈战略时,都把战略理解为目标,即我要干嘛,因此战略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人理解成“想法”或者“目标”。因此包括很多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都这样认为:中国企业不缺战略缺执行,中国不缺少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缺的是具备执行能力的经理人。
  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即提出:“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汪先生说的很有道理。但我认为中国还是很缺乏真正懂得什么叫战略的企业家和经理人。
  我在为国内企业做战略咨询的时候,经常会问老总:您的企业有战略吗?几乎所有的老总都会说当然有;但是当我问到他的中层管理人员:你们公司有战略吗?大多数人都说,可能有,但那是老板的事情,我们不清楚;当我问普通员工:你们公司有战略吗?几乎所有的员工都说,我们不知道公司有什么战略,我们也不管什么战略不战略,把自己的工作做完了就行了。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战略是公司老板的事,跟基层员工甚至中层管理者关系不大。其实不是这样,要想让战略得以实施,就必须让各级管理者理解公司的战略,要让员工知道、明白公司的战略,这样执行力才能体现出来,才会克服执行力递减的问题。
  过去两年,执行力风靡一时,成了中国企业界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就像流行乐坛一样,在中国的企业管理领域也普遍存在赶时髦的现象,今年流行这个,明年流行那个。其实,基础没有打好之前,谈那些高层次的问题无济于事。执行概念一流行,好像大家发现了中国企业的问题所在。其实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目前缺少的不仅仅是执行力,而是没有发展战略。这里就涉及到战略到底是什么?如果大家对战略这个概念都没有共识的话,战略也好,执行也好,就失去了意义。
  作为惠普培养出来的职业经理人,我对战略的理解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战略,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们把它称为目标,就是想做什么。
  第二,要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人去推动。这个战略由谁负责去完成,要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人,如果该战略没有实现,这个人要承担全部责任。
  第三,要有一个明确的考评标准,也就是某战略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可以打5分,什么样的结果可以打3分,在执行前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评估标准。
  第四,要有一个明确的评估时间,即这个战略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要有一个确切的日期,比如说某年某月某日。
  第五,由谁来评判战略是否完成了。一项战略是否完成,不是责任人自己说了算,要有明确的评估人,有时候评估人是上司,有时候评估人是部下,有时候评估人是同事,总而言之,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评估人(团队)来监督、检查战略的完成情况。有目标,有责任人,知道战略什么时间必须完成,这个战略做得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谁最后来评判战略是否完成了,这样,战略就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了。
  一个企业的战略规划做出来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沟通、宣讲,让公司里各级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都理解公司的战略是什么。几年前,惠普曾经组织过一次大型的“战略演讲会”,要求各个职能部门、各个事业部都要站在公司的立场上,向客户介绍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在这个战略演讲会上,各队除了要介绍自己熟悉的产品以外,还要介绍其他部门的产品,因为任何一个人面对客户的时候,代表的是整个公司,客户可能会问到各种问题。那次战略演讲会一共有12个部门参加,表现形式自选,只要把公司的战略讲清楚即可。有的小组采取演讲的方式,有的小组采用演小品的方式,大家在欢笑之中了解了公司的总体战略和各部门的产品发展战略。
  在战略演讲会的现场,所有的员工都坐在台下听,评委坐在前面打分。评审委员会由公司的高管和特意请来的四位客户组成,这些客户代表了大客户、中客户、合作伙伴和代理商。我也是评委会成员之一,参与评审,对员工的现场表现做出点评。这样通过一天的演讲会,每个员工都听了12遍公司的战略,如果说还有谁不知道公司的战略,就不可能了。为了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我们特意邀请了客户作为评委来打分,让他们来点评哪个部门讲得清楚、讲得到位、讲得通俗易懂,这样更客观。
  所以,公司的战略不能掌握在老板或者高层管理者这一小部分人手里,应该让公司内部每一个员工都知道公司的发展战略。这样,大家在做事情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在这个大的战略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作用,从而强化主人翁精神。
  绝大多数中国企业今天缺少的不是“执行力”,而是没有发展战略。没有战略,谈不上战术与执行。




战略规划需要有标准化的工具(1)



  一个企业做战略规划时,必须有标准化的流程和工具,以免各个部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战略规划,到头来各个部门的战略无论是格式,还是内容都可能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论是上级管理者还是下级管理者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理解他们的战略,时间成本很高。
  那么惠普是如何做战略规划的呢?在惠普有一套标准化的体系,叫“十步规划法”,作为管理者都必须先参加培训,掌握了要领之后才去参与制订战略规划。十步规划法包括以下10个步骤:
  1)企业宗旨与价值定位。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给客户带来了什么价值?
  2)5年目标。我们在未来3~5年的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的成功要素有哪些?
  3)用户。市场上存在什么样的机会?我们的目标市场是哪些?最终用户和销售渠道的需求是什么?
  4)竞争。在我们所选定的目标市场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