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挑战盖茨神话--中国大学生创业潮-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识体系,因为有了这个才能成为一棵大树,而知识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在学校里积淀
的。

    我对休学创业不是很赞同,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选择放弃未完成的学业出来,
就要义无反顾,不能想着:“唉,我回去念书该多好啊!”我觉得做人做事很多时
候就怕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的大多数掉到水里去。

    办公室里再次充斥着姜晓丹爽朗的笑声,我对他的的访谈结束了,正好半个小
时。我想,外面的员工们听到总经理这么开心地笑,对慧点科技的未来会更加有信
心的,因为从总经理的精神状态里就能看出一个企业的面貌,倘若企业做得不好,
总经理还能笑得出来吗?姜晓丹最后跟我说:“我已经把全身心给慧点了。”我想
他是属于脚踏一只船的那种人。

    人物印象:

    在见姜晓丹之前,我想象在公司里的他肯定是穿西装扎领带,满脸严肃,就象
在《中国青年报》见到他的照片那个样子。可他不是,他穿着一件极其普通的灰色
夹克外套,没扎领带,看不出老总的派头。他个子很高,身材魁梧。不知道是因为
他最近有什么高兴事,还是因为性格是这个样子,在交谈过程中,他总是乐呵呵的,
笑容可掬,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

    由于晚上他要去沈阳,所以只能给我半个小时,我的神经绷得紧紧的。本来时
间就短,可老有电话打进来,公司的员工也常进来找他有事,他也跑来跑去,所以
访谈一次次地中断,又一次次地恢复,以致在他坐回老板椅时,他不好意思地说:
“我都不知道在回答你什么问题了。”我说没关系,我已经习惯了,采访别的一些
老总也是这样的。是啊,我不会计较这个的,我从来不敢奢求接受我采访的公司老
总们能撇下公司业务完完整整地给我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甚至更多
……对方能答应接受我的采访,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慧点这家公司比我想象得还要大,而且让我非常吃惊的是,在公司我偶然碰见
了以前在清华十四号楼经常见面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的技术水平很高,念到研究
生二年级因为申请出国而中途退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给他来了全额奖学金可他因为
不喜欢那个专业不去了。离开清华时,他跟我说留在北京打工,没想到他跳槽到慧
点来了。由此我可以想象,慧点确实吸引了很多“有志青年”。我匆匆忙忙地离开
了公司,但姜晓丹的最后一声感慨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他藏在笑容后面的苦恼。他本
来准备让那位年纪已高的清华女教授坐软卧去沈阳的,于是联系买票,他放下电话
后对我说:“唉,连票贩子也要打交道?!”我也无奈地笑了笑,我理解他的话,
而且是非常的理解,因为我曾经也有过相似的感慨。



  
                第一节

    创业者档案:汤涛,1973年生于西安,1991年至1996年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读
本科,1996年至1999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读硕士研究生。1998年8 月参与创办北
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

    慧点科技的创业模式是很值得想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借鉴的,10位志同道合的清
华学生聚在一起,正如“慧点”取名所包含的意义一样,把大家的智慧汇聚到一个
点上,这样将产生巨大的能量。对于清华的学生来说,毕业去向都不错,我想最大
的原因是大家的能力很强。在目前盛行科技创业当中,清华学生明显又占了优势,
难怪在中国各大高校的学生创业公司当中,打有“清华制造”的公司是最多的。

    2000年11月3 日下午两点半,我来到清华创业园,感觉这个地方很神秘,我坐
电梯的时候也瞪着眼,希望能捕捉到异样的东西。慧点公司在创业园有办公地点,
在六道口的创业广场也有地方,而且那边比这大得多。我来错地方了,汤涛不在这
边。碰巧公司的一位行政人员也要去创业广场,于是她带着我一块去。两个地方离
得很近,骑自行车一刻钟便到。

    公司二楼靠楼梯的地方有一处茶几,我和汤涛相对而坐。他递给我一份公司材
料,我很想马上就听到他和同仁的创业故事,于是闲聊几句就问到:你是不是认为
创业是你面临很多种人生选择中最好的选择?

    应该是吧。做为清华的学生来讲,会有很多的机会。上本科的时候我考托,上
研究生的时候准备考G ,后来没考。其实我们走这条路是有机遇因素的,它的起步
跟别的创业公司不太一样,它最初在清华的时候是一个研究中心。1996年清华成立
了一个中心,叫做广东南海·清华信息产业中心,是广东省科委、南海市政府和清
华合办的,做Internet的研究,在1996年搞这个很新了。当时每年举办一个叫南海
杯网络设计大奖赛,全校性质的,征集各种各样的网络设计,那时候的作品跟现在
比可能很幼稚了,把几台机器联在一起干一点事情就已经很不错了。当时我们有7
个人做一个网络软件,用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做的过程中学校给了我们很多支持。
另外,有一个办公自动化的公司找到我,说有一个网络软件,你有没有兴趣做?我
们就决定做点东西,就以这个项目为原型做了“北斗”,这是慧点之前第一个产品
原型,然后,这个产品在1997年的南海杯上获得了一等奖。

    从这以后,我们进入了这个中心,一直做到1998年。其实在这以前所做的事情
都跟学生创业没有很大的关系,只是课外科技活动,学习知识。这个中心给慧点的
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它是以科研为目的的,气氛很活跃,可以接项目。

    当时1998年决定成立一个公司,有十几个人,也有一些成果了。本来也想过大
家毕业后才组建公司,但毕业以后要把大家聚到一块很难,因为出国的出国,进外
企的进外企……于是选择在毕业前组建团体是合适的。

    做公司风险最大的时候是在你开始有想法到产品出来之前研发阶段。这段是没
有收入的,只有投入。慢慢地,我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市场资源的积累,开发技术
的积累,产品的积累,还有我们自己资金的积累,所以公司做起来并不难,整个就
是水到渠成。

    那时候汤涛他们做公司还属于私活,不敢像现在的学生创业那么大张旗鼓。公
司做了一年,学校和老师都被他们瞒得严严的。公司成立后不久,就有单可以接了,
但这时候他们正面临研究生毕业,准备答辩,所以压力很大。

    毕业以后,公司的规模开始扩大,大家全身心扑在公司上后,发现研发能力增
强了,于是多接一些单来做,就招了一批程序员,公司从十几个人立马扩大到二十
几个人,在这期间投入做新产品。

    当时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做出了很好的产品,但在整个市场推广上
非常费劲。公司的成本上来了,而产品又在研发又没法推广,1999年下半年我们非
常艰苦。怎么样把我们以前用学生的眼光看这个市场的态度转变成商业化的公司管
理?这个经历也是痛苦的。

    在1999年的8 月份,公司进入了清华创业园,在这以后感觉整个市场机会很好,
但后来的总结是,那时候的机会更多的是融资的机会,而不是市场的机会。我们也
引进了两笔融资,是2000年的春节前签完协议的,2000年的春节后资金到位,但这
整个的运作是在1999年的下半年开始的。当时我们市场人员可以找,但资金跟不上,
所以先找到钱。



  
                第二节

    有人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知识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的基石,而风险投资则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或者“催长剂”。高科技与新
兴服务企业的发展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谨慎的传统投资模式已
不可能给其提供充足的资本,于是风险投资应运而生。

    风险投资在美国出现于二战之后,硅谷是风险投资的诞生地,风险投资和硅谷
的高技术创业者们一块儿成长,和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以及太阳微系统公司一块
儿成长。风险投资和硅谷的创业者们一起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才铸造了硅谷今天
的辉煌。

    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国家科技部下属中国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于1985
年注册成立,因各种原因于1998年关闭。最近几年,新的风险投资公司相继成立,
新一轮的风险投资浪潮即将席卷中国,风险投资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热
点。

    我问汤涛,在吸引风险投资的过程中是困难还是容易?有没有深刻的感受?

    不算太容易。我们公司有很多技术挺值钱的,但1999年下半年的销售业绩达不
到你想卖的价钱,人家投资要看你的销售,所以比较麻烦。1999年学生创业掀起热
潮的时候,我的感受特别深,就是在清华创业园几乎每星期都有几拔投资人过来跟
你谈,但大部分人都是用很陈旧的眼光来看待创业,他们不是想做风险投资,而是
一种投资行为。比如我这个公司是50万,他们看了一眼想一想:那我是不是投资100
万就可以控股呀?这种思想……他们过去很多是做房地产的,做期货的,做建筑材
料的等等做传统行业的。当时我们公司估价是1000万,我们说我们公司值1000万,
他们说不能接受这个价钱。现在这两家投资人投进来以后,一年的时间他们的投资
翻了10倍,我们公司已经值一个亿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眼光的问题,当时那些投资方的眼光
还没到这一步,他们还认为我投100 万能占你们60% 的股份,原来的50万占30% 的
股份,退一步说我可能占51% ,你占49% ,这样的话你也赚了。他觉得他投100 万
进来我们占大便宜了,他们很多是这种想法,但是到了今年就好多了,我们接触的
投资人基本上都认同了这一点,风险投资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说,你作为这个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在个人接受的挑战或者考验有哪几方面
呢?

    首先是心理上的挑战,我接触一些毕业以后的同学,相比之下,我们的压力非
常大,毕竟是自己的公司嘛,所以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一到下班点我就马上回家了,
你永远不可能处于这种状态,你总是觉得要做的工作是做不完的,我几乎每天晚上
躺在床上都在想今天有个事情该怎么做明天有个事情该怎么做……两年来,我天天
处于这种状态,所以对你心理上是非常大的挑战。

    创业的激情是波动的,在你成立公司的时候激情肯定很高,通宵达旦地干,但
这种激情能否一直持续下去是个考验。当你公司的业务发展不满意甚至退步的情况
下,你怎么样去坚持这种激情,这对一个人的心理确实是非常大的挑战,我觉得这
两年来在这方面提高很多。

    我说,很明显你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追求必定有放弃,那你放弃了些
什么呢?有没有不甘心放弃的东西?

    有啊。按我们的说法就是,我们是一群俗人。生活挺单调的,工作、吃饭、睡
觉,基本上就这三个,很少有娱乐,连平时的爱好也基本上扔掉了,书也看不了,
原来想毕业以后锻炼锻炼身体但也没时间了……我觉得年轻人干一番事业不得不牺
牲一些东西,但是应该有一个发展计划,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时间是有限的,必
须懂得如何分配时间。

    要订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并不是伸手就可以拿到的,要
努力去蹦,蹦着了这个目标下一个目标就会更高,这两年来我一直处于提高自我能
力的状态中。

    其实我觉得作为IT企业来说,所有的人不可能一辈子做技术,年纪大一点都会
从做技术朝做管理转变。在一个刚创立的企业去做,会有很多尝试的机会;在一些
大的企业或者外企,它会给你很正规的培训,这是很好的,但它们给你实践的机会
比较少。你从做企业开始,很多事情都是你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没有人告诉你该怎
么做,那你要怎么办?你要学习,动脑筋去想,你老是这样的话,你各方面的能力
肯定会提高很多。

    我可以想象,我要是毕业以后去一个国企的话,那做得好的话,我现在也只是
个科长。做企业以后,我经常出去接触的是某某公司IT的主管,或某某公司的副总
这一级别的人,交流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