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宏观经济学-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称为收入政策。   
    在基本上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在这里,工资和物价是由各经济主体在供求双方的自由竞争决定的)条件下,国家之所以需要采取收入政策,是由于战后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新情况:当通货膨胀高达不可忍受的程度时,假如采取压缩总需求的紧缩银根的措施,虽然可以轻而易举立竿见影地遏制通货膨胀,但必须承受失业增加,生产经由乘数效应累积性滑坡的严重损失。收入政策是旨在既防止失业增加又遏制通货膨胀的唯一有效的措施。   
    我们知道,战争期间,由于资源大部分用于生产军火,消费品供应不能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国家除了管制或冻结物价            390   
    。   
    473。现代西方经济学   
    和房租,同时限额配给以保证人们必需的生活需要以外,还发行公债、动员公民把因供应短缺而被迫(即非意愿)延缓当前消费的储蓄购买公债。   
    收入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和平时期曾经普遍采用过的政策。荷兰和瑞典这样的“福利国家”最先实行过这种政策,英国60年代以及加拿大意大利等也先后实行过这种政策。下面着重介绍美国实施这种政策的情况。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准则是:假如货币工资增长率等于劳动生产增长率,则物价水平稳定不变,同时国民收入在劳动收入(工资)与非劳动收入(利润)这两者之间的分配份额,保持不变。反之,假如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由于价格将相应于成本的提高而提高,所以,要保持价格稳定,利润在国民收入的份额必须相应减少。我们知道,任一年度的劳动借助于原有的资本存量新创造的国民产品的销售值,从参预生产的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的角度来看,分解为两部分,一是劳动收入(工资)   
    ,另一是非劳动收入,包括折旧费、企业间接税和利息再加上企业利润,因为企业利润=产品销售值-(工资成本+约占企业总成本四分之一的折旧费、企业间接税和利息)。   
    假设基期年份实际收入为100单位,价格1元,则名义国民收入为100元;又设国民收入在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之间的分配分额为3∶1=75元∶25元。现在假设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即同量劳动产出的实际国民收入从100单位增为200单位,假如货币工资和非劳动收入都提高一倍,即工            39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73。   
    资收入从75元提高为150元,非劳动收入从25元提高到50元,则每单位产品的价格保持不变,同时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保持3∶1。   
    现在假设货币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例如工资收入从75元提高到160元,若利润从25元提高到40元,则物价水平保持不变,名义国民收入为200元,但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份额从3∶1(75元∶25元)降为4∶1(160元∶40元)。但是,假如利润份额也提高一倍,即从25元提高到50元,物价水平从1元上涨到1。   
    05元,名义国民收入从200元提高到210元,这就是经济学文献中所谓国民收入“超分配”引起的通货膨胀,通胀率为5%。   
    至于通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是由于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所谓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则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因为,劳动是使用价值的积极的源泉和价值的唯一源泉,假如在这场合,利润的总量只是从25元增为40元,物价水平仍将保持不变,也就是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那末,孰是谁非?答。这个问题不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因而不存在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问题,而是规范经济学的问题,因而看法的分歧,源于各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即不同的立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   
    现在谈一下与此类似的推理。假设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或者,工薪收入(包括各种补贴和奖金)   
    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同时出现了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还假定人们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支出,即不存在个人储蓄,有人会说,这表示工资奖金增长太多引起            392   
    。   
    673。现代西方经济学   
    了消费需求过度的通货膨胀,或曰出现了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通货膨胀。但我本人表示异议。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通过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归根到底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人们的工薪收入,另一是国家收入,其中一部分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剩下的作为积累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因此,工薪收入的增长率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决不意味着国民收入“超分配”   
    ,很难认为是消费过多引起了通货膨胀。因为这里出现的问题只表示国民收入扣除消费基金后积累基金的份额较前下降,例如从原来的36%降为30%,此外,刚才假定人们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   
    事实上,当人民收入提高以后,一般会有一定的储蓄,而城乡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一般会通过银行贷款转化为企业投资资金。在这场合,假如确实出现了需求(消费需求加投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一般应是投资需求过多,超过了生产资料的供应导致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很难判断为人们的消费需求过多,因为,储蓄(不管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意味着非消费,所以,即使出现了消费品的价格普遍上涨,也需要从其他方面找原因,而不能认为是消费太多。   
    上面联系国民收入的分配讨论了工资、成本、企业利润和价格形成问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是适用的。这里讨论的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常识,所以分开来看,十分简单,但结合在一起,涉及到许多基本的经济变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复杂关采,所以占用一点篇幅,希望对读者有些用处。下面考察最具典型的美国收入政策的实            39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3。   
    际情况。   
    收入政策的目标是国家力图借助某种力量把工资和价格的变动控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力量的作用会产生的工资和价格水平之下。美国的实践曾经采取三种不同的形式,其一是试图通过协商和道义的力量“劝说”工会和企业自觉地限制其所要求的工资和价格的提高。其二是强硬的工资和价格管制,即工资和价格的增加必须得到负责工资和价格管理的政府部门的批准。其三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包含劝说与强制执行的形式。   
    1962年1月,美国肯尼迪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年度报告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为了实现价格稳定而进行普遍的工资-价格指导线的思想,它要求货币工资的增长率不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同时要求企业不要随意提高价格以维持价格稳定。由于1962年以前的5年中曾经发生了1957—1958年和1960—1961年间两次经济衰退,很难确定那个时期生产增长的正常趋向的数据,所以直到1964年度报告中提出了3。   
    2%被公众认为一般的工资指导线,1966年1月的报告建议将该年度的一般工资指导线定为3。   
    2%。   
    从实际情况看,直到1966年中为止,工人和企业家对指导线都遵守得相当好。在工人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失业水平,在1962—1965年间,失业水平平均超过5%,由于劳动报酬的增加在大多数场合被限制在指导线数字。还由于企业的价格决定一般地符合价格指导线,因此在1962—1965年内,消费价格指数每年的上涨率低于2%。   
    但是,1966年经济急剧高涨使失业率下降到3。   
    8%,由此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的紧张使3。   
    2%的工资指导线受到前所            394   
    。   
    873。现代西方经济学   
    未有的压力,拥有价格决定自由的厂商,似乎也经常不符合价格指导线的水平,结果1966年的消费价格上涨3。   
   3%,此后,随着越南战争军费支出迅速扩大,美国经济进入工资-物价相互推动的阶段,旨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工资-价格指导线从1967年开始实际上宣告终结了。   
    1969年1月,新上台的尼克松政府从前任继承了正在进行的通货膨胀压力,但也继承了一个没有严重失业问题的经济。   
    1969年1月份的失业率降到3。   
    3%。   
    1969—1972年的两年间,尼克松政府对付通货膨胀的措施,仅仅局限于依靠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坚决反对民主党政府试图采行的任何形式的具有干预自由市场经济的收入政策,据认为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就能够把通胀率下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而同时又不致引起失业率的显著增长。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是引起产量和就业下降,失业率从1969年的3。   
    5%增为1970年的4。   
    9%和1971年的5。   
    9%,而工资物价和通胀并不因失业增加而下降。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自1965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已日益严重,公众也十分普遍地预料情况会更坏,在这些既成事实的条件下,工会决心除了增加工资之外别无其他选择,这一点显然是正常的合理的,工资率的增加不仅要包括生产率的增长,而且还要使之足以赶上过去的物价上升和弥补合同期间未来的价格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刺激经济复苏,又能遏制工资-物价相互推进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唯一可行的办法只有工资-物价管制的收入政策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实际政治的需要,尼克松放            39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73。   
    弃了共和党特别是他本人坚持市场经济的传统信念,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在1971年8月15日宣布的“新经济政策”中,采取严厉的管理工资-物价的收入政策。   
    按照这一政策,工资—价格管制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冻结工资和价格90天。   
    继后的第二阶段实施工资—价格管制,为此建立起来的管理机构工资局,被授权制定一项管理最大工资增长的政策。   
    1971年11月当第二阶段管制付诸实施时,该局规定5%的比率作为新的劳动合同或工资调节的基本标准。与工资局并列,还建立了价格委员会以管理价格,该委员会制定了一项总的规则,规定任何价格的增加不得超过冻结时期所规定的最高价格限度,但是,准许反映成本增加的价格上涨,其目标是期望把平均价格增长率保持在2。   
    5%。就实际情况看,从1971年11月开始到1973年1月为止的第二阶段,无论工资的增加和价格的增加都超过了官方规定的目标,但是与管制以前相对而言,这些比率仍然表现出明显的下降。从开始实行管制的1971年8月起到1972年12月,消费物价指数上涨的年率只有3。   
    3%。   
    从1973年2月开始的第三阶段,基本上采取自愿的原则,但保留必要的强制。但是,在1973年最初几个月,由于农业歉收引起的食品价格急剧上涨,导致生活费指数突然上升,面对着一月甚于一月的价格上涨,总统再一次改变方针,1973年6月再次宣布冻结价格。这次冻结持续了两个月,从同年8月开始的后来被称为第四阶段,除了对某些行业的管制趋于加强以外,其他一些行业则趋向于解除,到1974年4月30日,第四阶段宣告结束。   
    此后,美国经济的工资和价格,            396   
    。   
    083。现代西方经济学   
    完全恢复到由市场力量定价,尼克松于1971年8月15日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作为一个历史的插曲宣告终结。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自由竞争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价格决定一般反映了产品供求状态,用行政力量冻结和管制工资和价格,在短时期内虽然能够有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