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宏观经济学-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253。现代西方经济学   
    是决定总需求的项目之一,地方政府购买支出的最大项目是教育经费,占购买支出总额的40%   
    二、财政收支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假如一定收入水平下人们意愿的储蓄大于厂商意愿的投资,这就出现凯恩斯所谓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非自愿失业,为此引进政府开支(政府购买)   
    G,并假定税收为零,则国民收入均衡值将按乘数原理多倍扩大。   
    Y(=C+S)=C+I+G政府购买乘数KG=11-b,其中b=边际消费倾向现在引进政府税收T,则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税收一方面减少人们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人们的消费与储蓄,另一方面,假如政府开支还包括转移支付TR,由此增加人们的消费和投资支出,这时,宏观经济均衡:C+S+T=C+I+G或S=I+(G-T)   
    转移支付乘数KYTR=MTR=b1bB M税收乘数KT=-b1bB设G=T,即预算收支平衡。   
    则平衡预算乘数KG+KT=11-b1b=1B三、自动稳定器与积极的财政政策   
    据上论述可知,政府的财政收支及其变动,对宏观经济           36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53。   
    的运行有着直接的间接的重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存在,但同战前比较,特别是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比较,波动幅度大为减小,衷退或萧条持续时间大为缩短,这主要是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其一是财政制度本身有着自动地对消经济波动,从而缓和经济波动,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就是说,即使在政府支出和税率保持不变的时候,财政制度本身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活动,因而被称为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lizer)   
    ;其二是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逆对经济风向调整总支出的相机决策的(discretionary)积极的财政政策。所谓自动稳定器主要有以下三种。   
    1。   
    税收的自动变化。在经济扩张阶段,随着生产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增加,政府税收相应增加,特别是实行累进税情况下,税收的增长率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税收增加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因而具有遏制总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的作用。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普遍下降,税收相应减少。因此,由于税率给定不变条件下,税收随经济周期自动地同方向变化,因而税收在经济扩张阶段有遏制经济过热的作用,在萧条阶段则发挥缓解经济紧缩的作用。   
    2。   
    政府的转移支付。同税收的作用一样,政府转移支付有助于稳定可支配收入,从而有助于在总支出中占很大比重的消费需求。在萧条阶段,随着失业增加,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支出增加。反之,在经济扩张阶段转移支付减少。   
    3。   
    美国政府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实际上以政府财政            370   
    。   
    453。现代西方经济学   
    补贴这一转移支付形式,保证农场主的可支配的收入不低于一定水平,故认为是减缓市场经济无可避免的经济波动的稳定器之一。   
    积极的财政政策意指政府密切注视经济的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在税收和政府开支方面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实现一定的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例如,为了阻止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政府在其年度预算中增加政府开支或(和)   
    减税的措施。反之,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政府开支或(和)增税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例如1964年美国通过减税,实现了充分就业,并且物价稳定。   
    1965年以后由于越南战争、经济过热,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美国政府采取增加税收的措施。   
    四、补偿性财政政策,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拖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国家奉行的理财思想,基本上还是亚当。斯密于1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的原则:一个谨慎行事的政府应该厉行节约,量出为入,每年预算都要保持平衡。财政赤字引起的债务,既表现了政府的挥霍浪费,耗费了积累资本发展经济所必需的生产资金,也给子孙后代造成负担,因为公债的还本付息,归根到底是由纳税人来负担的。   
    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凯恩斯革命”使人们意识到经济衰退期间保持预算平衡既无必要而且会加深衰退。   
    但是,预算平衡的思想根深蒂固,理财思想从每年保持预算平衡发展为每一个经济周期保持平衡,就是说,萧条阶段可以容许赤字,但要求繁荣阶段的预算盈余来弥补前此的财政            37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3。   
    赤字,做到每一个经济周期的政府收支保持平衡,故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提出,每年度的预算平衡甚至一个经济周期的预算平衡都是不必要的。财政政策的目标应是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在防止出现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同时实现和保持充分就业。由此在经济分析和财政政策发展史中,继补偿性财政政策之后,出现了“充分就业预算”   
    和充分就业的财政盈余和赤字等概念。   
    一个国家每个财政年度编制的预算,确定该年度计划的支出和各种税收的税率。但是这个计划不可能事先确定而只能估计财政赤字或盈余的大小。因为如上指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是随就业和经济活动水平而变化的,所以,对于任一财政年度政府支出和税率给定的财政预算计划来说,不同的经济活动水平,会有不同的财政赤字或盈余,现举例作图说明如下:(见图29。   
    1)            372   
    。   
    653。现代西方经济学   
    图29。   
    1中横轴表示实际国民收入,Yf=1,300表示充分就业会有的国民收入,纵轴表示税收和政府购买。   
    税收T=tY=0。   
    2Y;政府购买G=20;若Y=80,则T=0。   
    2×80=160,故财政赤字=G-T=20-160=40;若Y=100则T=20,G-T=0,即预算平衡,若Y=1300则T-G=260-20=60,即财政盈余=60。   
    这样,假如事实上财政年度的国民收入=80,则该年度的财政赤字为40;假如事实上该年度的Y=10,则该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同理,假如Y=1,30,则会有财政盈余60。   
    所谓“充分就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   
    ,是用来显示财政状况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指示器。它表示的是在(议会通过的年度预算计划)给定的税收和财政开支结构下,假如社会经济达于充分就业时会有的财政盈余或赤字,所以充分就业财政盈余或赤字不同于事实上的财政盈余或赤字,前者是依据估算出来的三组数据得出来的,而事实上的财政盈余或赤字则是根据财政计划执行的结果。为了估算出充分就业财政盈余或赤字,首先需要确定充分就业的水平(例如确定失业率为4%,制造业固定资本使用率为86%即是充分就业)   
    然后据此估算出在充分就业时会有的GNP。   
    其次是根据给定的税率和税收结构估算出充分就业的GNP会有的税收额,最后是估算出充分就业的GNP的政府开支,其中政府购买是在财政预算计划中给定的,所以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但失业救济支出需要调整到充分就业时应有的水平。   
    那末,是否可以认为,充分就业财政预算的目标,就是            37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53。   
    借助财政措施在保证实现和维持充分就业,又防止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既没有财政盈余,也没有财政赤字?就是说,年度预算平衡这一传统目标现在由“充分就业预算平衡”   
    (Fulemploymentba-lanced-budget)所取代。美国在尼克松政府时代,确是认为是这样的。   
    1973年财政年度的总统预算咨文指出:“充分就业预算概念是本届政府财政政策的中心。除了非常情况以外,支出必需不超过使预算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达到平衡的水平。   
    1973年的预算符合这一方针。这样做,支出就一定会对扩张产生必要的刺激,但不是通货膨胀性的“。   
    然而,上述财政政策的目标,实际上是一种既非刺激性的又非收缩性的预算。为了使财政收支能够有效地实现和保持充分就业又防止通货膨胀,它要求一种充分就业预算,这种预算有时出现赤字(刺激性的)   
    ,有时出现盈余(紧缩性的)。为什么是这样?   
    我们知道,包括税收和政府开支的宏观经济均衡:(总供给)C+S+T=C+I+G(总需求)   
    S-I=G-T或S=I+(G-T)   
    假设在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私人计划的储蓄S超过私人计划的投资I即S>I,这要求充分就业预算出现赤字,即G>T,以保证S=I+(G-T)。这实际上就是凯恩斯提出的用政府投资弥补私人投资不足,以消除源于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非自愿失业。相反,假如在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S<I,这要求充分就业预算出现盈余以防止通货膨胀,这实际上是            374   
    。   
    853。现代西方经济学   
    用政府储蓄(T>G)连同私人储蓄一起以保证宏观经济在充分就业水平做到计划的储蓄=计划的投资,即S+(T-G)   
    =I。据此,宏观经济分析推导出一个新的概念,即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变成了财政拖累(Fiscal   
    drag)。   
    我们知道,累进税制度下,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大于GNP的增长率,假如政府支出与GNP同比例增加,其结果是预算收入的增加大于支出的增加,由此出现财政盈余。假如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在这场合出现的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如果没有私人计划的投资超过私人计划的储蓄来吸纳政府部门的储蓄,这就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降到充分就业水平以下。假如经济活动水平还处于充分就业以下,充分就业财政盈余(政府储蓄)正如私人储蓄一样,作为“漏出”因素,减缩了有效需求,遏制了就业和产量的扩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旨在实现和保持充分就业的财政预算中出现的财政盈余变成“拖累”。在这场合,要求政府及时调整预算,降低税率以减少税收或(和)增加政府开支以消除在非此情况下会产生的财政盈余。   
    1950年代美国艾森豪威尔两届政府,由于关注通货膨胀力求预算平衡,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导致1953—1954年,1957—1958年和1960—1961年三次经济衰退。   
    从1953—1960年,美国实际GNP年均增长率只有2。   
    5%。继后的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面临实行扩张政策的有利时机,生产和就业逐步增长,但迄至1964年,由于低于充分就业,虽然事实上出现财政赤字,但按照1964年以前美国联邦政府的支出计划和税收结构,充分就业预算是财政盈余,所以1964年            37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53。   
    以前虽然事实上出现赤字,充分就业预算是高度紧缩性的。   
    1964年国会批准了肯尼迪政府于1962年提出的减税要求。   
    减税与当时的支出计划相结合,消除了1965年的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在当时的私人储蓄和私人投资基础上,使美国经济从1953年以来头一次获得了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   
    此后,随着越南战争的扩大和约翰逊“伟大社会”   
    (Great   
    Society)   
    计划的实施,导致196—1968年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正如通货膨胀理论所指出,需求拉动的通胀必然引发成本推进的通胀,因为物价上涨,货币工资理所当然地应有相应的增加,以对消通胀带来的实际收入的损失。   
    1968年的增税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