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宏观经济学-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GNP包含三种最终产品猪肉、面包和水果。   
    1981年的价格和选定为基期年份的1970年价格如下表所示,据此数据即可计得1981年的名义GNP和按1970年价格计算出来的1981年的实际GNP(见表18。   
    10)   
    表18—10   
    最终产1981年1981年的1970年1981年的实际GNP品销售量价 格名义GNP价 格(按1970年价格计)   
    猪肉1,003。   
    003,002。   
    002,0N面包4000。   
    502000。   
    5020   
    水果501。   
    005040合计  3,2502,240O                                                       O    8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7。   
    据表18。   
    10可知,1981年的名义GNP为3,250美元,这些在1981年其价值为3,250美元的商品,如按1970年价格计应为2,240美元,这个2,240美元可看作是剔除了物价上涨(同1970比较)因素的1981年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的价值,因而是1981年的实际GNP。1981年的名义GNP与同年的实际GNP这两种数据中的商品及其数量相同,前者之所以大于后者,显然是1981年的名义GNP包括着物价上涨(同基期年比较)因素。至于物价上涨的程度可按下式计得:名义产品GNP实际产品GNP×100(=3,2502,240×10)=145   
    或 名义GNPGNP物价指数×10=实际GNP上式表示,如令基期年的价格为10,则1981年的价格为145,即1981年的物价比基期年份1970年上涨45%。由于上式中的“GNP物价指数”   
    (145%或1。   
    45)表达了同基期年份比较,1981年的名义GNP中隐含的物价上涨程度,所以按照这个方法计得的“GNP物价指数”称为“国民生产总值内含物价减缩指数”(GNPimplicit   
    price   
    deflator)。   
    GNP物价指数包含所有商品和劳务,所以有时被作为衡量一国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数。当然,如果为了考察物价上涨对于人们生活程度的影响,则适当的指数应是消费物价指数。   
    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材料,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从1972年的11,860亿美元增为1986年的36,610亿美元,大约增长208%,但剔除在这期间物价上涨因素,即以1972年的美元计,1986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6,390亿美元,即            88   
    。   
    27。现代西方经济学   
    只增长38%,就是说,按照把名义GNP折算为实际GNP所使用的物价指数,即“国民生产总值内含物价减缩指数”   
    ,1972年的一个美元大约相当于1986年的2。   
    2美元,或者换一种说法,1986年的一个美元大约只值1972年的45美分。   
    二、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   
    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potential   
    GNP)   
    这个词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劳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和资本财货)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产出的最大产量。   
    令GNPL    表示潜在的GNP,LL表示达到充分就业时的就业人数(假如把充分就业定义为当失业率只有4%或6%时的就业人数,LL即是指当失业率只有4%或6%时的就业人数)。令hL    代表就业者在一年期间每人劳动小时数,LL×hL    表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劳动时数,令πL    表示每人每小时的平均产值,则GNPL=πL    ×(LL×hL)。   
    这样,若πL=5美元,hL=2,00小时,LL=1亿,则GNPL=10,00亿美元。   
    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各年度事实上生产出来的GNP显然是可以不一致的,例如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年份或经济萧条期间,GNPL    大于GNP;反之,假如有更多的成年人参加劳动或(和)增加劳动时数,即L或(和)h之值大于“正常”状况,则GNP大于GNPL    。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增长            8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7。   
    的。这是因为,一个社会的资本存量会不断增加,劳动力数量LL会不断增加(假如hL    之值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则LL×hL    之值可能不变或减少)。导致GNPL    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的改进引起的每人每小时平均产值π的增加,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称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意指π的增加,既源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源于劳动者操作的资本财货质量的提高)。   
    由于一个国家的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看作是该国充分利用其生产可能性(生产的潜力)   
    会有的GNP,亦即实现充分就业会有的GNP,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条件下,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是不断增长的。因此,为了使失业率保持在充分就业会有的水平(如失业率不超过4%或6%)   
    ,要求事实上的GNP增长率恰好等于GNPL    的增长率。   
    例如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迄至80年代近四十年期间,GNP的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3%,假如把3%的增长率视为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了保持充分就业,也就是使失业率不超过充分就业条件下应有的失业率,要求有足够的有效需求以使得事实上的GNP能逐年增长3%。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Okun,1928—1980)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测算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奥肯发现,假如GNPL     的增长率为X%,当一年的事实上的GNP的增长率超过GNPL    的增长率212%,可以使失业率降低1%。例如,            90   
    。   
    47。现代西方经济学   
    假设GNPL    的增长率为3%,事实上的增长率为每年512%,则每年可使失业率降低一个百分点。据此,假设现有失业率为8%,充分就业的失业率被定义为6%,又设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3%,若事实上的GNP增长率为512%,则两年可实现充分就业。   
    但若GNP每年增长率为414%,则因每年只能降低失业率0。   
    5%,为了使失业率从8%降为6%,即降低2%以达到充分就业,需要经历四年时间。   
    奥肯规律的有关数据只是指长期内的平均数。他最初给出的比率是3比1,而不是这里作为例解的212比1。目前许多美国经济学家认为,这个比率已降到2比1。   
    根据奥肯定律,我们可以根据某年事实上的失业率和当年的名义GNP来估算“潜在的GNP”   
    (即假如实现充分就业会有的GNP)。   
    令ū=自然失业率(即达到充分就业时会有的失业率)   
    =4%;u=事实上的失业率=7%。再假设如奥肯曾作过的估算,每1%的失业率给美国GNP造成的损失的百分率a=3%,于是我们可知,由于失业率=7%给美国GNP带来的损失的百分比g=a(u-ū)   
    =3%×(7%-4%)   
    =9%。   
    令YL=潜在的GNP,Y=名义GNP=1,200亿美元则据上可知g=YL-YYL或YL=Y1-g=1,201-0。   
    09            9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7。   
    =1,20。   
    91=1,318亿美元就是说,按照美国的生产潜力,即达到充分就业时会有的GNP=1,318亿美元。但因失业率=7%,超过充分就业会有的失业率(4%)   
    为3%,这个失业率使美国的GNP损失了118亿美元(1,318亿美元-1,200亿美元)。   
    复习思考题   
    一、证明国民生产净值(NP)=国民收入(NI)+间接税。   
    二、假设某国某年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单位: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80总投资80净投资30消费3,0政府购买960   
    请计算:①国民生产净值②净出口③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净税收入④个人可支配收入⑤个人储蓄。   
    三、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政府预算赤字是20,消费是3,80,贸易赤字是10,(单位:亿美元)。试计算①储蓄②投资③政府支出。   
    四、请根据下列资料找出①国民收入②国民生产净值③国民生产            92   
    。   
    67。现代西方经济学   
    总值④个人收入⑤个人可支配收入⑥个人储蓄(单位:亿美元)   
    资本消耗补偿356。   
    4雇员酬金186。   
    3企业支付利息264。   
    9间接税26。   
    3个人租金收入34。   
    1公司利润164。   
    8非公司企业主收入120。   
    3红利66。   
    4社会保险税253。   
    0个人所得税402。   
    1消费者支付的利息64。   
    1政府支付的利息105。   
    1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374。   
    5个人消费支出191。   
    9            9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   
    附录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方法论问题   
    一、引言   
    本章以美国为例,详细介绍了目前资本主义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称为国民帐户体系(The   
    Systemof   
    national   
    acounts,简称SNA,以下同)   
    ,最常引用的一个指标,即用支出法或称国民产品销售价值法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我国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采用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使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简称MPS,以下同)。   
    本章已经指出,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本身及其各个数据,可以看做是由一整套有着内在联系的、描述一定时点的国民经济结构全貌的定义性恒等式组成的。另一方面,其中大多数方程式又是描述具有函数关系的家庭企业和政府的行为的行为方程,因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又是描述和表达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马克思《资本论》的用词是社会资本)在其生产和再生产的循环流转的动态序列过程中,总量及其组成的各个结构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理论上设想为或假定为)达于平衡状态时的均衡等式。就是说,每个方程式等号左右两            94   
    。   
    87。现代西方经济学   
    边的数值相等,即现实的有关变量的数值是相等的,而不是定义性恒等。作为定义性恒等式,它只是表示,按照有关变量的定义,等式两边总是相等的,所以不存在是否科学(即是否反映客观现实)的问题。例如,定义储蓄(S)为收入(Y)减去消费支出(C)的余额,可记为SY-C或YCD                  D+S。但若把投资流量(Ⅰ)定义为本年底的资本存量较上年底的资本存量的净增量,即IK-Kt-1,则有国民收入核D算体系的C+SC+I,或SI。   
    这里的S和I都指的是当年D新生产的国民产品(最终产品)   
    没有被消费掉的那部分产品,即指的是同一样东西,就是说,SI是因为按照给定的S和DI的定义(请注意这里的I的含义不同于通常意义的投资)。   
    但是,例如,假设某君一年收入1,00元,家庭开支900元,即储蓄100元,假如他把这100元用于购买股票、债券或存款生息,这表示为全部储蓄转化为投资,记为S=I。但假如他只购买7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