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蒂罗尔山山民的确具有非凡的才干,至少,他们能很明智地网罗一批具有非凡

才能的人来为他们服务。在他们原有的领地上,上天根本没有赐给他们任何财富。

普鲁士大地只有农田、森林、沙地和沼泽,再无什么可出口的产品,而出口是任

何国家获得贸易顺差的惟一手段。当后来甜菜制糖法被德国人发明了之后,情况

稍微转好了一些。但由于蔗糖比甜菜糖便宜得多,而且蔗糖还能从西印度群岛进

口,所以,不论是普鲁士人还是勃兰登堡人都依旧拮据,依旧寒酸。然而,天无

绝人之路,当拿破仑皇帝的海军在特拉法尔加海战损失惨重后(在1799—1815拿

破仑战争期间,1805年10月21日,在西班牙大西洋沿岸的特拉法尔加角附近,英

国舰队与法、西联合舰队展开了一场海战。交战的重要结果是英国人在拿破仑战

争时期掌握了制海权———译者注),为了打击英国,推行了“反封锁”法,导

致欧洲一下子就开始需要大量的普鲁士甜菜糖,并且需求持续增长。同时,钾碱

的价值被德国化学家发现了,由于普鲁士的钾碱储量丰富,所以,普鲁士终于有

一些产品可以出口了。霍亨索伦家族在当时真是好运连连。拿破仑失败之后,莱

茵河地区就为他们夺取了。最先,莱茵河地区并未表现出什么特殊的价值,但是,

铁、煤在后来的工业革命中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正在这时,普鲁士意外地发

现自己拥有的煤矿和铁矿储量是很丰富的。500 年的贫困终于过去了!过去,贫

困教会了德国人严谨认真、勤俭持家,如今,它又让德国人懂得了如何大量地生

产和廉价地销售。这个小小的条顿民族迅速地膨胀着,而陆地再也无法为她提供

更多的发展空间了,这时,他们就走向海洋。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他们就成了

海洋运输业收人最多的国家之一。当北海还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时(在发现美洲,

大西洋成为重要贸易通道之前),汉堡和不来梅曾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今天,这

两个城市的地位逐渐下降,对要赶超伦敦和其他英国港口计划的实现构成了严重

的威胁。1895年,基尔运河正式投入使用,通过这条开凿出来的运河,大型船只

能够从波罗的海直通北海。运河网还把莱茵河、威悉河、奥得河、维斯瓦河、美

因河、多瑙河(未完工)连在一起,北海与黑海之间能直接通航了,柏林也通过

什切青运河能直达波罗的海了。人类只要多动脑子,那么大多数人都能过上比较

体面的生活。在世界大战之前,受着严格的纪律约束的德国的工人和农民虽不能

说很富裕,但比起其他国家同一阶层的人来,他们却吃得更好,住得更好,社会

和医疗更有保障。



    /* 103 */ 第四部分:德国建国太迟的国家建国太迟的国家(图)8



    伴随着世界大战的不幸结局,这一切都灰飞烟灭了。这是一个悲剧,但它不

属于这部作品讨论的范畴。由于德国是战败国,它繁荣的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战败国法国把这两个地区割让给了德国,法国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又收回去了———译者注)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失去了,

商船队失去了,还有1864年战争后从丹麦人手中夺过来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

因州的一部分土地也失去了。另外,还从普鲁士划走了数千平方英里的前波兰领

土(已被德国彻底同化),并归还给了波兰。于是,这片沿着维斯瓦河从托伦到

格丁尼亚和波罗的海的宽阔的长条地带又重新回到了波兰王国的怀抱,波兰王国

又能直通大海了。留给德国的只有西里西亚的一部分土地,这片土地是18世纪腓

特烈大帝从奥地利抢来的。但许多宝贵的矿藏已割让给了波兰,由德国控制的就

只有纺织业了。在过去50年中德国抢来的一切,如今又被送了回去,其他国家重

新瓜分了德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尽管这些国家已拥有了太多的殖民地,甚

至连向那里输送的人口都没有了。《凡尔赛和约》从政治上看可能是一个完美的

条约,但是,从应用地理学上看,人们因它而对欧洲的前途绝望了。那些持怀疑

论的中立者想给劳合。乔治(1863—1945,英国首相,执政时间是1916—1922。

《凡尔赛和约》的起草人之一———译者注)和已故的克列孟梭(184l一1929,

法国第三共和国总理,执政时间在1906—1909、1917—1920。 《凡尔赛和约》的

起草人之一———译者注)一人一本基础地理手册,他们并无过错。



    /* 104 */ 第四部分:德国建国太迟的国家无人喝彩的国家(图)1



    一首著名的圆舞曲赋予了多瑙河一个美丽的名字,可它的河水不是蓝色的,

而是灰色的,裹挟着泥浆,滚滚东去,辜负了那个美名。目前的奥地利共和国是

个什么样子呢?河畔城镇古老而奇妙,可正在缓缓地逝去;在昔日荣耀的废墟中,

老人漫无目的,心灰意冷,消磨着剩余的时日;朝气尚存的年轻人就匆匆逃往国

外,在新的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而呆在国内的年轻人,因不堪窒息的日子,干

脆一死了之。奥地利只有600 万人口,可挤在首都维也纳的约有200 万之多。过

去,维也纳是一座古老而重要的科学、医学和艺术中心,也是一座快乐之都,只

要人天真幼稚、马马虎虎,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在今后的100 年里,维也纳

将会逐渐衰落,重蹈威尼斯的覆辙。这个过去管辖了5000万人口的大帝国的首都,

将沦落为一个仅依靠旅游为生的小城。维也纳除了提供码头给那些把货物从波希

米亚和巴伐利亚运送到罗马尼亚和黑海的船只外,再无一点存在的价值。奥地利

的历史可上溯至古多瑙河君主国时代。这个国家的本质从她的名字上得到了反映,

她的野心也在她的名字上泄露了。这个大帝国曾盛极一时,可斗转星移,在地理

学角度上,她如今已变得十分复杂了。她被历史的巨手肢解得面目全非,但是,

在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中央集权形成的问题上,这个逝去的奥匈帝国却用自己的兴

衰荣枯作了生动的注释。把她的边界问题暂时搁置一边,先看她的地理概况。在

位置上,奥地利到意大利的脚趾尖和到丹麦半岛的鼻尖的距离差不多,她几乎就

是欧洲大陆的心脏。她是一块辽阔的大平原,置身崇山峻岭的怀抱之中,西面靠

蒂罗尔山和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北接波希米亚的厄尔土山、里森格勃格山和喀尔

巴阡山。在喀尔巴阡山脉的深山老林里,多瑙河就唱起了欢快的歌,一路穿行在

南部的特兰西瓦尼亚山和巴尔干山之间。对来自亚得里亚海的寒风,狄那里克阿

尔卑斯山就像这个大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把寒风挡在自己的身后。奥地利缔造

者的地理知识近乎于一片空白,更不用说手中拥有一张像今天这样详尽而准确的

地图。但是,如同美国西部的拓荒者,单单依靠本能和“立竿见影”原则,这群

中世纪的征服者就占领了大片大片的土地。而这种征服和占有的必然后果势必会

主动找上门来,到那时,面对大自然的威力,人类不论如何聪慧狡黠,也不得不

屈服。在公元1000年之前,匈牙利大平原仍是人烟稀罕,尽管许多部落顺着多瑙

河从黑海向西来到了这个大平原,但都未能在这儿建立起稳定的统治。而经过与

东面斯拉夫民族的长期战争,查理曼大帝却把一块东欧的“界碑”竖在了这里。

这块“界碑”是一个将最终统治这里所有土地的公国诞生的标志。尽管匈牙利人

和土耳其人不断地侵扰她(土耳其人最后一次围攻维也纳的时间比哈佛大学建校

时间还迟得多),但在巴奔堡家族(10—13世纪统治奥地利的一个家族———译

者注)和瑞士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有效管理和有力保护之下,奥地利公国总能逢凶

化吉,岿然不动。这个弹丸之国的国王后来居然还自荐出任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

帝,而奥地利算不上什么正经八百的帝国,既非罗马,又不神圣,只不过是一个

松散的联邦,由许多说德语的民族组成。直至1806年拿破仑驾临之时,这个帝国

还一直在“神圣”着,而神圣罗马帝国的徽章,这时就被拿破仑这位无产者扔进

了历史的垃圾堆,因为拿破仑自己想当皇帝。但这片土地并未从此就沉寂了。哈

布斯堡家族不是太聪明而是太顽固,甚至在家园不保之下,居然还对德国垂涎三

尺,想从这块大蛋糕上切一块来吃。哈布斯堡的黄梁美梦到1866年就彻底破碎了。

他们被普鲁士人赶回了老巢,并只能永远呆在那片大山里。



    /* 105 */ 第四部分:德国建国太迟的国家无人喝彩的国家(图)2



    这个当年由查理曼大帝确立的东部丰碑,如今已沦落为一个七流国家了。这

个昔日的集权帝国因内乱而四分五裂了,不再有希望,不再有前途。瑞士阿尔卑

斯山脉延续下来的山地,以及著名的蒂罗尔山脉的一小部分,就占了它的大部分

国土。而根据《凡尔赛和约》,蒂罗尔山的其余地区已交还给了意大利,理由是

这些地区曾经是古罗马帝国的。在奥地利山区中有两个城镇,一个是因斯布鲁克,

另一个是萨尔茨堡,它们稍微有点意义。因斯布鲁克是古人从布伦纳山口到意大

利的必由之路,由于河流流经这儿,因而到处弥漫着中世纪的气息。萨尔茨堡也

算得上是欧洲最美丽的城镇之一,因为是音乐大师莫扎特的诞生之地而举世闻名。

为了城市的保持活力,它至今还把优雅的音乐和戏剧表演努力地展示给人们。奥

地利的连绵山区和北部的波希米亚平原都没有产生出半点有价值的东西,维也纳

盆地也一贫如洗。古罗马人当年在维也纳盆地上建起了一座名叫文多博纳的军营,

就发展成了今日的维也纳。公元180 年,著名的哲学家、一生征战无数的罗马皇

帝马克。奥勒留(生卒年代为121 —180 ,年轻时曾跟希罗德斯。阿底库斯学习

修辞学,跟弗伦特学习哲学,对斯多噶哲学最为推崇。在位时间为161 —180 ,

经常对外敌开战。在转战南北的军旅生活中,他每天撰写自传体式回忆录《自省

录》,是那个时代的优秀哲学作品———译者注),在同北部日耳曼蛮族打完最

后一战之后,就在此一命呜呼了,这个小聚居点多少也因他而沾上了一些臭名。

而维也纳直至1000年之后,城市规模才初显出来。这主要得益于十字军东征,那

是中世纪的一次人口大迁移。由于十字军东征者既梦想到东方圣地去发财,又不

想被热那亚和威尼斯船主敲诈勒索,当时就从维也纳动身,沿着多瑙河东进,一

路打杀过去,直至当初上帝赐予亚伯拉罕的希望之乡。1276年,哈布斯堡家族占

据了维也纳,把它变成了一个广袤领地的中心据点,他们的地盘一直在扩展,最

后扩展至前文提及的所有山区。1485年,维也纳又为匈牙利人所夺取。1529年和

1683年,又两次遭到土耳其人的围攻。然而,在每一次战乱之中,维也纳却都能

幸存下来,直至18世纪初,由于一个政策性错误,这座城市才开始渐渐走向瓦解。

当时它把公国的每一片领土,不论重要与否,悉数委托给了纯种的日耳曼裔贵族。

对所有人来说,统治者的权力过大都不是一件幸事。而那些温和的奥地利骑士也

无一不变得更为温和,更为仁慈,甚至于脆弱得怯懦起来。昔日的奥匈帝国,斯

拉夫人占47%,日耳曼人占25%,余下的是匈牙利人(占19%)、罗马尼亚人

(占7 %),以及意大利人和吉卜赛人,意大利人约有60万(占1。5 %),吉卜

赛人约有10万。因为吉卜赛人在紧邻匈牙利的地区似乎还受点尊重,所以他们主

要就集中居住在那儿。当时,其他欧洲帝王们正慢慢地汲取历史的教训,而统治

奥地利的日耳曼主子们显然未将历史的教训放在心上。帝王和贵族们只有自觉自

愿地肩负起领导的责任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但如果他们不尽职尽责“领导”,

而只顾贪图享受“服务”,他们的末日这时就来临了。由于在抵抗拿破仑的战争

中,奥军屡战屡败,溃不成军,维也纳人民愤怒了,那些高贵的公爵男爵们就全

部被赶了出去,回到自己的领地,生活在单调乏味、与世隔绝之中。此后,维也

纳的地理位置就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了。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