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9·11之后的美国-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厦可容纳五万多人同时上班,并伴有五万多人参观,楼群中在同一时间可容纳十余万人在同一狭小空间活动,对于恐怖分子来说,由于其人员的高度集居化,这样的在短时间内十分容易造成重大人员和物质杀伤的目标真正成为“史无前例”的超级“软”目标。

  从恐怖分子的角度来看,以“神风”袭击美国,必先选择美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而决不能选择在内华达的美国空军沙漠基地上。由此,纽约和华盛顿是两个很好的目标。同时,为了让全世界在短时间内获知此事,达成焦点效应,因此必须选择焦点目标。要知道,既然是恐怖袭击,又是“神风”攻击,根据上述民用化和密集化特征,世界贸易中心大厦是绝无仅有的最优目标。至于恐怖分子攻击白宫、五角大楼及美国总统座机,仍然是根据目标选择的焦点化原则而来的。

  (二)组织行动联合化、突然化和决战化——在两小时内,连续的恐怖事件让美国人乱了阵脚。更重要的是,由于恐怖袭击计划的严密性,从而决定了其能够达成一下子劫持四架民航机的目的。由劫机到撞击成功,从个体看,是单机行为,但从整体上看,则是联合行为。再从连续的汽车爆炸事件来看,是真正的空中、地面联合“神风”恐怖行动。同时,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最新情报显示,整个过程中,地面先后有五十多人直接负责指挥、控制、协调和勤务保障,而且还有数百名人员参与。值得注意的是,以四架次的劫持规模,到第一架、第二架、第三架的连续自杀式撞击的情况分析,这种以时间进行精确协同,以目标进行分工的综合协同的方式正是现代联合战役的明确特征,由此,组织行动的联合化特点十分突出。

  整个行动,因为突然,让全世界的人们真正第一次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媒体传播技术中领悟到战争突然化的特点。 

 
第六十七章 中国参谋的九个化
  从第一架飞机撞击到“双子楼”,至五角大楼遭到第三架飞机的袭击,总共在一小时内,大量人员的突然死亡及纽约上空的滚滚浓烟。战争的效果就在这一小时之内得以判定,这就是: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市遭到真正“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一千余人顿时死亡,建造了七年之久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突然倒塌,数万人几乎被埋在瓦砾下,生死未卜,美国遭受到一百年来本土没有遭受过的袭击,死伤人数超过了珍珠港事件,美国人民顿时陷入了恐怖和惊慌之中;而恐怖分子则仅仅死亡十九人。在一小时的“神风”决死攻击中,战争胜负早已确定。

  这就是:恐怖分子大获全胜,美国彻底败北。“神风”恐怖袭击在一小时内打出了“决战化”的优势。

  (三)承担责任消失化、诡秘化和公众化——以往,战争有明确的敌对双方。

  但此次“神风”恐怖袭击却不同。由于是身着平民服装,以合法身份劫持飞机,并驾驶被劫持的民用客机实施“肉弹”自杀式攻击,制造者一瞬间全部死亡,因而攻击者的身份随着飞机的撞击化成飞灰,攻击的责任随着肉体的消失难以确定,由此导致攻击的责任在短期内因突然消失而难以确定。奇怪的是,这种新型“神风”恐怖袭击战争不同于日本皇军所进行的“神风”攻击那样,有着明确的敌人和责任的承担者,而是在行动完成的数小时内,没有任何国家、组织和团体主动出来承担战争责任,即使恰恰是美国人最为怀疑的本·拉丹和阿富汗的塔利班,则反复表明这个态度:这不是本·拉丹干的,本·拉丹作为一个平民,没有这样的战争能力,如果美国非要指证是塔利班干的不可,必须出示明确的证据。这与传统的战争样式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是:没有敌人,没有特定的国家、组织和个人。美国强大的情报机构和强大的作战实体,不知道谁是敌人,又将如何报复。这种承担责任的诡秘化使受害者难以实施有力的还击。

  随着调查的深入,大部分劫机者的身份一步步地显露出来,他们大部分是来自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的“平民”。平民的身份本身代表着公众化。而且,有意思的是,一场战争发动者的身份的最终确定,需要按照电影上破案的过程一样,需要动员美国全国众多的警察力量甚至全民的力量,采取群众性的举报制度进行调查。而且,随着案情的进展,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与隐藏在阿富汗的本·拉丹有关,但至今未能找出可以公之于众的明显证据。这种先破案,再报复,直到军事报复危及到发动者所在的国家民众和恐怖组织周围的公众,使承担事件的公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应当说,这位“中国红军中校老参谋”从军事理论角度对“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分析,富有独创性,而且这九个“化”,十分深刻——民用化、密集化和焦点化;联合化、突然化和决战化;消失化、诡秘化和公众化。在我看来,这篇出自“中国红军中校老参谋”笔下的文章,倒是很值得美国的军事专家们一读。 

 
第六十八章 打伊拉克还是打本·拉丹
  二00一年十月七日,晚上八时五十七分(阿富汗当地时间),美英部队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机场附近、南部城市坎大哈、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等三十个塔利班军事目标遭猛烈袭击。

  从九月十一日到十月七日,前后总共二十六天。

  细细研究这不平常的二十六天,可以看出,美国的决策过程大致上分为四步:

  首先是确定必须回击;第二是确定打击对象;第三是研究如何打击;第四是做好出兵前的准备。

  对于必须回击这一点,美国总统布什在“九·一一”当天就下定了这一决心。

  这时,美国民众受“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刺激,民情激愤,强烈要求美国政府惩罚元凶。民意测验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美国人,支持美国政府对恐怖分子实施军事打击。美国报纸说,“支持复仇的美国民众比率如此之高,绝无仅有!”

  作为美国总统,布什必须对广大无比痛恨恐怖分子的民众要有一个明确的交代。

  他宣布征召后备役部队,要求国会紧急拨款。

  然而,这时候布什总统并没有具体说明敌人是谁,而是称之为“恐怖分子”。

  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在决定军事回击之后,面临着第二个决策:确定打击对象。

  美国联邦调查局迅速地从“九·一一”被劫持的四架客机旅客名单中,确定了十九名恐怖分子疑犯。然而,这十九人都已经死亡,“死无对证”。

  至于进一步的证据,虽然从被捕的上千人中找到一些线索,却并没有关于“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主谋的过硬证据。

  事后,一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透露白宫当时的心态,即使最后找不到真凶,也要找个替罪羊!

  由于十九名劫机疑犯都来自中东,因此依照逻辑,打击对象势必在中东。

  从美国政府的立场来看,中东有两个宿敌嫌疑最大:一是伊拉克,二是本·拉丹。

  这时,美国高层对于究竟打击伊拉克还是打击本·拉丹,有过分歧。

  在内部讨论中,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力主军事打击伊拉克,而美国中央情报局则以为应该打击本·拉丹恐怖集团。

  经过仔细权衡利弊,美国政府最后决定打击本·拉丹,而暂缓打击伊拉克。

  美国政府暂缓打击伊拉克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还找不到伊拉克策划“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确凿证据;二是已经多次军事打击过伊拉克,内中包括当年老布什痛打伊拉克以及小布什一上台就打伊拉克,再打也不过如此,只能狂轰滥炸一通,不能推翻萨达姆政权。

  美国政府决定打击本·拉丹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已经找到“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与本·拉丹“基地”组织有联系的证据,虽然还缺乏本·拉丹策划这一恐怖袭击的直接、有力的证据,起码在舆论上说得过去;二是早在克林顿时代,就已经决定要铲除本·拉丹及其“基地”组织。

  早在一九九五年底,克林顿总统便已经签署了一个绝密文件,授权中央情报局对付本·拉丹的恐怖体系。中央情报局的反恐怖主义中心专门成立了一个“本·拉丹工作组”。这样,本·拉丹早就成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重点监视对象。本·拉丹的一言一行及他在十几个国家的上千名同伙的资料都被输入电脑。 

 
第六十九章 “基地”组织曾密谋刺杀克林顿
  正因为这样,在“九·一一”事件刚刚发生,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了十年来涉嫌与本·拉丹有关的种种对美国的恐怖袭击的资料: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美军驻也门共和国亚丁市的一处旅馆发生爆炸事件。美军没有伤亡,但两名澳大利亚籍游客却不幸遇难。结果:两名曾在阿富汗接受过训练的也门穆斯林战士被捕。

  美国中情局认为这是第一起涉嫌本·拉丹参与其中的案件。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在现已倒塌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地下停车场中,一辆汽车被引爆。死六人,伤超过一千人。结果:有六人被逮捕,其中包括此次事件的主要策划者、本·拉丹的密友罗密兹·亚塞弗。最终,亚塞弗因策划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爆炸事件和计划乘坐携带炸弹的航班逃离东海岸,而被判处二百四十年徒刑。美国认为,亚塞弗原本从巴基斯坦引渡至美,并一直同本·拉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一九九三年十月三日:十八名美国士兵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被当地游击队所杀。美国防部和司法部对本·拉丹是否参与了训练和装备索马里游击队产生了分歧。

  结果有超过三百名反叛者遭美部队杀害。

  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市政设施被附近的一个满载炸药的汽车引爆炸毁。有一百六十八人死亡,五百多人受伤。结果:美国原本怀疑本·拉丹与此事件有关,但后来一名二十七岁的年轻男子被捕,宣称对该爆炸案负责。

  美当局对其进行了审判。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美国建立的一个国家防卫安全培训中心发生爆炸事件。五名美国人和二名印度人当场死亡。结果:美国指认本·拉丹所为。但本·拉丹否认,并表示支持该袭击事件。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沙特达兰市的一辆卡车爆炸摧毁了美国在当地的军事驻所,造成十九人死亡。结果:美国怀疑本·拉丹主谋,但现在认为是沙特的一个什叶派组织所为。但仍认为本·拉丹参与其中。

  一九九八年八月七日: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美大使馆被炸,二百三十人死亡,四千五百多人受伤。结果:美国在八月二十日向东阿富汗本·拉丹训练营和其在苏丹喀土穆的化学武器工厂发射了七十多枚远程导弹进行报复。

  二○○○年十月十二日:一艘满载炸药的小舢板船撞向美国驻也门亚丁海港的可鲁号战舰。十七名船员死亡,另有三十九人受伤。结果:除了指责本·拉丹策划外,美国至今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在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时,本·拉丹的“基地”组织曾经两度密谋刺杀他。本·拉丹把这两次谋杀都安排在克林顿出访的时候,因为在本·拉丹看来,袭击出访中的克林顿比在美国袭击要容易一些。

  第一次暗杀行动,计划在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克林顿访问菲律宾时,袭击克林顿的车队,暗杀克林顿。但是,由于菲律宾方面戒备森严,这一计划流产。

  第二次暗杀行动,计划在一九九八年二月克林顿访问巴基斯坦时,进行袭击。

  本·拉丹对于这次袭击,以为把握很大,因为巴基斯坦是阿富汗的邻国,“基地”

  组织容易渗透到巴基斯坦。他们计划在某地高尔夫球场谋杀克林顿。“基地”组织甚至为此进行过演习。由于克林顿取消了该次访问,因此刺杀行动也告流产。 

 
第七十章 绯闻影响了追捕本·拉丹
  这两次谋杀均未遂。后来,在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之后,美国情报部门从喀布尔附近“基地”组织训练营中发现一些手写的文件,上面用阿拉伯文写道:我们已经计划杀死克林顿,但是没有成功。

  克林顿也瞄准了本·拉丹。克林顿把本·拉丹称为美国的“头号公敌”!

  《华盛顿邮报》曾经发表鲍勃·伍德沃德和弗农·洛布文章,指出“美国中央情报局自一九九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