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去古人的庭院散步-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年十二月辛未,监察御史高原侃上言:“京师人民循习元氏旧俗,凡有丧葬,设宴会亲友,作乐娱尸,惟较酒肴厚薄,无哀戚之情,流俗之坏至此,甚非所以为治。”朱元璋因而令礼官制定官民丧礼(《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七)。江南丧葬尚且如此遵从蒙古人的礼俗,在北方流行得应更加厉害了。    
    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壬寅,朱元璋鉴于“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乃令中书省和礼部定官民揖拜礼。主管官员遵令定出相应制度,于是“一切胡礼悉禁勿用”(《明太祖实录》卷七十)。这种人生的通常礼节的不同,也是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一个内容。    
    汉族统治者对汉人的接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大体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唐朝式的,比较开明,干预较少。唐初统治者富有政治气魄,武功强盛,敢于大量启用少数民族成员,对被它打败的突厥人给予信任,贞观间突厥人被封为将军及在中央的五品以上官员一百多人,同汉人朝臣几乎相等(《通典·边防》)。唐太宗用突厥贵族阿史那忠为右骁卫大将军,宿卫宫禁,人们把他们的相得比作汉武帝与金日的关系(《新唐书·阿史那忠传》)。太宗任用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检校北门左屯营,即典兵于宫苑内,太宗死,他要求殉葬,可见君臣关系之深(《新唐书·阿史那社尔传》)。太宗又用契苾何力为左领军将军,命他宿卫北门,检校屯营事,太宗死他也请求身殉(《新唐书》)。他们死后都陪葬太宗昭陵。    
    笔者曾于1977年秋天去昭陵参观,获知阿史那忠墓已发掘,欣赏了他墓中出土的壁画。昭陵前有十四君长石像,象征着各个少数民族拥戴这位“天可汗”。唐太宗受到尊崇是理所当然的,敢于任用敌对的“异类”为自己的侍卫,可以想见他有多大的政治胆量了。有此胆识,对于少数民族文明、生活方式何惧之有!所以唐初这样的君主及其开放性政策,就促进了汉人吸收少数民族文明。这种吸收是必要的,它丰富汉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发展中国各民族文化,增强中国民族活力,有利于社会进步。唐太宗这些君主有自信力,相信汉人文化的高水平,相信自己的政治力量,不怕被别人同化,因而敢于采取相应的对待少数民族或外国的政策。    
    另一种类型,如宋仁宗式的,害怕汉人接触、接受其他民族的文明。其实,越怕越不行,北宋地大人多而国势虚弱,打不过强敌辽朝,对西夏也不能取胜,最终亡于新兴的女真人之手。所以北宋保守本民族固有文明,并没有长期保住自己的政权。相反,我们看到北宋初年对手辽朝却是比较开放的,在保持本民族特点的同时,允许契丹人学习汉人生活方式,并且从皇室做起。辽朝根据国情,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南面官治理汉人,北面官治理契丹人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与此相适应,官员采取与其所治理的民族人民相同的生活方式,而不管官员本身是哪一个民族的人。辽太宗会同(937~945)间规定朝服,太后、北面官穿契丹服,皇帝、南面官着汉服,若契丹人做南面官,也用汉服;辽景宗乾亨(979~982)以后,举行大典时,三品以上北面官也穿汉装;兴宗重熙(1032~1054)以后,凡举行大典,所有的人都着汉装(《辽史·仪卫志》、《辽史·太宗纪》)。辽朝并不那么怕汉化,北宋何必那样惧怕辽朝的文明,这是弱者的心理反映。有恐惧感的弱者,只有摆脱自身的心理负担,奋发图强,才会赶上强者,使自身也成为强者。    
    各个民族都有其优秀文化,都有可供他民族吸取的东西,汉族从少数民族文化中补充养料,少数民族汲取汉族文明,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民族文化的融合,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结果,包涵了各民族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尽相同,水平也不一致,因而使一些汉人形成一种错觉,以为少数民族缺乏文明,其实是不了解历史,不知道古代就有民族文化融合的事实,就有汉人积极接受少数民族文明的事实。只看到少数民族文明中落后的成分,不作全面认识,是缺乏知识的表现,切勿以己之无知误认他人为愚昧!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传统,需要很好地发扬。    
    


第四部分 民俗世风(二)第八节 会稽公主与刘裕纳衣

    会稽公主,名刘兴弟,父南朝宋高祖刘裕,母刘裕嫡妻武敬臧皇后。她是长女,刘裕建宋后封她为会稽公主。    
    魏晋劳动者装束刘裕,丹徒人,青年时家境清贫,打芦草,捕鱼,以维持生活,欠人家社钱还不起,穿的是妻子臧氏做的“纳布袄”。    
    他在东晋富贵之后以及做了皇帝后,生活上清简寡欲,官员给他做脚蹬子,要用镀银的钉子,他不允许,说用铁钉就很好了。他的女儿们出嫁,送钱不多,也没有锦绣金玉的妆奁。他的整个生活是“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宋书·武帝纪》)。侍中袁赞扬他节俭,他却说:“田舍公得此,以为过矣。”非常满足他的物质生活了。臧氏当了贵妇人之后,也是“器服粗素”(《宋书·后妃传》)。刘裕地位变化,怕后人不知省俭和谨慎,特意把旧的纳布衫袄交给会稽公主保存,同时说:“后世若有骄奢不节者,可以此衣示之。”(《宋书·徐湛之传》)给长女教导弟妹的权力,并以往日的贫苦作为家训的资料。会稽公主于是将纳布衣珍藏起来。    
    会稽公主出嫁徐逵之。徐逵之是秘书监徐钦之的儿子,东晋末年任彭城、沛二郡太守,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掌握东晋实权的太傅、扬州牧刘裕进攻晋宗室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徐逵之率领精兵作为前部先锋,但不幸阵亡。战争胜利后,刘裕命太傅府内直督护丁濬主持徐逵之的丧事,会稽公主把丁濬叫到阁下,询问丧葬安排,每问一事,就叹息叫一声“丁督护”,声音异常悲哀,后人根据她的悲鸣,谱成曲子,她的侄子宋孝武帝刘骏配了歌词,这首乐曲名叫《督护》,到唐朝还流行(《唐书·音乐志》)。就此一事,充分反映会稽公主与徐逵之是对恩爱夫妇,她对丈夫的永逝怀念不已。无可改变的事情是她成了年轻的孀妇,儿子徐湛之还幼小,不过这倒使她有精力照顾娘家的家务。    
    刘裕称帝三年就亡故,继立的少帝只一年被废,由文帝刘义隆继位。在皇室中,会稽公主居于嫡长女地位,文帝很尊敬她,宫中的大小事情都要征求她的意见,然后才能实行。元嘉三年(426),文帝亲征荆州刺史谢晦,请会稽公主入居宫中,总管宫内事务。公主在家务事里,或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号啕大哭,文帝也畏惧她。    
    公主子徐湛之,因年幼丧父,特为外公刘裕所钟爱,封为枝江县侯,文帝任用他为散骑常侍、骁骑将军、秘书监,并受到舅舅、彭城王、司徒、大将军刘义康的喜爱。    
    刘义康总揽朝政,不顾文帝的权威,又同他原来的长史、欲为宰相的领军将军刘湛等结党,党人中有的人以给刘义康谋取帝位为政治目标。元嘉十七年(440),文帝先发制人,杀死刘湛等人,贬刘义康为江州刺史。徐湛之与刘湛关系密切,在刘义康被拘留时又去看望他,因此在审理这个集团时,牵连到他。宋文帝发怒,将要处他以极刑,湛之害怕,毫无办法,只好告诉母亲。会稽公主爱子心切,听了这话,立即翻腾出她父亲的纳布衣,带到宫中,见到文帝,也不行臣子之礼,放声痛哭,随手把纳布衣扔在地上,指着它对文帝说:“汝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为汝父作此纳衣。今日有一顿饱饭,便欲残害我儿子!”这里说“汝家”如何,“我”如何,是把自己与娘家分开,好像是站在客观立场看问题。她以父亲旧日贫贱时的遗物,教训做了皇帝的弟弟,让他富贵了不要忘掉贫贱,不要不认亲戚,反对杀害徐湛之。文帝处理兄弟刘义康,本是骨肉相残,姐姐提出父亲的事,于是也悲哀起来,决定不再处分外甥了,并任用湛之为太子詹事(《宋书》)。会稽公主干预这件事情还没有终止。刘义康被遣出京城,去了江州,过一段时间,文帝到会稽公主家,在宴会非常高兴的时候,公主离席,不停地行以脑门碰地礼,悲伤得不能自制。文帝不知她要干什么,只得亲自来扶她,她于是叫着刘义康的小名“车子”说:“车子岁暮,必不为陛下所容,今特请其生命。”说了又痛哭,文帝也感动得流泪,告诉她不必有这个忧虑,又指着埋葬刘裕的蒋山发誓,绝不加害刘义康,如若违背诺言,就是对不起亡故的父皇。    
    说着就把刚才喝的酒派人赐给义康,还在给他的书信上说:“会稽姊饮宴忆弟,所余酒今封送。”(《宋书·刘义康传》)公主在儿子事情上是撒泼,到弟弟事情上以骨肉柔情面貌出现,纯是就事而发,以期达到目的。文帝关于义康的允诺只是一时的,后来公主死了,有人造反要奉戴刘义康,事关九五之位的大事,文帝就将他赐死了。徐湛之一直为文帝信任,官至尚书仆射,文帝长子刘劭杀害其父,同时杀死湛之。    
    历史上有几个开国皇帝爱回忆在民间时的困苦,刘裕给会稽公主的任务表明他是一个。朱元璋也是一个,他的上谕,口口声声“朕本淮右布衣”,并在《御制皇陵碑》里讲家世和本身的苦难,以教育后世子孙。不过他们的愿望总是落空的。会稽公主用刘裕的纳布衣去救犯罪的儿子,并没有用到正途上,而文帝、刘义康、刘劭兄弟父子相残,哪里有骨肉至情。至于朱元璋,死后不久就发生靖难事件,四子燕王朱棣竟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和朱元璋的期望更是背道而驰!皇子皇孙的境遇,与出身寒微的创业君主的经历有天壤之别,使他们的思想认识有截然的不同,已经处于优越地位的后辈,所想的、要的、做的与先辈不一样,生活方式也迥异,因此老人欲以往日的苦制约后人的思想根本做不到,只不过是空想、妄想。    
    老人愿意回忆往事,叙述旧日的苦,也表现出他对自己改变自身地位的能力的赞许,他从社会低层走上高层,他是可以欣慰了,他的回忆对他来讲是有价值,可是这种回顾是向后看,对别人不会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刘裕、朱元璋忆旧落空,就是明证。    
    最后要考察刘裕的“纳布衫袄”的纳布是什么?《庶物异名疏》认为它是一种布名。许慎《说文解字》讲“纳”字:“纳,丝湿纳纳也。”明人《正字通》:    
    “纳,衣敝补也。”即谓“纳”是补衣服。《新方言》:“今淮南吴越谓刺绣为纳绣,直隶谓粗缝曰纳。”“纳”是刺绣,或是大针线缝衣。《玉篇》解“纳”,“或作衲、”。这些说明,仍使我们对纳布不甚了了,不过可以综合一下,刘裕“纳布衫袄”的“纳布”,有两种解释,一是纳布的衫袄,二是打了补钉的衫袄,我们认为后一种理解或许是正确的,更符合于刘裕当年的衣着情况:贫穷的刘裕穿百衲衣服。如果是的话,这篇文章的题目可改为《会稽公主与刘裕百衲衣》。    
    


第四部分 民俗世风(二)第九节 女将军和女扮男妆出仕者

    女子从政的政治生活与家庭生活如何,是个大问题,其间情况复杂,难以简单说透。概略言之,有正式称皇帝的,如武则天之建周;有垂帘听政型的,如果从西汉吕后算起,到清末西太后,许多朝代都有;有后妃通过皇帝干政的,历朝有出现,西晋惠帝贾后可称为代表;有边疆少数民族中的执政者或实际掌权者,如明代瓦剌部的三娘子(开始在呼和浩特建居民点房舍的人);还有非正式政权,比如农民起义,不乏妇女当首领的,有的人公开称皇帝,像唐代的陈硕真;大多数不建帝号但在那里指挥起义军,也要处理民政,这类人不少,自西汉末年的吕母始,至清代中朝的王聪儿,中有杨安儿、唐赛儿等人;还有血战沙场的女将军、女扮男妆的出仕者。这里所要叙述的是后两种人。    
    武都氐族人杨大眼妻潘氏是我们知道的早期协助丈夫领兵的将领。杨大眼仕拓跋魏,历官直阁将军、征虏将军、东荆州将军、武卫将军,屡次出征,与萧梁及荆州少数民族战斗。潘氏武艺高超,善于骑射,自行来到丈夫军中,身着戎装,当厮杀时和丈夫一起与敌军刀剑相交,当游猎时并骑出入丛林。战斗或打猎完毕,回到军营,夫妻同坐幕中,与部下将领、幕客随意交谈,笑声四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