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战争之后,匈奴奴隶主在西域的统治权,从此转移到封建制度的西汉方面。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前五九年,汉宣帝任用郑吉为西域都护,汉在西域各国的统治愈益巩固起来。
  汉对西域战争的胜利,西方道路的畅通得到了保证。河西四郡最西的敦煌郡成为中西交通的总枢。由敦煌西至楼兰,再向西行即分为两道:一缘昆仑山北麓至于阗,称南道,一缘天山南路至疏勒,称北道。另自哈密西行也分两道:一自天山南路西去,会合北道至疏勒,一缘天山北麓西去大宛、康居。自疏勒西去又分两道:一向西南经大月氏、大夏以至安息,一向西北经大宛、康居以至奄蔡。这些道路都是西汉以来中西交通的干线,特别是从疏勒西南行的那条路,通往印度、西亚乃至欧洲,尤为重要。
  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外文化的交流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张赛传来《摩诃兜勒》一曲,乐府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乐。西汉晚期,印 度佛教哲学与艺术,通过大月氏传入中国。希腊罗马的绘画也在一世纪中传到天山一带。这些西方文化特别是佛教哲学的东来,大大影响了东方人的精神生活。
  高度发展了的汉文化也大量传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遥远的西方。
  汉在西域设田官,督戍卒屯田。推行地下穿井的井渠法,使沙漠地区得到灌溉。据《水经注》所载,敦煌人索劢率兵士千余人至伊循城屯田时,曾调集鄯善、焉着、龟兹等国兵士三、四千人,把发源昆仑山的注宾河(卡墙河)巨流横断,掘渠分水,灌溉农田,许多瘠土变成了沃壤,不过三年,就积粟百万石。这些进步的生产技术,传到西域,对三十六国人民是有利的。
  西域各国贵族子弟经常到长安学习汉文化,受到重大的影响。与汉通婚姻的乌孙王,生了个女儿,长成后来中国学弹琴,路过龟兹,被龟兹王留作夫人,并一同到长安学汉人生活风习。这是一个小的故事,但也说明汉文化对西域诸国的影响。
  从中国传到中亚以至欧洲去的货物,主要是丝、丝织品、钢铁。炼钢术的西传,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大贡献。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早在战国时期,已成世界著名的特产。公元前四、五世纪,希腊人称中国为塞里斯(Seres),意思是丝国。自通西域后,汉与中亚的交通更畅,丝的输出也更多了。安息地当中亚和欧洲交通的要冲,丝就靠着安息商人转输到欧洲。
  大宛自中国学会凿井术,同时也学会炼钢术。《汉书·大宛传》说: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漆,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官和逃兵教他们铸铁造兵器。显而易见,中亚各国炼钢术都是在通西域后从中国学得的。
  罗马博物学者普林尼(公元二七年——七九年)在其著作中,对中国铁器曾大加称赞,认为是优良的卓越的产品之一。普林尼所称赞的中国铁器,不论是亲见或传闻,中国铁器在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却是事实。
  印度迦湿弥罗人纳刺哈里于一二三五至一二五○年间所著《药学字典》中记有“钢”字,其中之一的Cina… ja,译意是“中国生”。这说明中国钢曾传到印度。既然炼钢术或铁器己在公元前一世纪传到大宛,公元一世纪中又见于罗马人的著作中,那么西汉时在陆路上(一自西域,一自云南)和海路上与中国相通的印度,很早获得中国钢是极有可能的,虽然《药学字典》成书在十三世纪。
  张骞向西方“凿空”(探险),西汉通西域,东汉再通西域,都是有益于人类进化的事业。
  三 向南、西南、东南的扩展
  南粤——秦时真定(河北正定县)人赵佗为龙川县(广东龙川县西)令,汉初割据岭南诸郡称王。汉武帝时,南粤统治阶级内部握有实力的吕嘉一派,杀死南粤王及汉使。前一一二年,汉武帝遣将军路博德、杨仆等率兵十多万人,自湘、赣、黔、桂分道出击。翌年征服南粤国。
  西南夷——居住在今四川西南、西康南部和云贵地区的各族,汉时通称为西南夷。他们有的还处在氏族部落状态中,有的已进入到奴隶社会,形成为小国家。这些小国家里,夜郎(贵州西部一带)、滇(云南晋宁一带)和邛都(四川西昌一带)较大。西南夷一向和巴、蜀、南粤有商业来往。前一二二年,张骞说他在大夏国时,见到蜀布和邛竹杖,知道是从身毒得来的,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地产物,推想自西南夷通往身毒一定不很远。汉武帝听了很喜欢,派遣使官十余人,带着财物,分四路深入西南夷地区,寻求通身毒的道路。前一一一年,汉武帝灭南粤,发兵击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先后请归附。汉先后设置牂牁(音臧柯zāng gē)、越嶲(音髓suǐ)、沈黎、汶山、武都、犍为(犍音前qián)、益州等郡。
  东瓯与闽粤——东瓯(建都在浙江温州市)与闽粤(建都在福建福州市)都是汉的属国。前一三八年,闽粤攻东瓯。东瓯为闽粤所攻,东瓯请全国迁居内地。汉武帝允许东瓯人迁居江淮之间。汉灭南粤后,闽粤起兵反汉。前一一○年汉灭闽粤。
  自南海郡西至益州北至武都,汉武帝置十七个初郡(南粤九郡、西南夷七郡及零陵郡),中央统治势力得到广泛的发展。这些非汉族的各族居住地区,很自然地转化为郡县,武力只是起催促的作用,主要还在于汉族较高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非汉族的各族,它们感到请改为郡县对自己有利。汉承秦旧制,初郡不收税赋,仅令每人出极轻微的钱或布,称为賓钱、賓布(賓音从Cóng)。原来的大豪酋家连賓钱、賓布也免收。初郡的官吏俸食及用具,都由附近郡县供给,不在本地征取。初郡居民并不因改郡县加重了负担,恰恰相反,改郡县可以得下列各种利益:(一)郡县官吏的封建统治比原来豪酋的奴隶主统治要文明得多,虽然封建统治本身也是带有野蛮性。(二)改郡县后,汉制铁器和一般生活必需品,不受关市限制,可以自由购买,生产力得以提高。(三)与汉族人杂居,汉文化帮助各族逐渐脱离落后状态,向高级文化前进。还有一点是各族得保持旧风俗习惯,汉官不加干涉。初郡顺利地成为汉郡县的一部分,原因在此,初郡要经过几十百年,才变成普通郡县,原因也在此。
  四 汉与朝鲜的关系
  朝鲜与中国有久远的关系。汉初,卫满在朝鲜立国,在大同江南岸的王险城建都,统治着朝鲜半岛的西北部分。至卫右渠时,发动对卫氏王朝的战争。前一○九年,汉武帝遣荀彘率陆军出辽东、杨仆率楼船(水军)渡渤海攻卫氏王朝,前一○八年,在汉朝境外,原来卫氏的统治地区,设置玄冤、乐浪、真番、临屯四郡。后来汉昭帝废真番、临屯,只存玄菟、乐浪两郡。乐浪海外的倭人(在日本),分立百余小国,通过乐浪得与中国接触,汉文化开始输入日本。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进行了五十年的大小战争,“海内虚耗,人口减半”,人民遭受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当时所进行的大小战争,主要是反对匈奴的侵扰和加强国内的统一,因之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立有大功的一个皇帝。
第七节 王莽的新朝
  西汉后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间的矛盾,愈来愈紧张愈尖锐。最基本的问题是在于土地无限制的集中和农民大量转化为奴隶。问题必须解决,是农民大起义呢,还是统治阶级自己提出办法来。统治阶级害怕农民大起义,曾经提出过一些所谓办法,但是都不能解决问题。
  皇帝和上下层豪强谁也不肯对农民让些步,因而谁也找不出什么办法。还在汉昭帝时,有所谓贤良文学的儒生,代表下层豪强力争盐铁私营权,以为这是致太平的本原。朝廷放弃盐铁业,天下就会太平,下层豪强一直坚持着这个办法,某些儒生甚至要求汉皇帝退位,让别的贤人来做皇帝。汉哀帝时,孔光等少数大官僚主张限田限奴隶,允许所谓民的下层豪强得与上层豪强占同样多的田,占奴隶约得最上层豪强的七分之一,以为这是救急的办法。所谓救急,就是限制上层豪强凭借权力与下层豪强争夺田宅奴隶,希望下层豪强因此对农民的兼并也和缓一些。作为统治阶级总代表的皇帝,既不能放弃盐铁大利,也不能限田限奴隶,又必须取得上下层豪强的拥护,只好放纵他们对农民进行无限制的掠夺来和缓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同时求天求鬼神,改年号改帝号,企图用欺骗手段来和缓农民的反抗。这些办法,促使各种矛盾更加紧张起来,皇帝完全陷在绝望的困境里,连最忠于汉朝的刘向也认为汉朝的命运已经完结了。
  这时候:上层豪强的代表王莽,分两步提出他的办法。第一步得到统治阶级的拥护,代西汉做了皇帝。第二步所有办法都失败了,受到农民大起义的惩罚。
  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自汉成帝时起,王家有九个人封侯,连王莽有五个人做大司马,朝廷大权几乎全部归王家掌管。地方官如郡太守、国相、州刺史(即部刺史)都是王家任用的人。元前一年,王莽做大司马录尚书事,取得了政治上最高的职权。王莽大封汉宗室、汉初以来功臣子孙以及在朝大官为王、侯、关内侯,又大封王莽亲信数百人为各级贵族。通过大封爵,得到了刘派王派两种上层豪强的拥护。王莽征集天下通古文今文经学及天文、历算、兵法、文字、方术(医学)、本草(药学)的士人数千人到京师,又扩大太学生名额,学舍能容纳一万八百人。通过士人和太学生,得到了无市籍地主的拥护。曾有吏民四十八万余人上书要求王政君,重赏王莽的功德,足见王莽确实掌握了统治阶级。
  王莽对劳动人民也制造了一些好的影响。他的第二子王获杀死奴隶,王莽痛责王获,令自杀偿命。奴隶最迫切的要求是生命有些保障,王莽令儿子偿奴命,影响是好的。公元二年,郡国发生旱灾、蝗灾。王莽献出钱一百万,田三十顷,官吏豪富二百三十人也献出田宅,请大司农分配给贫民。派使者捕蝗。民间捕得蝗虫,按多少给酬钱。全国无灾地区财产不满二万饯、受灾地区不满十万(十万疑当作一万)钱的贫民免纳租税。有疫地区,腾出大房子给病人医治,一家死六人以上,给葬钱五千,四人以上给三千,二人以上给二千。王莽又废汉皇室的呼池苑,改设安民县(在甘肃华亭县境),募贫民迁居新县,沿路饮食及到新县后所需田宅、器具、犁牛、谷种、食粮都由官府供给或借贷。又在长安城中造五个里,有住宅二百区,让贫民居住。王莽这些作为,影响也是好的。
  王莽得到统治阶级的拥护,对劳动人民也有一些好的影响,他的第一步行动完成了。公元八年,王莽废西汉刘氏皇朝,建立起国号叫做新的王氏皇朝。
  王莽建立起新朝,就得解决土地与奴隶两个基本问题。公元九年,下令变法。他变法的理由是充足的。他说:汉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豪强兼并成千成万的田亩,租给农民去耕种,却要收一半的租税。朝廷对有田人三十取一,有田人对租田人十分取五。怪不得租田人父子夫妇整年劳苦,连糟糠还吃不饱,富家的狗马连米豆都吃厌了。这是乱的原因。他又说:市上有买卖奴婢的圈子,象买卖牛马一样。这些奴婢,很多是被凶恶人用暴力抢掠来的。主人对奴婢可以任意杀死,违反“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经训。王莽依据上述理由,颁布了下列两个解决的办法:王田——民间田改称为王田,属朝廷所有,私人不得买卖。如果一家男子不满八人,田超过九百亩,应将多余的田分给本族或邻居的无田人,原来没有田的人,按男口每口给田一百亩。私属——民间奴婢改称为私属(区别于朝廷所有的官奴婢),不得卖买。
  犯卖买王田私属罪,重则处死,轻则放逐到边远地区。
  要多田人分余田给贫民,只是一句十足空虚用来欺骗农民的废话。王莽时南阳豪强樊重家有田三百余顷,阴子方家有田七百余顷,足见当时并无分余田的事实。王莽变法的真实意图是在停止田宅奴隶的卖买,借以停止豪强对土地人身兼并的继续发展。这当然又是十足空虚的幻想。既有兼并者和被兼并者存在,就不能停止兼并,也就不能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