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朔方节度使兼河东节度使王忠嗣,是智勇全备的将帅,幼年时和唐玄宗论兵法,唐玄宗说他将来必成良将。他做两镇节度使,专以持重安边为宗旨,经常告诫部属说,当太平时候的将帅,只要爱护士卒、勤加训练就可以,不要耗费中国的力量去求自己的功名。唐玄宗要用良将攻击吐蕃,七四六年,任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朔方、河东节度使。王忠嗣掌握天下劲兵,选拔将才,李光弼(契丹人)、哥舒翰(突骑施哥舒部人)二将尤被重视。王忠嗣数次击败吐蕃军,但仍守持重安边的宗旨。七四七年,王忠嗣看出安禄山的阴谋,奏称安禄山必反。李林甫深恶他议及朝政,唐玄宗一向宠信安禄山,自然也不以为然,不久,允许王忠嗣辞去河东、朔方两节度使。唐玄宗令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青海西宁市西南)。王忠嗣奏称,石堡形势险固,非死亡数万人不能攻克,不如等候有利时机,再行进取。唐玄宗很不满意他的建议,令王忠嗣分兵数万,交给将军董延光去攻城。李光弼对王忠嗣说,大夫(金紫光禄大夫)为了爱惜士卒的生命,不肯出重赏鼓励士气,将来朝廷追究责任,怕不好解释。王忠嗣回答说,现在用数万人去争一城,得了并不能控制对方,不得也无害于我国,所以我不肯用兵。我受朝廷罪责,最重是贬到南方小郡里做个佐杂官,我不能让数万人战死来 保全我这个官。李将军,感谢你的好意,我已下定决心,请不要再谈攻城。李光弼非常感动,说,大夫能行古人的事,我怎敢再说话。董延光攻石堡不下,说王忠嗣阻挠军计。唐玄宗发怒,李林甫使人诬告王忠嗣谋反。唐玄宗革王忠嗣官,交三司(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审问。三司判王忠嗣死刑。当时哥舒翰已继任陇右节度使,入朝力保王忠嗣不反,王忠嗣得免死,贬为郡太守。七四九年,得暴病死。王忠嗣病死的一年,唐玄宗令哥舒翰率兵六万三千人攻石堡城,唐兵战死数万人才攻下石堡,俘获吐蕃守军四百人。战争的结果,不出王忠嗣所预料,唐损失是很重的。唐玄宗为夺取一个无关战局的小城,把士卒的生命看作蚁命,除了极度的骄侈心和发狂似的好战心驱使他这样做,再不能有任何其他理由。王忠嗣守正不屈,却被昏君奸相斥逐,又不幸早死。安史作乱时,唐朝军事上主要依靠郭子仪、李光弼来挽救危局,郭、李地位相差不远,出身的镇也不同(郭子仪出身朔方镇,李光弼出身河西镇),朝廷正缺少象王忠嗣那样能统率各镇兵将的大将,王忠嗣的贬黜和死去,对唐朝说来,是一个大损失。
  唐玄宗自恃强盛,定要侵侮邻国来满足自己的骄侈心。安禄山生事邀功,因而得到宠信,王忠嗣持重安边,因而遭到黜逐,他用这样谬误的赏罚制造边境上的战争,足见战争所耗损的人命和财物,都是不必要的。
  发动边境战争,唐玄宗好战,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募兵制也同样是个重要原因。唐德宗时,李泌论募兵制是祸乱的根源,说,李林甫作宰相,奏请京师及边境诸军都行募兵制。这种应募的兵士,既不是土著,又没有宗族,看轻自己的生命,只求赏赐的获得。李泌这个说法是有理由的。应募的兵士许多是不事生产的亡命之徒,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归附唐朝的各少数族人。主要由亡命之徒和少数族人组成的边镇军队,为了得赏当然不避战争。王忠嗣任朔方、河东节度使,藏大弓在袋子里,表示不用。军中却日夜思战,王忠嗣只好多派间谍到敌境探查情况,见有可胜的机会,才出兵攻击。看来,王忠嗣也不能违反军中的好战心理,严格守边不出击。唐玄宗本身好战,从边镇听到的又是些好战的话,上自朝廷,下至士兵,互相影响,对侵侮邻国的兴趣随着战争的进行愈来愈浓厚,这里,唐玄宗为什么把国家的全部兵力和很大部分的财物放到边镇上去的原因,也就得到解释了。
  七二五年,招募彍骑十二万人,作为皇帝的宿卫兵。彍骑居京师,没有出战的危险,天宝年间,应募的都是些小贩和无赖,根本不受军事训练。当时承平多年,很多议政的人以为内地可以取消兵备。朝廷禁止民间收藏武器;士大夫家子弟做武官,父兄认为是耻辱,不许作为本家人。这都是太平观念的反映。京师有兵等于无兵,内地民间连武器也没有,猛将精兵却聚集在边镇上,内外失去平衡,危险的局面是显而易见的。
  战祸只待边镇上的野心家来发动,唐玄宗积极培养野心家,安禄山为首的一伙叛乱者被培养出来了。王忠嗣兼四镇节度使,功名渐盛,李林甫怕他入朝作宰相。王忠嗣奏称安禄山必反,唐玄宗不信王忠嗣的预料,反允许王忠嗣辞去河东、朔方两节度使。原来李林甫要杜绝边帅入柏的道路,早就主张用少数族人为边帅,因为他们不识汉文字,无法作宰相。李林甫用另一种理由对唐玄宗说,文臣为将,总是缺少勇气,不如用寒微胡人。胡人勇猛,敢于上阵作战,出身寒微,不象酋长贵族那样有部落和徒党。他们孤立无党,如果朝廷给予恩惠,一定感恩为朝廷效忠。唐玄宗喜边功,又怕边帅立功名,结成朋党,李林甫的计议正合心意,寒微胡人安禄山等就这样被重用起来。七四七年王忠嗣去职后,自东北至西北的边境六个重镇中,安禄山得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兵力最强,哥舒翰得河西、陇右两镇。两人私怨很深,各培植势力,争夺权利互不相下,边镇事实上已经分裂成两个敌对力量。七五五年,哥舒翰入朝,路上得中风病,留在京师,安禄山成为唯一掌握重兵的边帅。就在这一年的冬季,蓄谋将近十年的安禄山,公开叛变,从此,唐朝的中央统一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发生长时期的斗争。
二 第一次斗争(七五五年——七七九年)
  安禄山得到唐玄宗无比的宠信,因而在谋反活动上得到很大的便利。他收养同罗(铁勒的一部)、奚、契丹等部的降人八千余,称为曳落河(壮士),又蓄勇健家奴百余人,这算是他的基本武力。他有高尚、严庄两个龌龊士人作谋主,孙孝哲(契丹人)、史思明(胡人)、阿史那承庆(突厥人)、田承嗣等武夫作爪牙,这算是他的文武辅佐。他私制大量绯袍、紫袍和鱼袋(官员服饰),准备赏授官勋,借以收买徒众,这算是他的政治计谋。安禄山谋反多年,只有这一些凭借,力量是薄弱的。他依靠曳落河和家奴,并用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足见他也知道大多数汉族兵士和将官不能为他效力。七五五年,他认为反叛的时机已到,以奉密旨率兵入朝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范阳、平卢两镇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向南进军。安禄山兼任河北道采访使,河北是他的管辖地,沿路郡县官或开门出迎,或弃城逃避,或被捉杀死,情况非常混乱。唐玄宗得到一些安禄山反叛的报告,还以为是假报,不信安禄山真会造反。
  唐玄宗得知安禄山确实造反,才仓卒布置防御。他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到东京(洛阳)募兵,十天内得六万人。断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北),防叛军从河阳(河南孟县)渡河。又调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为户部尚书(《旧唐书·玄宗纪》作工部尚书),任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新设河南节度使,领陈留(治浚仪,河南开封市)等十三郡,防守黄河南岸。当叛军来路的诸郡都设防御使。招募兵士十一万,都是京师街市上小贩一类的人。任皇子李琬为征讨元帅,高仙芝(高丽人)为副,高仙芝率乓五万,出关到陕郡屯守,宦官边令诚为监军。
  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到陈留才几天,安禄山率叛军渡河到了城下,陈留太守开门投降,张介然和将士数千人被杀。叛军攻荥阳(河南郑州市),守城士卒听到鼓角声,不觉纷纷掉下城去。叛军取荥阳,声势更大,前锋向东京进攻。封常清率军抵抗,战败退出东都,叛军占领东都。封常清率余部到陕郡,与高仙芝计议,退守潼关。叛军到潼关不得入,退屯陕郡。安禄山谋称帝(七五六年,自称大燕皇帝),留在东京不急于西进,因此朝廷得以多少作些准备,援兵也调集了一些。
  腐朽入骨的唐朝廷,明明崩溃在眼前,君臣上下还说些“安禄山狂悖,不日授首”的大话来互相欺骗,要求封常清、高仙芝一出兵就消灭叛军。封常清、高仙芝用不曾训练过的新募兵抵抗安禄山,宜守不宜战,洛阳既因战败失去,退守潼关,保卫西京,实是必要的措施。封常清、高仙芝都是有战争经验的旧将,守潼关是可能胜任的。监军边令诚向唐玄宗进谗言,说封常清夸张敌情,动摇人心;高仙芝放弃陕地数百里,又刻扣军饷。唐玄宗大怒,令边令诚就在军中杀二将。封常清上遗表说,我死以后,仍望朝廷不轻看这个叛贼,切莫忘记我的话。高仙芝临死,说我遇敌后退,固然有罪,但说我刻扣军饷,天在上,地在下,可以证明我的冤枉!兵士们都大呼冤枉,边令诚还是把二将杀死。
  唐玄宗杀了高仙芝、封常清,任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兵八万讨安禄山。哥舒翰有中风病,固辞不敢奉命。唐玄宗不许,哥舒翰只好带病出征。他所统八万人,多是各地招募来的新兵,加上一部分河西、陇右两镇兵及西北边境上十三个部落的蕃兵,到潼关,又加上高仙芝的旧兵,共有十多万人,号称二十万。这个杂凑起来的大军队,由一个病人统率,实际是无人统率。诸将争地位,各不相让,军心涣散,斗志消沉,固守潼关已是难事,唐玄宗却还要这个军队出关去攻取洛阳。哥舒翰屯兵在潼关,并不符合朝廷的愿望。
  当时(七五六年春季)在河北地区有常山(河北正定县)太守颜杲卿、平原(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起兵声讨安禄山,颜杲卿一起兵,河北诸郡响应,十七郡归顺朝廷,安禄山只剩下用重兵镇守的六个郡。安禄山正要进攻潼关,听说河北有变,被迫停止西进。颜杲卿起兵才八天,叛军大将史思明等攻破常山城,颜杲卿被执到洛阳,大骂叛贼安禄山,至死骂不绝口。颜杲卿这一骂,振奋久被压抑的正气,挫折正在嚣张的邪风,出于忠义人口中的骂,是具有巨大威力的。颜真卿募勇士,十天就得万余人,附近诸郡杀安禄山所置守将,响应平原,共推颜真卿为盟主。平原兵会合清河、博平(治聊城,山东聊城)两郡兵大破叛军,攻克魏郡城(河北大名县西),军声大振。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汉、蕃步骑兵万余人、太原弩手三千人出井陉,克复常山城,击败史思明军,收复常山郡所属九个县的七个县,史思明据两个县与李光弼军相持。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大军出井陉,到常山与李光弼会合,有汉、蕃步骑兵十余万人。史思明大败,逃往博陵郡(河北定县)。河北民众到处自动结集,大部多至二万人,小部也有万人或数千人,各部在当地抵抗叛军的侵袭,郭、李大军进入河北,各部争来投效。唐在河北已取得优势并且继续在加强这个优势。在河南地区,反抗安禄山叛军的力量也正在迅速发展。睢阳太守许远守睢阳城(河南商丘县),张巡守雍丘县(河南杞县),是最重要的抵抗者。河南各地准备向西进击的义乒总数不下十万人。多年来唐玄宗实行腐朽统治,所用官员当然多是些腐朽人,黄河南北郡县官纷纷投降叛军,有些甚至为叛军出力,这是腐朽统治应有的现象,并不表示安禄山因此获得了多大的实力。相反,颜杲卿、颜真卿,张巡、许远所代表的新兴力量,虽然开始时还很微弱,如果经过一些时日,取得战斗经验,并且和郭、李等大军结合起来,完全有可能在黄河南北消灭叛军全部。
  史思明在博陵郡收集散兵数万人,又被郭子仪、李光弼击败。安禄山在洛阳分出步骑兵二万人,又发范阳等郡兵万余人,合史思明残部,共有兵五万余人。安禄山用这一些兵力保持在河北的退路,正是无力保持退路的证明。七五六年六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军,斩首四万级。史思明坠马,扶着断枪逃入营垒,率残乓奔回博陵。郭、李围博陵,军威大振,河北十余郡都杀叛军守将,归顺朝廷。洛阳叛军大动摇,安禄山恐慌,召高尚、严庄来骂道,你们教我造反,说是万全。现在已经好几个月,还进不得潼关,北路已断,唐兵各路会合,我只有汴、郑几州,万全在那里?从今不许你们来见我。自然,安禄山还得和这些人相见,商量放弃洛阳,逃回范阳。正在商量未定的时候,昏君唐玄宗、奸相杨国忠开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