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33、[商战风云] 工业霸主 作者:齐橙(起点vip2013-01-01完结)-第3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不……”林振华话到嘴边,又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其实,林振华在此前曾经有过一个想法,想把何岚招到香山脚下的汉华技术情报研究所去帮忙,只要把她困在山里,拖到七月份,等外面的事情尘埃落定了,也就不怕了。说心里话,他真的很担心何岚会在这一次的风波中出事情。

    然而,现在他的想法有了一些改变,这种改变是源于与李惠的谈话。那一次,李惠对他说,一个人一生中应当有过挥洒热血的经历,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林振华想,对于何岚这一代人来说,这一次的风波是人生中一次不可多得的砺炼,对于何岚的成长应当是有好处的,也许他不应当剥夺何岚去经历风雨的权利。

    推而广之,对于其他的青年学生,也是同样的情况,谁能说经历一次这样的风波对于他们的人生没有意义呢?想到此,林振华也就决定不动用自己的金手指去改变历史了。

    “老何,岚岚那边,我觉得由她去吧。”林振华说道,“只是要提醒她注意一些安全就是了。”

    “我的想法,也是让岚岚去见见世面,所以也没有太多干预她。不过,你说得对,要提醒她注意点安全。”何海峰说道。

    “对于这种事情,她简单地参与一下,问题应当不大,但千万不要去当领导者。未来真的有什么变化,法不责众,普通学生应当不会受到牵连的。但如果当领导者,就很难说了。”林振华分析道。

    何海峰道:“你说得对,我回头会把你的话转告她的。现在我说话已经不管用了,你的话也许她还能听得进去。”

    接下来,两个人又聊了几句别的,何海峰对于林振华的非洲攻略十分赞同,他还从国家宏观经济的角度,给林振华出了一些主意,林振华自然是言听计从的。

    接下来的几天,林振华与瓦希尔就未来锡雅炼油厂的生产以及偿还项目款的事情进行了磋商,达成了一系列的共识。

    锡雅炼油厂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由汉华重工的工人负责运营,非洲本地的工人只能在一些辅助性岗位上工作。要培养一批能够在关键岗位上工作的本地工人,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项目款一共3亿美元,加上利息在内,最终锡雅部落需要向风林公司支付约3。6亿美元。这些钱将从销售成品油的收入中扣除,按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估计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还清。风林公司拿到这些钱后,将会把其中大约3亿美元的资金支付给汉华重工,余下的是风林公司的收入。

    对于汉华重工来说,这笔生意是非常划算的,汉华提供的设备按国内的价格计算,才1亿多人民币,加上运费、设备安装费等等在内,折算成美元不超过5000万,而最终能够拿回来的差不多有3亿美元,利润高得惊人了。

    “瓦希尔部长,下一步,你还有什么打算?”在谈完炼油厂的事情后,林振华问瓦希尔道。

    瓦希尔踌躇满志地说道:“这个炼油厂的项目非常成功,这让我对于做工业已经完全有信心了。下一步,我打算对炼油厂进行扩建,把产量提高到每年100万吨,同时增加合成氨和尿素的生产。我已经和宋启源先生谈过了,他在缅甸有一家航运公司,他愿意帮助我们运输成品油,把成品油销售到东南亚一带去。”

    “我看好你哦。”林振华呵呵笑道。锡雅炼油厂要扩建,瓦希尔毫无疑问还是要请汉华重工来提供设备的,这又是一个利润丰厚的大项目。

    南部苏丹目的的确是非常贫困,但如果地下的石油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个地区要富裕起来也是非常快的。有了锡雅炼油厂这样一个项目作为示范,未来其他部落如果要建炼油厂,自然还是会找汉华的,这可就是一笔长期的买卖了。

    “瓦希尔先生,我们先把这个炼油厂经营好吧,等到挣了钱,我们还可以再上乙烯项目,你知道吗,我们现在正在搞30万吨乙烯工程呢。”林振华在瓦希尔面前画了一个巨大无比的馅饼。

    瓦希尔道:“我想我们会有这样的机会的,到时候,我一定请你们来为我们建乙烯工程。”

390 解决温饱

    390 解决温饱

    锡雅炼油厂这边的运作,并不需要林振华亲自坐镇,前期在这里负责设备安装的孔海江和曹文强在管理方面做得都不错,还有一些老师傅把关,这就足够了。

    林振华安排孔海江和曹文强两个人担任锡雅炼油厂的中方经理,轮流驻守非洲,每次以半年为期,两个人都欣然地接受了。派驻非洲的人员有高额的出国补贴,孔海江是个很顾家的模范丈夫,曹文强则是成家不久,刚刚有了孩子,都属于很在乎收入的人,让他们继续留在非洲,他们自然是非常乐意的。

    都说非洲的生活条件差,其实在锡雅炼油厂这里,中方人员的生活条件并不差。汉华重工是个非常讲究劳动保护的公司,为员工修建了宽敞舒适的住房,建了食堂、浴室、文化室等设施,各种条件甚至于比在国内还好。

    作为从外国来的技术专家,中方人员在当地还享受着贵宾般的待遇,瓦希尔曾经向他们暗示过,可以找几个当地姑娘来给他们侍寝,不过,所有的中方干部和工人都以有纪律约束为由断然地拒绝了。

    安排好这些事情,朱铁军、姜雅菁、李惠一行就启程回国了,而林振华则和陈天、老刀等人留了下来,打算去看看汉华重工在非洲其他地方建设的项目。

    林振华等人到的第一站,是乌桑国的北方省。4年前,林振华在法兰克福装备展上提出一个“用1000万美元打造一个工业体系计划”的口号,北方省是第一个响应者。如今,4年时间已经过去,当年播下的工业种子,如今已经开花结果了。

    听说林振华要来北方省,工业部长哈罗雷带着随从们驱车百里,到北方省的边界上去进行迎接。为了从中国进口各种工业设备,哈罗雷曾经去过几次中国,当时林振华也曾接待过他,所以彼此都非常熟悉。双方一见面,哈罗雷便扑上前来,给了林振华一个熊抱。不过,当他试图在林振华的脸上亲吻一番以示亲热时,林振华连忙闪开了。

    “呃,哈罗雷先生,非常抱歉,我们中国人不太习惯这样的礼节。”林振华心惊肉跳地说道。

    哈罗雷大笑起来:“哦,我知道的,我去中国的时候,发现你们中国人非常含蓄。”

    “这位是北京颐东商贸公司的陈天总经理,这位是老刀先生,是我们公司的技术员。”林振华向哈罗雷介绍道。

    哈罗雷又分别地和陈天、老刀拥抱了一下。抱老刀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麻烦,那就是老刀的腰围根本不是哈罗雷能够抱得过来的。

    “走吧,我带你们去参观一下我们北方省的建设成就。”寒暄完毕之后,哈罗雷对林振华等人说道。

    一行人重新上了车,林振华坐在哈罗雷的越野吉普上。哈罗雷亲自驾车,带领众人沿着新修的公路开始巡视整个北方省。

    北方省号称是省,其实面积只有中国一个地级市那么大,人口也只有80万。哈罗雷带着林振华一行首先去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工业园区,在那里,林振华等人看到了一片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厂,那是当年朱晋文为哈罗雷设计的非洲版“地方五小工业”。

    “这是我们的化肥厂,是由你们汉华重工承建的,前年就已经投产了。现在我们这个厂子生产的化肥不但能够满足北方省的农业生产需要,而且还能外销到其他省去。”哈罗雷兴致勃勃地向林振华介绍道。

    林振华问道:“这么说,现在咱们北方省的农民都已经用上化肥了?”

    “用上了,我们的农业产量从前年开始就大幅度地上涨,前年上涨了30,去年又涨了30,如果今年天气没问题的话,我们有把握再增长30。”哈罗雷道。

    “三个30,这不就意味着粮食翻番了吗?”林振华道。

    哈罗雷道:“对啊,从去年开始,我们当地的饥饿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今年年初,联合国有一个小组来考察过,说我们的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率已经降到了20以下,属于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最好水平。”

    儿童营养不良率降到20以下,也的确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要知道,在当时整个南部非洲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是25左右,乌桑国在南部非洲属于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个数字过去曾经到过30以上的。

    当然,非洲的这个指标并不算是最高的,据联合国的统计,当时印度的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率是66,孟加拉是68。至于中国,这个指标在当年也高达16。

    “这么说来,北方省也算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了?”林振华笑着问道。

    “已经解决了。”哈罗雷自信地说道,“现在我们的目标不是解决温饱,而是要富裕。我们纳勒省长说了,在他的任上,要让北方省的百姓过上像美国一样富裕的生活。”

    “这个恐怕有点难度吧?”林振华直言不讳地说道。

    “你看那个标语。”哈罗雷指着前方一个巨大的标语牌,对林振华说道。

    “呃……看不懂。”林振华道。

    哈罗雷这才想起来,当地的官方语言是法语,而林振华是不懂法语的。他连忙用英语给林振华解释道:“那上面写的是我们纳勒省长在竞选时候对选民的承诺,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北方省。”

    林振华只觉得背心一阵发凉,他突然很想去见见这位纳勒省长了,此君很具备穿越者的特征哦。

    “林先生,你看,现在刚刚过去四年,我们北方省已经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我们过去连一个螺丝钉都生产不了,而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生产出拖拉机了。”哈罗雷说道。

    仿佛要给他的话做注解一般,随着一阵如坦克师开过一般的隆隆巨响,一辆装满货物的手扶拖拉机从地平线上冉冉开来,垂直向天的排气管里**出浓烟,就像一艘18世纪的战列舰一样威风八面。

    “这就是我们的农机厂自己生产的拖拉机。”哈罗雷自豪地说道,说罢,他又连忙解释道:“当然,拖拉机的图纸,是你们的朱晋文司长给我们提供的,现在我们的农机厂已经能够做到每月生产3辆这样的拖拉机了。”

    “嗯,这也算是零的突破吧,可喜可贺。”林振华讷讷地说道。这拖拉机看起来的确是有些太科幻了,不过,对于乌桑国北方省这样一个毫无工业基础的地方来说,能够自主生产拖拉机的确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这是我们的钢铁厂,年产2000吨粗钢。”

    “这是我们的水泥厂,目前我们北方省使用的水泥已经完全自给自足了。”

    “……”

    一路上,哈罗雷如数家珍地向林振华介绍着北方省的工厂,所有这些工厂,都是这几年由中国帮助兴建起来的。从厂区进进出出的,则大多是本地的黑人工人,他们穿着蓝布的工作服,一个个看起来都充满自豪的样子。在众多的黑人中间,林振华偶尔也能看到一两个中国人的面孔,他知道,这应当是各家中国企业派来的技术人员,目前这些工厂的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的。

    出了工业区,哈罗雷接着又带林振华等人去看了农村的新面貌,由于连续两年粮食丰收,农村的生活条件也大为改善了,到处可以看到正在修建新房的农家。哈罗雷介绍道,这些农户建新房用的砖瓦、钢筋和水泥等,也都是本省自己生产的,价格比过去要低得多。据说,现在一些有钱的人家,已经开始使用铁艺的门窗了,这当然也是得益于当地钢铁厂的投产。

    “真没想到,仅仅新建了几座工厂,这里的面貌就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林振华由衷地感慨道,他用来作为对照的,是沃赫尼部落的情况,那边因为缺乏工业,看起来要比这里贫穷得多。

    “这还仅仅是开始”哈罗雷说道,“下一步,我们还要建更多的工厂,我们的百姓需要电器,还需要摩托车,他们要过现代人的生活。”

    “我想他们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的。”林振华道,“不过,要建电器厂,还有摩托车厂,投入可比建前面那些厂子要大得多了。你们现在的农机厂,造几辆拖拉机是没问题的,但要造摩托车,恐怕还差得多。”

    “没关系,我们会继续引进更先进的设备的。林先生,你们中国人能够提供制造摩托车的成套设备吗?”哈罗雷问道。

    林振华点点头道:“如果你们能够付得起费用的话,我想我们能够提供的。”

    “太好了,我们现在只相信中国的设备,中国的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