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陷世-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志说:“哪里哪里!我一般从大路走,很少走小路。这条小路,我走过一两次,不太熟。为了你,因你才来,登山少,怕走不好,走不远。”
    尹懋冷笑了几声,说:“哦,是吗?那太感谢你了。”
    德志心想,坏了,这人是领导特意派来的,目的很明显,是想监督检查德志在村里的工作,但说的很好听,说什么来学习,来取经,来归州,为了开展新项目,打基础,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检查德志,看他有没有什么问题。那以后,说话要小心,别不经过大脑,什么都说,你对他推心置腹,说不定将来就把这话当成攻击的武器,让人死无葬身之地。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看来是真的。
    尹懋提出休息一会儿,德志没意见,谁让尹懋年纪要大一些呢。在黄土地上,看到有些青石露在外面,被雨水冲刷之后,看起来很干净。尹懋就找块石头坐下来,德志也找到了一块,坐下来喘气,擦擦汗,说些闲话。远处传来青蛙的叫声,贾家坡有水,南方人又爱吃米饭,就开辟出了水田,可以用来种些水稻。
    山坡上的梯田,种上水稻,富有层次,一级一级的,立体感很强。如果会画画,画下来肯定很美。德志从小喜欢看小人书,但是没有正儿八经地学习过画画。对此美景,只有记在脑海中了。有一部胶卷相机,因为照了之后,又要拿到照相馆去洗出来,嫌麻烦。再就是,尹懋在旁边,德志如果拍照了一下景物,尹懋说不定要告密状。思来想去,德志忍住没有把相机拿出来。
    二人休息一会儿后,继续爬坡。当看到一条村里的较宽一点的土路时,德志对尹懋说:“这就是村里的大路了,我常从大路走,不费力,就是时间要用的多一些。”尹懋点了点头。
    路边上下,住了一些农户,比较集中,水管从房子后面的山坡上经过,德志说:“现在还没有开挖水管管槽,因庄稼还没收割,如果这时候硬要开挖,条件尚不成熟。毁坏人家的青苗,是要赔偿的。我们的预算里,没有赔款这笔资金。只有做他们思想工作,让村民支持了。”
    德志接着说:“中间这些农户不是受益户,他们自己做的有简易的水池,这次不受益,也是一个隐患在内。因为,宫家梁子的农户需要吃水,水管必须从他们这里经过。”
    尹懋说:“就是资金太有限了,没有预算帮他们解决吃水困难,他们既然不受益,恐怕就不会支持水利项目,不好埋设水管,不会让宫家梁子的农户吃到自来水了。”
    德志说:“没错。我也担心这个问题。搞不好,这个项目会失败。”
    尹懋说:“争取吧,往好的地方努力。”
    他们来到水源池,看到这里有三口水窖,但是只有一口水窖上方水,另两口水窖没有水,虽是盛夏,但就是没有活水流出来。很是奇怪。有水的水窖,水已经满溢出来,流到旁边的沟里,沟旁边水草茂盛,有一条黑蛇从沟里爬过去,迅速钻进旁边的土豆秧子里。
    德志介绍说:“这水窖是乡水利站修建的。乡党委书记是这个村出去的人,他的父母还在宫家梁子居住,吃水困难。他们把这里的水引到宫支书家后面山坡上的水池里,通过水管,将水引到各家各户,其中就有贾书记的父母家。”
    尹懋说:“那么说,宫家梁子也有姓贾的?”
    德志说:“是的。我们要求政府从村里撤项,否则不进村实施项目。当时考虑的是,政府做事跟我们机构不一样,我们要做的比政府要好一些才行。如果他们不撤项,我们又夹杂在他们一起,让老百姓糊涂,也就不会认可我们的工作了。也没办法向捐款人交差。”
    此时,德志的电话响了,他一接听,话筒里说:“请问您是不是dashing基金会的姚先生?”德志说:“是。”
    他接着说:“我想和你见面,不知道是否方便。”
    德志说:“你有什么事吗?”
    他说:“我现在到村里了,在宫支书家里,你等一等,我请他来跟您说。”
    宫支书在话筒里说:“姚先生,麻烦您来我家一趟,有重要的事。”
    德志现在还离不开宫支书,群众选出的管委会名存实亡,贾明珠就像烂泥巴,根本糊不上墙的。不去,项目还没有结束,说不过去的,为了群众利益,为了让村民吃上自来水,只能去了再说。
    德志地尹懋说:“尹大哥,我觉得还是去看看才好。你说呢?”
    尹懋说:“好啊!看是什么事,顺便再看看水池修建的怎么样了。”
    德志说:“那好吧,我们走吧。”
    他们到宫支书家,在路上走了约半小时,贾家坡的和山上更高的住户都要走这条路。一条路将宫家梁子和贾家坡联系起来,要不是这样,这个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各家各户联系起来了。
    路上下的都是住户,住户之上下,是耕地和山林。陡峭危险之处,是山林;地势平缓一些的,基本都被开垦为耕地,寸土寸金,连石头周边都种了星星点点的庄稼。真是见缝插针!
    到了宫支书家,堂只见屋里坐着白胖的先生,穿着还比较讲究,看样子是商人或者是政客,很重视外表的穿着和打扮,德志都怀疑他用了面膜,要不,他看起来已经50多了,看起来却像30多岁的样子。
    “白面”见了他们二位,马上站起来,宫支书做介绍,他说:“这是从仙桃来的宁磊宁先生。他来和二位谈一谈水管的事。”
    德志说:“这属于采购谈判,需要管委会负责采购的成员参加。”
    宫支书说:“好,我这就安排。”他说着,就拨通了贾明珠和宫华发的电话。没过多大一会儿,贾宫二人急匆匆赶来,一进门就问:“什么重要的事,宫书记?”
    宫支书说:“现在水池已经做好了,接下来要安装水管了,但是水管还没买,今天,宁老板从远方赶来,就是想和你们谈谈这个事。”
    贾明珠扭头想走,他说:“我说是啥事呢,原来是这事,我知道了,你们看中了就买,我没意见,没事的话,我先走了啊,我老婆还在坡上,等我去做事。”
    宫支书说:“先别急着走。我说完了你再走吧。”
    宫支书说:“按照管委会的采购制度,买水管必须要有成员中负责采购的人专门采购,你们是负责采购的,是最好的人选。买的水管数量又多,不是小事。20万元的水利项目,起码有一半以上是购买水管。这是大事,不能忽略。水管弄不好,就不可能通水,大家辛辛苦苦一场,白费力了。在关键时刻,还是需要大家做出牺牲的。”
    贾明珠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就谈谈吧。”
    

第113章 官商买卖
 
    贾明珠是个傀儡,就像末代皇帝一样,被日本人驾驭,表演给满洲国国民看,不过,贾明珠表演给虎坡的村民看。这叫虚假的民主,被宫支书操控的管委会名存实亡,德志所在的基金会一撤走,管委会立马瘫痪。
    贾明珠说:“你的水管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样品?”
    宫华发也跟着说:“是啊,是什么样的?”
    宁老板从他的公文包里,摸出两截水管样品,说:“这是样品,一个直径是25毫米的,另一个直径是32毫米的。”
    贾明珠接过来样品,看了看,递给宫华发,宫华发瞪着眼珠子看了好一会儿,也没看明白什么,又给了尹懋,尹懋以前开过商店,说:“这是一般的,什么价位?”
    宁磊说:“先看货,价钱好说。”
    贾明珠说:“你不说价,我们怎么能比较呢?”
    宁磊说:“不贵,不贵,这种白色的管子,每吨6000元,无论大小。”
    尹懋笑了笑,说:“原来是这样!”
    贾明珠说:“这位是谁?”
    宫支书说:“这是和姚先生一起的,都是一个单位的。姓尹,可以称呼他为尹先生。”
    贾明珠连忙伸出他的手给尹懋,嘴里说着:“欢迎来我村做客,尹先生!”
    德志补充道:“尹先生不是来这里做客的,是来帮助我工作的。”
    尹懋连忙辩解说:“不不不,我是来学习的。还有,以后就称呼我‘小尹’吧。”
    宁磊说:“尹先生,看来您是内行。这么说吧,我见了明白人不说蠢话。我与县委书记的弟弟是同学,听说基金会在小城做水利项目,真是大好消息,给老百姓带来了福音,让老百姓吃上自来水,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应该向你们学习。我是水管商,需要赚钱养家糊口,说白了,这个价位也是做好事的价格,不如你们去市场看一看,比一比,小城的水管基本上都是夷陵和公安供货的,再没有比我的价位更低的了。”
    尹懋说:“那也未必。先给我们时间,去市场上看一看,再给你答复好不好?”
    宫支书卷着大叶子烟,卷好之后,噙在嘴上,用一次性打火机将其点着,一边吐着烟圈一边说:“我看这样,宁老板,在这,由基金会说了算,因这钱是他们出的,出钱的人就有发言权,他们决定要不要你的水管。他们想去市场上看一看,那么你就先回去,等候消息。走之前,留下联系电话吧。”
    宁磊很聪明,见宫支书这么说,就听话地从皮包里拿出一个眼镜盒,从里面抽出几张名片,双手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德志双手接过名片,看了看,原来是塑料厂销售员,上面写的头衔挺多,但他就是卖水管的。德志看过之后,将其放进钱包。
    尹懋一只手接过名片,看也不看,就装进裤子口袋。贾明珠和宫华发也是这样,随便接了,就放入上衣口袋里。宫支书将名片插进墙上的缝隙里,也没看。宁磊看了,也就不再说什么。
    宫支书说:“那么,你们明天就去小城县城里考察水管价格吧。贾明珠、宫华发和基金会的先生们一起去,我就不去了。”
    德志心想,什么时候让你去了,别自作多情了,喜欢摆官架子。天天喝得鸡鸭不分,去了也白去。
    宁磊说:“这里有没有合适的酒店,我请你们吃饭。”
    宫支书说:“这里没有,最近的酒店,坐车去也要一个小时。”
    宁磊说:“那就算了,我改天再请你们吃饭。”
    他说着,就夹着公文包要走,宫支书说:“既然来到我家,就是客,我不招待不像话。今天大家都别走了,我已经安排我堂客在做准备了。”
    果然,从厨房那边飘过来炒腊肉的香味儿,没过多久,是炒鸡蛋的香气。德志不由得暗暗咽口水,在支书家吃饭,不是第一次了,他的妻子炒菜还行,不难吃。今天爬山,走累了,回到宿舍再做饭恐怕时间来不及。人都累了,就懒得动,不可能不吃饭吧?想吃饭就得动,动了才有可能吃到饭。
    就这样,中午在宫支书家吃饭。炒鸡蛋焦黄、菜籽油的清香扑鼻,腊肉也晶莹透亮,吃起来口感顺滑,拌着玉米粉和红辣椒粉,真是又香又辣。米饭有一半儿,玉米粉有一半,白的和黄的夹杂在一起,粗细搭配,比较蓬松,饭香和菜香交杂在一起,对饥肠辘辘的人来说,不愧是一顿土家族风味的大餐。至于红皮的花生米,炸过之后,起锅放倒盘子里,才吃的时候还是软的,放凉了之后,吃起来就特别地香脆可口了。
    这里的花生米不放盐,只放白糖,更是他们的一种独创,香甜味儿具备;至于像鱼腥草草根,用辣椒和其他作料一拌,还是不错的一道菜。
    宫支书肯定要喝点酒,宁磊不喝,他要赶车去小城,担心会有问题,因他穿着考究,看上去就像有钱人,到了陌生的地方,哪怕他是县委书记弟弟的同学,那些见财起意的人也要有所防备,否则真的很麻烦。他常在外面跑业务,想必已经形成了习惯。他拒绝一个小小的村支书的劝酒,可能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大家对做生意的都不怀好感,对这个人也是。哪怕他拿出县委书记的招牌来,暂时也没用。尹懋初来乍到,感觉到自己已经融入到项目的运作中,压根儿忘了自己是要来学习的。尹懋在家排行老大,底下有些弟妹,他当领导做指挥是成长过程的长期养成的习惯。
    这不足为奇,到了小城,说是来学习,实际来指挥,德志已经学会逆来顺受,也就不和他计较一些细枝末节问题了。
    第二天,他们搭上去小城的小面包车。大山里人少,山大人稀,走半天都看不到一个人,用大客车来跑客运只适合到远方,跑长途才有钱赚,否则就要亏本。倒是这些小客车还比较划算。
    到了小城,他们开始到卖水管比较集中的地方打听价格。在三岔路口,果然有很多卖水管的,门口摆着一卷一卷的粗细水管,各种颜色的、各种型号的,都有。细水管常被用在单家独户的家庭。颜色呈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