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陷世-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一想,德志心里得了安慰。不再计较热水瓶和菜盆的问题,这些东西不值得纠结。谁叫你的姨妈不是领导呢?气,也是干气,气病了自己治,气死了没人管。谁叫你心胸狭窄呢?
    县城里的家安顿好了,三峡水库涨水在一年之内不会淹到现在的地方,德志放了心,不再担心有一天从乡下回来,家沉入到水里,再也看不到,除非穿潜水服,不能找回水底的东西。这边弄好了,就该搬另外一个家,即从坪村将村里的一套东西搬到虎坡村。
    坪村的东西装进了圆脸的车,圆脸给德志提供了租房信息,而且也顺利达成了租房合同,算是德志的帮助者,她理应得到一定的照顾。这次租车从坪村到虎坡村,就是一次机会。
    德志和余哥想到一块去了,这次的英雄所见略同,原来是余哥对圆脸有了好感。余哥见了女人,骨头都会软,无论什么样的女人,他都架不住。如果在招供时,对他使用美人计,就立刻见效,不必再施酷刑,他也会老老实实地说清楚。
    德志是为感恩请圆脸,对圆脸毫无兴趣,可和他同行的余哥,就不是这么拨拉算盘子的。租车,租谁的都得给钱,钱出了,买卖双方都满意,那就皆大欢喜;钱的数目是行规,包车无论远近,一天200元;只要在小城县境内,都是这个价。同样,圆脸也没有少要。价格既定,就可以出发了。
    圆脸对小城很熟,说哪儿她都知道,可以说是小城的活地图,加之她的驾龄蛮长了,中专毕业就学车,拿到驾照后就开始耍方向盘,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丢掉。德志坐车,感觉好的,那司机的技术就好;感觉不好的,那司机的技术就差一些。德志坐过很多车,这个感觉不会错。他坐圆脸的车,就觉得舒适。问余哥,他也说好。
    德志明知余哥看不起自己,但德志无所谓。君子坦荡,小人戚戚,天下公理,他和德志在一起没法,如果领导重用他,就会将其留在身边,但事实上没有这样的安排。这就是说,要想一步登天,还是一种幻想。德志虽年轻,谁对他好,对他有恶意,还是有感觉的。
    余哥随声附和,意思是不想理。那就算了。到了坪村,看到熟悉的东西,不免让人回忆过去的一幕又一幕。德志听说,一期项目验收后不久,许书记死了。死于心脏病,前后十分钟,等发现时,已经晚了。他的儿子没回来,女儿在外地无法联系。丧事由许主任操办,邻居都不来看一眼。书记当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够本了。
    许红波被逮捕,判刑,罚款6万,走后门花了2万,实际执行罚款3万,勉强省了1万,但人还是没出来,关在里面1年,劳动改造还要14年,他有两个女儿,一个老婆,情人不知道数目,这些女人的命运,他在高墙那边,是无法知晓的。
    许主任担任了新的村支书,主任也兼着,年轻有为,大有前途。
    白泉村的王支书还是支书,但陈主任不是主任了,他被调到省里去写材料去了,是他兄弟活动,把他弄到省检察院担任书记员。王支书也兼任村主任。
    看到许红才,德志连忙和他打招呼,他的妻子正扛着挖锄到菜园里,马上过来。德志找出相机,让圆脸帮着拍照,和房东相处这么久,总得留个纪念吧。拍好照片,德志和余哥收拾东西,红才俩口和圆脸帮着把东西往车上搬。人多力量大,短短十分钟,就全部搞定。德志向两位老人挥手道别。不知这一去,还会不会再见。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颠簸,车从刚修的公路走到老公路,再从老公路到了观音洞,转个弯,就到贾友牛的女儿家门口。
    德志昨天已经给贾友牛大过电话,说今天要搬过来住,请他在家等。没想到,车一到,就看见贾友牛站在房前,大门已经打开,里面显然已经打扫干净了。床架子也摆在两间卧室里,一边一个,就是德志和余哥的房间,里面不太宽敞,床占了大部分的位置,留下一些空间好放洗漱用品以及行李箱包。德志住的房,放了一个写字台,余哥那边没有。德志爱写点东西,看书,需要书桌。余哥不爱写啊读的。也就不争书桌的归属了。德志明白,余哥心里也想要书桌,只不过他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假如说德志也不爱看书写字,那书桌一定属于余哥的。这无可争辩。
    卸完东西,圆脸就要走,说有客户在县城等,要她回去。德志和她结清车费,她就把车开走了。
    才到,所有的都要收拾。忙完这些,贾友牛请德志和余哥到坡下,他家在那里,吃饭。
    德志不客气,这里一团糟,还需要时间来捡拾,吃饭成问题,还没地方买去,都是生的,完全是白手起家。先去他家蹭饭,以后想办法回报他就行了。至于余哥,他说:“那多不好意思啊。吃饭可以,但要收钱,要不就不去。”
    德志楞在那了。贾友牛也不知怎么办。德志想,余哥心口不一,如果都去,他也会去。这么一想,德志说:“算了,我们买方便面吃吧。”德志不吭声了,看着贾友牛,贾急了,说:“这可怎么办,都已经准备了,老婆子又要说我不会办事了。”
    余哥看这情况,小声说:“那就去吧。我还不知道商店在哪儿呢?这里山大人稀,找一家商店还真不容易。”
    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肚子里早就咕咕叫了,但,虚伪还是占上风,看谁首先捅破这张纸。目标一致,需求无异,剩下来的就是这样去执行,又得好名声,又得实惠了。
    贾友牛很高兴,他在前带路,德志和余哥跟在后面。坡很陡,青石板已经被踩踏的亮闪闪的,在幽暗的树林里,透过树冠而来阳光,照在小路上,真有些世外桃源的味儿。
    贾友牛建在公路边上的房子是给他女儿的,他的女儿做过一段时间乡村教师,因为工资太低,就和老公去南方打工去了。走之前,听说有好政策,就申请了地基,在公路边建了新房。打工数年,有了孩子,孩子撇在家里,由贾友牛夫妻带领养着。他们小俩口安心在外打工。德志租了房,多少有些收入,也算是她孝敬父母,给家里一些补贴,买些油盐酱醋啥的。
    边吃边聊,贾友牛介绍村里的情况。
    虎坡村山大,姓杂,是历史上有名的移民村。据说在清朝以前,从江东搬来,主要由两大姓,一姓贾、二姓宫,三是其他各类杂姓。民族以土家族为主,还有苗族、汉族以及其他各类少数民族。
    做水项目,dashing基金会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目前来说,村里就有两个帮扶单位,一个是政府,另一个是基金会。村委会的主任是贾主任,还有一个贾会计,支书姓宫。前不久,乡水利站拖来水泥,在村里准备实施水利项目。听说基金会已经和村里签约,就中止了运送水泥活动。
    在政府来做水之前,曾吸引来世界银行贷款,目的是种橘树。有1000亩橘园,全部种橘树。世界银行接到申请,说是绿色环保项目,就同意贷款。结果,宫支书、贾主任和贾会计,三人合计,将此款挪作他用,做了一口大蓄水池,美其名曰,用来灌溉橘园的。实际上水池没有盖子,也没有水来。橘树没种几棵,钱却不知所踪。
    说到这里,贾友牛闭了口,听见宫支书在外面咳嗽,德志不知道宫支书为何会突然出现在这里。
    !

第092章 友牛那事
 
    宫支书的突然造访,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事,刚才贾友牛的介绍不知道宫支书听到了多少,将来会不会受到打击,都是未知数。贾友牛是一组的小组长,小村合并后是组长,没合并前是小村长。
    虎坡村以前不叫虎坡村,以前叫“红旗村”,后来觉得这块地势像是一只白老虎,还是有威名一些,就仍叫虎坡村。红旗村就成了历史,这段历史是上个世纪的人刻苦铭心的记忆,魂牵梦绕,割舍不尽。当虎坡村恢复原名之后,贾宫两大姓之间的矛盾就稍微收敛。村名没有取他们中间任何一个姓,这块巨大的山坡还是两大姓所共享的资源。
    贾友牛住在宫支书家的坡下,来去都是近45度的坡,虽然是山上山下的空间,平面图上的两个点并不远,可是在立体上来去并不容易。这宫支书既然来了,并可能听到了刚才的只言片语,但贾友牛并不害怕,虽然他有些惊讶,但比起他的孙女来,还是要成熟稳重多了。
    他的孙女一见宫支书就哭,今天也不例外。原因很简单,是被她奶奶给吓的。宫支书爱喝酒,走到哪里就喝到哪里,喝到哪里就醉倒在哪里,或者在回家的路上。
    大山深处,归州北边,靠近林区,也是接近汉族居住区了。这里的人爱喝酒,把酒当成了饮料,或者开水。每到一户人家,待客的东西首先是白酒,白酒不喝,有啤酒,啤酒不喝,有绿茶,极少有人喝白开水的。给白开水喝,会被人骂的,说这家主人吝啬。最常见的饮料就这些,附带的葵花籽是没炒过的,吃生的。
    这宫支书当上书记就舍不得下来,在位上,有酒喝,有烟抽,下来了,就酒就没了。宫支书每到贾友牛家,就醉一回。他孙女特别害怕宫支书,虽然宫支书尽量装模作样地和善待人,但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还是透着怯生。
    贾友牛家的常告诉她孙女,说宫支书是整材料的,整到谁头上谁倒霉,你不听话,宫支书就整你的材料,让公安来把你抓起来。
    这一招果然有用,孩子再苦再闹,一听到宫支书,就联想到公安,还有刺耳的警报声,抓人时的哭闹声,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人被公安抓走的阴影。这就使她害怕见到宫支书,害怕公安来抓人。公安的可怕、支书的可怖比山里的狼来说,还更具体些。
    狼早已绝迹,虽在林区脚下,这些动物在人类的居住区不敢露头,一出头就必遭殃,因此,它们早已转移到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中,那里不适合人们居住,却是野生动物们的乐园。
    这个祸端就是宫支书,孩子听到宫支书来了,就怕,因大家都知道宫支书是整材料的。孩子不听话,晚上不睡觉,闹腾的大家都不得安生的时候,爷爷奶奶就有杀手锏,一说“宫支书来了!”孩子立马停下来,听外面的动静。比说“公安来了”更有用。
    宫支书笑着说:“听说你们来了,我下来看看。怎么样?把家搬来了吗?”
    德志说:“搬来了。还没捡拾好,这不,贾组长盛情款待我们,先对付一餐。”
    宫支书说:“哎,那可不行,这不算接风洗尘,改天到我家去,我请你们吃饭。”
    德志说:“那倒不必了。我们先忙完这些再说吧。”
    宫支书对贾友牛说:“老贾,你辛苦了。我代表村里向你表示感谢。”
    贾友牛说:“哪里哪里,这是我应该做的。人家大老远地来到这,给我那么大的支持,请吃顿饭也不算什么。都是做好事。人家不容易,离开家人,服务村民。我们连一顿饭都舍不得,那算人吗?”
    宫支书连连点头称是。
    然后,宫支书坐了一会儿冷板凳,没有话说了,他就起身告辞,借口是要喂猪了先走一步。贾友牛也没特别挽留,只是客套了一下送走了整材料的人。
    贾友牛坐下来,继续讲他的故事。
    他和老伴没有亲生的子女,那个女儿是收养沿渡河乡某村的一个农家的,那户人家生了两个女儿,没想到,又意外怀孕,生了女儿,得知贾友牛夫妻结婚多年,一直没有生育,看看年纪大了,再怀孕的机会少之又少,希望如同快燃尽的蜡烛,越来越少,希望之光即将熄灭,也不想多的,先抱过来养着再说。
    有很多家庭本来没有孩子,抱养一个后,自己就有了孩子,很奇怪的。这个现象科学家都没有办法解释。怀着这个幻想,贾友牛夫妻就好好地养着这个闺女,一直到长大成人。抱来的孩子成绩相当好,又刻苦发奋,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也没什么怨言,一直把贾友牛夫妻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倒是对亲生父母越来越疏远。干脆断了联系。当初亲生父母抛弃她,现在她倒过来抛弃亲生父母。算是一种报应吧,这个想法的出现,并采取行动,好像不是来自她自己的头脑。至于谁教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贾友牛不爱刮脸,瘦长的脸,因为蓄须,留了胡子,长短不齐,很像上上个世纪的人物,最典型的林肯,就是他这个样子。
    贾友牛一直是组里的干部,但他不是盲从,有自己的主见,结果,到他这个组的公路一直没修。还有一个组,在最高的地方,需要翻一座山,走三个小时才到,山上有七户人家,修公路完全没必要,马上要动员他们搬迁下来。贾友牛的组不通公路,就是人的问题了。因为他的个性,不爱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