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高层新智囊 作者:章晓明-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来说就有很多变数。汇率变动对中国,对中美两国的经济、贸易和投资是不利的。  
  至于独立的货币政策,海闻认为,从长期来看,在汇率放开以前,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体系,而目前中国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影响生产的渠道并不畅通,因此,利率的市场化比汇率放开更紧要一些。  
  斯诺离开中国之后,很多对斯诺中国之行的报道都认为,斯诺此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空手而归”。但海闻教授认为斯诺是有收获的,因为不光是中国高层领导如温家宝、黄菊等向斯诺解释了中国将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制度作为长期目标,而且在早餐会上,中国学者们的分析对斯诺也是一个触动。  
  9月5日,斯诺在泰国参加曼谷APEC财长会议期间,接受CNBC电视台采访时的表态印证了海闻的判断。斯诺告诉人们,他在和中国政府官员的会谈中,看到了中国政府的“实际行动”“中国政府的表态让我很受鼓舞,我认为我们正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斯诺同时告知世人,他拒绝为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开出一个时间表,因为“对我们来说谈论一个时间表是毫无助益的”。 正如海闻所言,斯诺是一个严肃、认真又谦逊的官员。在那次早餐会上,斯诺静静倾听来自中国学界的声音,只是偶尔插话。斯诺对海闻等中国经济智囊的讲话留下深刻印象。  
  随着APEC财长会议的闭幕,愈来愈多的亚太地区国家已改变态度,转为希望人民币保持稳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的官员甚至明确表态不希望人民币升值。而9月22日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改造内阁中出局,由谷垣祯一接任他的职务。这位新任财务大臣一直保持着缄默,使得日本政要公开鼓吹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也日渐稀落。  
  尽管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炒作已降温,但作为负责任的经济学家,海闻认为,人民币没有升值现在符合中国的利益,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美国的要求,因为它毕竟体现对方一部分利益阶层的要求,比如制造业的压力,在贸易逆差的解决上,我们可以做出更多的努力,不是通过减少出口,可以扩大进口来解决问题。  
  他认为解决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至少有两条途径:  
  首先提前开放资本市场,可以很快解决升值压力。以前我们为了国内市场的稳定,控制资本外流,不敢开放资本市场,其实只要控制国家资本的外流就可以避免问题的出现,完全没有必要通过控制资本市场的方式换取稳定。很多国内企业已经感觉到,国内的市场已经饱和,这正是政府鼓励它们到国外投资的时候,中国需要一些跨国的大企业,应这种大企业发展的需要,开放资本账户也是必然的。  
  另一个办法是扩大进口。我国贸易市场的观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重商主义的思想痕迹依然存在,总觉得出口是好事,进口就是不利的。其实有些产品我们本身不生产,谈不上伤害。在国际市场上,国与国之间必须合作,长期的贸易顺差,必然会带来问题。贸易的原则不只是互通有无,只要对方做得更有效、价格更便宜,哪怕只是相对便宜,我们就应该进口。解决了这个观念问题,进一步打开进口渠道,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另外,国内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可以考虑更多的进口,可以增加竞争,破除垄断。我们还可以提前放开进口的壁垒,甚至可以提出中美自由贸易的问题。  
  与此同时,海闻也预测,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是暂时的,用不了5年,人民币就可能面临贬值的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来自几个方面:入世后承诺的开放使进口产品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外来投资的逐步到位,我国的资本净流会减少;资本市场如果开放,对外汇的需求也会增加;通货紧缩的状况已经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未来,住房、汽车等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经济的发展周期决定未来几年将迎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高潮,经济过热的压力同样会带来人民币的贬值。  
  海闻教授无疑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进程中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他归国10年,以极具个性的思考激活了中国经济精英的学术话语,给中国经济研究带来清新的空气,拓宽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他对中国经济核心症结的解剖和研究,影响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进程。  
 
第三辑 海 闻 (4) 


 
    
附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  
                                                      海 闻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是什么?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的全球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便宜的资源。例如,一家中国公司不会只使用本国的生产资源,而是中国的工资水平低就用中国的劳动力,美国的资本便宜就用美国的资本。中东的石油便宜全世界都用中东的石油,资源配置不再受国界的限制。  
  其次,经济全球化是消费的全球化,不仅在本国市场上购买消费品,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消费品。美国人的衣食住行和各种耐用消费品现在基本上都全球化了,实际上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只消费本国的产品。  
  最后,经济一体化是体制的趋同或一体化过程。从逻辑上来讲,企业在同一个国际市场上竞争必须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规则,而全球性的规则就意味着体制的趋同。例如,中国的国有企业常常因为补贴而受到美国、欧盟的反倾销反补贴指控,但实际上中国国有企业的社会福利、养老负担是很重的,但就因为是国有企业,体制不同,规则不同,美国人就说有补贴,是倾销,是不公平竞争。最后由于两国企业在同一个国际市场上竞争,通过竞争与合作,会形成一个双方都接受的竞争规则,结果是或者大家都没有补贴,或者都补贴(一般不可能出现),总之,会逐渐在一个规则下竞争。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人的称霸野心吗?  
  经常看到有人写文章说:全球化是美国化,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事实上,全球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首先,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人们的收入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收入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基本的生活需要就都满足了,随之而来的是对服务和奢侈品的消费需求的增加。前几年VCD卖的很好,现在要买DVD了。前几年买普通相机,现在要买数码相机。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从而有能力生产各种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产品的一个特点是需要大量的R&D(研究开发),波音飞机的每一种新机型、福特推出的每一种新款汽车都需要大量的R&D。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而研究开发有很强的规模经济,也就是固定成本越来越大。所以,在开发出新产品后,如果小批量生产的话,就不能弥补大量的前期研究费用,是一定会亏本的。只有大规模生产才有足够的收入补偿研究开发费用,而国内市场对于大规模生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大规模生产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只有预期能在全球市场上占有足够多的市场份额之后,企业才愿意研究开发新产品。所以,由于生产的固定成本增加,就必须要有较大的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个全球市场,也就产生了消费的全球化,企业也拼命地向全球扩展。不仅美国人如此,今后中国人一旦研究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后,也会希望把它卖到全球市场上去。既然消费全球化了,有限的市场容量必然会导致竞争,产品必须不断改进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必然会导致生产的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有其内在的经济原因,美国的称霸野心并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其实,美国人对全球化也是心怀疑虑的,担心墨西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会降低美国工人的工资,担心工厂会迁走影响就业等等。  
  其次,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为全球化创造了政治条件。如果冷战没有结束的话,经济上肯定有这种要求,但政治上却不可能。  
  最后,信息产业革命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网络使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全球性的商业操作成为可能。  
  概括地讲,全球化的出现是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生产关系进行相应的变革的时候了。这里的生产关系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调配关系。如果把全球化比作当年的资本主义革命的话,那么信息产业革命就是当年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可惜的是当时中国没赶上,落后挨打了100多年,当年西方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不知道。但是中国对现在的信息产业革命是了解的,知道全球化是一个趋势,知道信息产业革命的重要,中国不能再错过这个机会了。   
 
第三辑 海 闻 (5) 


 
   全球一体化的现状  
  首先,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反映了全球化的进程。1950年全球总贸易额为1130亿,1997年已达11万忆,增长了97倍,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贸易额已达GDP的35%,其中服务贸易占总贸易额的1/4左右。1980年的国际投资额为5万亿,现在已近8万亿,增长也是非常快的。  
  其次,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反映了全球化的进程。区域一体化分几个层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属于最低层次上的合作,是一个进行自愿协作的谈判场所。层次再高一些的合作就是自由贸易区,最典型的自由贸易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合作层次最高的是区域一体化组织,也就是欧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市场就要扩大,如果不对外开放的话,就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例如,德国只要一家汽车厂就能达到足够的生产规模,但是如果只能有一家汽车厂的话,就会有垄断,会损失效率。怎么样才能既没有垄断,又有规模效益呢?惟一的办法就是让各国的企业规模尽量扩大,同时开放国界使欧洲变成一个大市场。这样即使法国和德国都只有一家汽车厂,但他们必须在欧洲范围互相竞争,因而既不会产生垄断损失效率,又有规模经济。  
  再次,跨国公司的发展反映了全球化的进程。跨国公司的贸易量已经占了全球贸易总额的40%,在国际经济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反映了全球化的进程。世贸组织下面有三个主要条约,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只是其中的一个条约,其他还有服务等方面的条约。世贸组织的下一轮谈判是千年回合,主要谈市场准入、农业和纺织品问题。世贸组织的成立和新一轮谈判反映了全球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时也说明全球化进程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才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主要困难在于世界各国的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巨大差异。从体制上来说,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少数寡头控制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还有一般的开放的市场经济。有些问题是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例如,在发展初期,农产品有比较优势,价格较低,不需要保护;但是在发展的较高阶段,农产品没有比较优势,价格较高,农业保护就比较厉害,如日本、欧洲;如何取消农产品保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只有通过世贸组织,通过多边谈判才能解决问题,而不能打贸易战。  
  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分析  
  美国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时候,一些利益集团反对,认为自由贸易区会引起资本外逃,使美国工人受到外国廉价劳动力的冲击。但是美国的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自由贸易是双赢的安排,应该搞自由贸易区。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学家在考虑国际经济问题时,往往只考虑生产者利益,不考虑消费者利益。进口能够让消费者消费到以前没有的商品,从而得到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很多中国经济学家没有看到这一点。简单地讲,全球化有以下几个好处。  
  首先是贸易所得。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说,贸易能够优化资源的配置,使投入多样化以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从消费者角度来说,贸易能够加强竞争,降低商品的价格,还能够使消费者消费到更加多样化的产品;比如桑塔纳汽车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有几年时间连颜色都不用变,仍然供不应求,但是后来本田雅阁、通用别克进来之后,桑塔纳就不得不推出了新车型,否则它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