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续姻缘-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有胞兄冯辕战死,紧接着又陡然失子,那个时候冯氏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祸不单行,痛不欲生。冯家那边,骤然失去精心栽培的嫡长子、继承人,纵然是惯常偏心继妻爱子的老安庆候,也是一夜间花白了半边头,一病之下卧床不起。
  大概唯一开心的,只有继夫人周氏了。也许,还有她的儿子,冯轸。
  因为不论是原配还是继室,所出的子女都是嫡出。老安庆候三个嫡子,一个死了,一个是名满京城的浪荡公子,一个是三岁启蒙,五岁通读四书,七岁作诗,天资卓绝的青年才俊。尤其是有冯轲这个不着调的仅仅相差两岁的隔母哥哥的衬托,冯轸可是在众人的交口称赞之声中长大。
  原本有早已成家生子、去军中任职的世子冯辕在,周氏纵然艳羡,却也不敢真的生出下毒手的夺爵之心。一开始她骄纵冯轲,图的是个贤良的好名声儿,后来故意养废冯轲,不过是为了让亲生的儿子冯轸尽得老安庆候的欢心,为她们母子争取更多的家产和利益。
  事实也正是如此,老安庆候被冯轲气的越是厉害,就越是能在冯轸身上找到欣慰,越是爱重生出争气的儿子的周氏。不得不说,周氏出身小吏之家,却心机不凡,尤其善于收拢老安庆候的心。
  可人心的贪念,是没有底儿的,不然怎么会有得寸进尺的说头。老安庆候偏心了十几年,把周氏的心越养越大,心越大就越是不甘,越是不甘就越是容易生乱。老侯爷安在,根本轮不到冯辕夫妻这对世子爷夫妇当家作主,更别提还有一个“孝”字压死人。世子夫人闵氏,未来的侯府女主人,顶着一个大不了她几岁的,还是当家主母的、心气儿难平的继婆婆,暗地里你来我往的闹的不可开交。安庆侯府的后院,乱像早生。
  景武九年与北狄之战,军中帝京勋贵世家子弟半数陨殁,安庆候世子冯辕不仅列在其中,他还是几乎全军覆没的右路军统帅,首当其冲。就是战死了,只要皇上不发话,那也是万死难则其咎之罪。
  曾经有无数个寂阑无声的黑夜,冯德妃彻夜难眠,她躺在华秀锦帐之中一次次地想,如果她的兄长还活着,冯家会是什么样?满门荣耀?自己又是什么样?能不能保住她的大皇子?
  因为冯辕死后,成全的就是曹家,曹贵妃的曹家。后来曹麒接掌整编的右路军,重创北狄,也使曹家几乎一步登天。
  眼看曹家潮涨潮落,最终跌入泥潭。后来,冯德妃又在深夜无眠时问自己,飞鸟尽良弓藏,功高震主。如果大胜而归的是自己的兄长,那么如今冯家的命运是什么?自己又该怎样?像曹氏一样幽闭?赐死?
  冯辕战死,可死了也不安生。难道右路军损失惨重只是他一个人的错吗?
  北狄单方撕毁邦交协议突袭北疆,朝廷没有任何准备,军队不济,粮草不继。国内承平已久,重文轻武,就拿帝都的守备军来说,不说有多少领空饷的,单说里面斗鸡遛鸟的、不学无术的勋贵世家子弟就不知道有多少。那个时候,京城里面有些门路的人家最擅长的就是把家里没出息的、最爱玩的孩子想方设法的送去五城兵马司、禁卫军、燕山大营……说来不过是图个好名声,好歹当个差,不是个白身空头的,可不敢指望他们混出个啥名堂来。
  朝廷的军队,从根里腐败、糜烂。疾驰奔赴北疆救援的驻军,犹如一盘死沙。不说冯辕只是一个人,就算他是一个天纵奇才,甚至是一个神,只怕也要回天乏术。
  可为什么除了死伤,尽数溃败的只有冯辕的部下?
  因为就他傻,当北狄主力军队迂回突现、所向披靡的时候,两外两路军只怕跑的太慢落入虎口,他倒好,什么不战而败枉为军人,结果就是死后还要被泼污水的命,不过是给另外两路军争取了逃命时间而已。因为在这个世上,真相,往往只站在大多数人那一边。
  另外两路军队,数十万人全身而退,可他们不敢站出来承认的,他们的家人、家族同样担不起,于是就要竭力协作把污水往死人身上泼。不仅仅是因为死人不能开口说话,而是因为要让不明真相的天下万民人心稳固。愚民,愚民,何为愚民?顺民也。不愚昧怎能称之为顺民,怎么臣服于皇权?他们不需要寻根究底,只需要听从、相信官方的交代,获得激励与安抚。
  百姓和朝廷需要的是活着的、有战斗力的军队,为他们抵挡北狄人的铁骑,收复沦陷的城池。这种时候,百姓需要知道另一种真相,政治会把法不责众和当务之急诠释到极致。朝臣们个个心中自有一把秤,可死人不比活人。有时候,公道自在人心,不过是弱者自己无奈的自我安抚。
  景武帝心中也跟明镜似的,病灶在哪里他也心知肚明,不然他不会殚精竭虑地用四年时间从军中底层冒险提拔一大批寒门将领整肃军队,朝中文臣也是一场大换血。这才有了景武十三年的失地尽收,大捷而归。这些都是后话了。
  冯辕死了,可安庆侯府还在。人常说,父债子偿天经地义。同样,子债父偿,也是说的过去的。朝堂上关于冯家的议罪,不要人命的就剩下夺爵和抄家两个选择,安庆侯府摇摇欲坠。老安庆侯卧床不起,可一天一个请罪的折子不敢间断,实则就盼着皇上能网开一面。而这一段日子,也是冯德妃最不愿意想起来,却刻骨铭心,至死难忘的一段悲伤绝望与恨意。
作者有话要说:  抱歉,昨天没有更,今天一天断断续续地码够了三千字。
  





☆、旧账(二)

  那个时候,她日日去乾元宫外面跪求景武帝无果。后宫里不乏看她笑话,盼她倒台的姐姐妹妹。
  情势出现转机,真正救了安庆侯府,把冯家从从风尖浪口的漩涡之中解救出来的,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同样是他,冒着遮天蔽日的流矢把冯辕的尸身从战场上拖回来,免遭曝尸荒野的命运。
  听说,那还只是个半大的毛孩子,背上被砍了好几刀,血肉翻飞,几乎刀刀见骨。就是那样一个孩子,躺在床上足足昏迷了半个月。作为那场横尸片野、人间地狱惨战的最后仅存的为数不多的亲历者之一,他面对帝王的宣召讲述当时的情景,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倔强地恼怒万分地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怒骂不止,硬着脖子哭喊叫,“皇上,冯将军冤啊,右路军战死的将士们冤啊!哪个毛老儿敢说右路军是孬种是罪人,他那黑心烂肝当下酒菜狗都不吃的!”
  粗鄙之人话也糙,难登大雅之堂,早忘了面圣之前带他来的内侍殷殷口述教导的什么头该怎么磕,话该怎么回,万万不可御前失仪的话。不管带他来的内侍心中如何担心这个不通礼仪的蠢蛋会连累他被高公公罚,不管庙堂之上有多少一品大员嫌弃鄙夷不耻的嘲笑,不管有多少对照入座的“黑心烂肝”的朝臣或气的满面通红或恼怒的黑云密布,那个孩子只管旁若无人地像天子哭诉着他们右路军在前方是如何的浴血奋战,殊死搏斗,数落咒骂那些贪生怕死弃械而逃的懦夫们是“一群没蛋儿的玩意,胆子比老鼠小,逃的时候倒是有能耐,腿比兔子蹬的都快……都该断子绝孙生个儿子没屁眼!”
  侍立在御座一侧的高德顺气的直翻白眼儿,心说,嘿,你小子骂谁呢?我们这些没蛋的人真是站着都挨刀,吵架也不带牵连无辜的,你小子给爷爷我等着!再说了,我们内侍可不都是那些软脚蟹的玩意儿,说不得随便拉出去几个都比禁卫军那帮孙子骨头硬多了。
  不知道有多少“礼仪仁义”、冠冕堂皇之人被这如同泼妇骂街一般的粗俗辱骂气恼的脸红脖子粗、脑门青筋爆出,唯独刚刚被从云贵紧急调回来的襄国公当堂高声赞许不已,“微尘认为这个小兵说得好!骂得痛快!冯辕带领右路军殊死奋战,虽败犹荣,方为我男儿本色!”高声未落,襄国公撩起朝服跪伏在地奏到“将士为国捐躯,死后还要饱受非议,臣等武将虽一心为公,却不免心生凄凉。依微臣看,北疆战死的将士家属都应厚厚抚恤一番,以示皇恩浩荡之意。更何况眼前的当务之急是整训军队,早日收复失地,而不是观摩诸位大臣徒劳地打口水战。”
  一席话说的又狠又毒辣,响亮的一耳光打了朝中大臣一个猝手不及,却让高座之上的景武帝心中像是在大暑的日子里灌了了一碗冰镇绿豆汤一样爽快。他自从亲政以来处处受中书省的掣肘,这些日子更是被这群尸位素餐、呶呶不休的勋贵、权臣吵嚷的脑仁儿疼,心中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心中发恨,朕早晚有一天要废了中书省,灭了勋贵的气焰,让你们知道这是谁家天下!
  趁着还朝的襄国公力挺惨败的右路军这股东风,冯家之事总算是得了个“功过相抵”的结论,冯辕也仓促、低调、清冷地下了葬,总算是入土为安了。
  可绝望随之又扑面而来,就在身心俱疲的她刚为娘家松口气的时候,因为一时疏忽大意被钻了空子,继胞兄之后,她又失去了一位血亲,她今生唯一的骨肉。
  何其可笑啊!有时候冯德妃总是问自己,难道是冯辕和大皇子两条命,带来的冯家前朝后宫的失势没落,才换来了如今冯家其余人免遭曹家那样倾覆的劫难?如果是这样的话,当得上一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可是,她到底该不该笑一声?她能发自内心地开怀一笑吗?当然,这都是题外话。
  那么如今,皇帝把失母的八皇子送进澜照宫抚养,到底是个什么打算?总不至于是平白无故吧?难道是怜惜自己的失子之痛?如果真是这样的贴心,才真算得上是天底下最可笑的笑话了吧,说是天方夜谭也不为过。
  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那一次的痴心妄想,已经葬送了珞香。
  那个时候,澜照宫住的可不仅仅只有自己一个主子,西偏殿还有一位有孕的邹良娣。邹良娣是因为有孕才被徐皇后下旨迁入澜照宫的,理由是“德妃年长性子稳妥,又育有皇长子,经见的多,照看邹良娣最合适不过了。”当然,徐皇后把有孕的邹良娣送进澜照宫,除了表面上那套光鲜好听的说辞,底下自然也是没有安什么好心的,谁让自己是皇长子的生母呢。纵然自己全力护住了邹良娣母子,除了金银玉器那些在宫里面最不值钱的赏赐自己也落不到什么实际好处,因为自己有亲生儿子是不会愿意养别人的儿子的,即使愿意养也轮不到自己,后宫想接手皇子的无子的主位嫔妃多的是。可如果邹良娣母子遭了什么意外,自己这看护不利的罪责可就大了。
  可那个时候谁都不曾料到,自己那么快就失去了大皇子。大皇子去的时候,邹良娣已经坐稳了胎,又隔了半年产下了六皇子。澜照宫婴儿初生的啼哭声,让自己这个形同槁木之人犹如枯木逢春犹再发,重新焕发生机。邹良娣出身低贱,产下皇子也不过被晋位正五品的邹嫔。皇上膝下皇子不多,按宫中惯例六皇子应当养在高位嫔妃身边。按照情理,这个孩子的养母十成九就是自己了。不仅邹嫔是澜照宫的人且自己又刚丧了皇长子,那个时候曹氏膝下有二皇子,皇后的嫡出三皇子也还在呢。自己在无子的嫔妃之中品级也是最高的。
  可世事总是无常,越是有把握的事情就越是有戏剧性的转折。
  本来是心照不宣、理所当然的事情,可直到邹嫔出了月子,皇上也不曾下旨让六皇子挪进栖霞殿亲养。既然不能名正言顺,那六皇子就还是暂居邹嫔的西偏殿。好在住在一个宫里面,自己恨不得一睁开眼就去看六皇子,看他哭看他笑看他睡看他砸吧嘴,越看越像大皇子小时候,简直一模一样,有时候连她都不清楚是不是真的一样。
  可渐渐地,宫里面有流言传出,是邹嫔私底下哭求了皇后娘娘好几回,说舍不得将六皇子送给德妃抚养,因为德妃不详,克子,大皇子就是生生被克死的。皇后娘娘耐不住邹嫔三不五时的磨一回哭一回,可怜得紧,只好婉转地说给了皇上听,结果皇上沉吟不语,似是默认了。
  克子,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心肠歹毒至极,这是剜心的酷刑。
  怒极攻心的德妃吐出一口血,没等到质问邹嫔就再次病倒了。而这个时候,皇帝做了什么?探病?安抚?或者口谕确定德妃是六皇子养母的身份?
  不,都没有。咱们的这位皇帝只不过是采纳了后宫的建议,下了道旨意,德妃病中需要好生静养,让邹嫔带着六皇子移宫。对,是移出澜照宫,迁去吴修仪那里。
  皇帝这样做,不就等同于默许了克子的流言的真实性,等同于他在告诉宫里宫外的人,看,德妃克子,朕没办法只能把六皇子交给吴修仪抚养了。
  邹嫔母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