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精装『全』-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代化的最佳时机,造成俄国外强中干的特点,而且强取豪夺的作风使俄国四面树敌,严重损害了俄国的国际形象和大国威望。总之,在沙皇俄国看似辉煌的成功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危机,有些甚至到苏联时期依然难以化解,成为俄国肌体上永久的致命的缺憾。
  到19世纪末,俄罗斯的国家版图最终确立,经过长达350年的血腥兼并和殖民扩张,俄国的领土面积由280万平方公里剧增到2280万平方公里,从东北罗斯的一个小国扩大成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但1904年,日俄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这个巨人的虚弱。从此之后,来自东方的日本对俄罗斯的军事威胁一直存在了整整40余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俄国农奴制的危机
  19世纪上半期,农业仍然是俄国主要的经济部门。当时的俄国,农业人口占居民总数的90%,并且依然以落后的农奴制为基础,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尽管农业技术改进和生产的合理化也已出现,但人数有限,不能形成规模。俄国的封建农奴制产生于15世纪末期,到18世纪已经达到鼎盛,种种弊端开始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成为严重阻碍俄国发展的经济根源。到19世纪,农奴制的存在不仅制约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日益成为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孕育聚集的焦点。
  俄国农奴制的主要特点是将广大农民以人身依附的形式束缚在土地上,从而丧失人身自由和各种基本权利,变成农奴主的附庸甚至私有财产。在农奴制下,农民每月要有2/3以上的时间用自己的农具在地主的土地上劳动,劳动收获悉数归地主所有。这是农奴制体制下地主剥削农民的最常见的形式。在这种制度下,农奴的劳动成果和收入基本上都被农奴主和国家剥削占有,因而缺乏劳动的积极性和使用先进技术的热情,致使俄国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的单位产量长期停滞不前,并且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由于农奴制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式的封建经济形态,各农奴主庄园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并不活跃,也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农奴制度的长期作用还导致俄国社会各阶层分布的严重失衡。“如果说在外国,农业胜利发展的过程是靠运用现存资本进行的,那么在俄国,地主经济则完全彻底地靠剥夺农民私营经济来发展。”占全国人口比例绝大多数的农民却处在社会等级的最下层,忍受来自其他阶层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这种状况必然引发激烈的反抗和斗争,从而危及国家政权和社会的稳定。俄国国内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就是最现实的证明。据统计,1826年~1839年的农民起义平均每年达19次,1845年~1854年平均为35次,1855年~1857年平均为63次,1858年~1860年平均为101次,而仅1861年一年就多达1176次。

  严峻的形势也曾迫使俄国的统治者们推行必要的改革措施以缓解矛盾,但即便是沙皇时代具有重大意义的1861年改革,也仍然保留了农奴制的大量残余,其实质依然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农奴制改革后,地主仍然占有森林、草场、水源和牧场。农民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国家分配的“份地”,但依然没有足够的土地,无法独立经营,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赎金并负担为地主劳动以抵付地租。因此事实上,剥削关系的实质并未改变。同时,俄国的农民阶级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其中50%以上的农民成为了贫农,他们能够赎得的少量土地不足以养家糊口。从1860年~1900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男性农业人口计算的人均占有“份地”数量从5?1俄亩下降到2?7俄亩,而贫农拥有的土地还要远远低于平均数。根据1905年沙皇内务部的统计,3万户大地主拥有土地7000万俄亩,同1050万户农民拥有的土地一样多,但平均起来,每户地主有2300俄亩土地,而每户农民家庭却只有7俄亩,差距之悬殊可以一目了然。可就是为了这么一小块儿份地,大量的农民还不得不背负沉重的赎金债务和高额的赋税。1891年,在改革推行了30年后,农民缴纳的税款为16100万卢布,而地主上交的数额却只有2030万卢布。由于各种税费负担过重,使很多农民入不敷出,一天天深陷于赎金、赋税交织的罗网之中,根本无力自拔。对于俄国的广大贫苦农民来说,唯有奋起反抗,彻底打破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真正获得生存所需的土地和自由。
  1906年,为了消除革命隐患,在大资产阶级政党的支持下,俄国通过了大臣斯托雷平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改革法令,并于1910年正式实施。其主要内容就是允许农民自由退出村社,所有划归农民的私有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这是继1861年改革后,沙皇政府在农业方面的第二次重大改革。它打破了长期对农民的束缚,加速了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育,为俄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充足的自由劳动者,加快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分化。列宁认为:“这项法令所遵循的是资本主义演进的路线,它促进和推动这一演进,加速对农民的剥夺,加速村社的瓦解,使农业资产阶级更快地形成。从科学的经济学来讲,这项法令无疑是进步的。”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导致了政权系统和社会体系的溃散,引发了一场改朝换代的革命,而且形势变化之快,几乎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国内革命力量的壮大
  19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有所发展,手工工场的数量逐渐增多。1804年,全俄手工工场为1200家,到50年代后半期已增加到2800家。但俄国真正走上近代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还是从1861年改革之后才开始的。当时的沙皇政府从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阵痛和日益严重的国内危机中意识到加快发展国内经济的重要性,因此迅速加大了对工业建设的扶持和投入。
  在沙皇政府的推动下,俄国的工业发展在19世纪出现了持续高涨的局面,而且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垄断性质和以重工业部门为主的特征。1876年俄国出现了第一个生产铁钉和铁丝的卡特尔;19世纪90年代,南俄顿涅茨煤炭公司的煤炭产量占该地区产量的2/3以上;巴库油田的石油产量更高居全俄石油总产量的95%以上。随着垄断工业的快速崛起,垄断资产阶级的势力不断壮大,并且日益渗透到国家的各个经济部门之中,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自身利益出发,要求政府给予垄断组织更大的支持,集中有限的资金和物力用于少数企业的发展。在他们的努力下,1905年前后俄国出现了第一批具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征的大型企业联合——辛迪加。与此同时,垄断资产阶级也已全面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成为沙皇政府必须依靠的对象。用1913年南俄工商业代表大会一位理事的话说:“我们的辛迪加现在已经把第一重要的商品大部分控制在手中,除了煤、铁轨、马口铁、水泥、家具、印花布、盐、橡胶产品、线、胶水、淀粉生产已经辛迪加化外,其余的生产也都辛迪加化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银行资本也日益集中,并且与工业资本相互结合,逐渐形成了财政资本和金融寡头。

  所有事实清楚地表明,此时的沙皇俄国已经步入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它就如同一列穿越时空的火车,尽管后面还拖着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落后的村社经济的尾巴,但它疾驰的资本主义工业车头已蹒跚驶入了帝国主义时代。然而,决定人寿命的往往是肌体上最衰弱的器官,决定国家命运的也必然是它自身最薄弱的环节。沙皇政府的农业改革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短时间内给衰弱的俄国注入了一线生机,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赋予它重生的活力。苟延残喘的封建王朝必将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碾轧得粉碎。
  1861年改革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加速了俄国社会机构的分化和重组。一大批贵族地主最早成为了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者,加入了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通过结成各种政治团体和行会组织积聚力量,对政府施以影响。由于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沙皇政府的扶持,使俄国资产阶级难以摆脱与统治阶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提出明确的政治要求,具有天生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9世纪7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高涨期,急需大量的自由劳动者。就在此时,那些因受尽地主和富农盘剥压榨而被迫放弃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正好迎合了工业发展的对劳动力的需求,成为了无产阶级的主力军。据统计,1861年~1870年,外出谋生的农民数量为129?13万人,1861年~1890年为494?66万人,1891年~1900年更猛增到713?66万人。19世纪90年代末,俄国矿山和铁路等重工业部门的工人人数增加到279?2万人。20世纪初,全俄的工人阶级连同家属的总人数已达到2200万人,占俄国人口的18%,其中产业工人的人数为300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一样,俄国无产阶级也遭受极其深重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与生俱来的革命性和反抗精神。所不同的是,俄国无产阶级的集中程度更高,贫苦农民所占比例更大,因此队伍更加纯洁,革命要求更加坚决,也更便于组织和发动。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的斗争行动从未停止过,并且次数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以全国发生的罢工和骚动的次数计算,1879年~1884年共计145次,1885年~1889年共计221次,1890年~1894年共232次,参加人数达16万。
  工人运动的发展促使俄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也认识到只有依靠先进的理论指导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种觉醒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正如列宁所说:俄国在半个世纪期间真正经历了闻所未闻的痛苦和牺牲,以空前未有的革命的英雄气概、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从事寻求、学习和实验。它经过失望,经过检验,参照欧洲经验,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在这种情况下,1898年春天,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正式成立,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重大步骤。在它的领导下,俄国工人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不仅斗争行动开始升温,斗争特点也从单纯为了经济目的而逐渐转向政治要求,“打倒专制制度”成了流行的革命口号。
  武装起来,打倒血腥沙皇
  1900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也波及了俄国,致使许多工厂倒闭,失业工人数量猛增,俄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革命情绪日益高涨。经济危机加速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在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引下投身革命斗争,探索解决国内问题的真正出路。在全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形势下,资产阶级也以各种方式提出了进行政治改革的要求。从1903年起,他们发起了具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立宪运动。但沙皇政府不顾革命发展的大势所趋,仍然顽固镇压革命行动,维护专制统治,更加激起了革命群众的反抗意识。正在此时,日俄战争爆发(1904年~1905年)。传统的欧陆强国俄罗斯却惨败在一个刚刚崛起的东方小国日本之手。这无疑将沙皇俄国的腐败和虚弱暴露无余,也更加激起了俄国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进行革命的热情,从而加速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来临。至此,沙皇俄国成为了帝国主义世界各种矛盾斗争的汇集点。农民同地主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俄国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等等都集中体现为人民群众同封建沙皇制度之间的矛盾。因此,通过革命推翻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俄国民众的主要共识和迫切需要。

  1905年1月22日,沙皇政府向彼得堡参加请愿的工人群众开枪射击,打死了1000多人,制造了著名的“流血星期日”事件。这一事件打破了工人群众对沙皇政府抱有的最后幻想,点燃了全国范围内的革命烈火。“武装起来,打倒血腥沙皇”迅速成为最强烈的呼声。在伟大领袖列宁的主持下,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消灭农奴制残余,打倒沙皇专制制度,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在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中,无产阶级政治组织——工人代表苏维埃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广大工人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农民和士兵也相继发动起义,有力地声援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到了这年12月,全国各地参加总罢工的人数超过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