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精装『全』-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语言和文化相互亲近的基础。
  东斯拉夫人居住在西起德涅斯特河和喀尔巴阡山脉、东至伏尔加河流域、北达拉多加湖、南抵黑海的广大区域内。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从事畜牧业、渔业和养蜂业。由于他们长期像飞鸟一样迁居各地,因此,直到8世纪仍处在原始公社阶段,各部落彼此分散而没有形成国家。

  公元9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东斯拉夫人的氏族制度日趋解体,形成了若干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部落联盟,称为部落公国,其中主要的两个一个叫库雅巴,以基辅为中心,另一个叫斯拉雅亚,以诺夫哥德为中心。公元862年,斯拉维亚各部落之间由于争夺权利而发生了内乱,结果给外敌入侵创造了机会,而这个渔翁得利者就是诺曼人的首领——留里克。诺曼人并非斯拉夫人,他们原先居住在北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主要以商业为生。因此东斯拉夫人称他们为瓦格良人,意为商人,芬兰语则称之为罗斯人。
  留里克是罗斯人的酋长,以凶狠、善战和好色而闻名四方。他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占领了诺夫哥罗德城,宣布自己是城市的最高统治者。他在俄罗斯平原上建立了第一个封建性质的国家——罗斯,从此开始了长达700年的留里克王朝的统治。公元882年,留里克的继任者将统治中心迁到基辅。此后的数代大公经过多年征战,相继征服了绝大多数东斯拉夫部落,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大公国“基辅罗斯”。至公元1000年左右时,基辅罗斯已成为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的大国。未来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雏形已初步构成。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与拜占庭帝国联姻,并将希腊正教即后来的东正教定为罗斯的国教,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罗斯人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基辅罗斯受洗”使罗斯人与西方文化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对罗斯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但是由于不久后发生了基督教分裂,使得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从一开始就与笃信天主教的欧洲大多数国家形成了某种差别,而这种宗教上的差别也成为他们彼此间在身份认同上始终难以跨越的障碍。
  从公元11世纪中期开始,由于内部纷争不断,基辅罗斯走上了逐渐衰落的道路。公元12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远征西亚和东欧,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为基辅罗斯最大的威胁。此时的基辅罗斯已经分裂为许多小公国,无力抵抗蒙古铁骑的进攻。1237年~1240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先后攻陷基辅等若干罗斯公国,在原来基辅罗斯的领土上建立了“金帐汗国”,并定都在伏尔加河畔的萨莱,开始了蒙古鞑靼对罗斯达240余年的统治。然而就在异族暴政的统治之下,东北罗斯的一个小公国不仅得以生存,而且悄然崛起,最终成为东斯拉夫人抗衡外族入侵的中坚力量。这个公国就是莫斯科。
  克里姆林宫大门上的双头鹰
  莫斯科本是一个偏僻的小乡村,1147年开始建城,13世纪末成为东北罗斯的公国。对于莫斯科名字的来历,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来自芬兰语,意为“潮湿之地”;也有人说它得名于流经城边的莫斯科河。莫斯科地处东北罗斯中心地带,是水陆交通枢纽,因此凭借向过往客商征收的过境商品贸易税,使经济实力得以迅速壮大起来。同时,由于四周有众多小国和茂密的森林作屏障,有效地减少了外敌入侵的袭扰,因而有利于莫斯科的稳定发展,还吸进了大批逃难的罗斯人来此落户,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繁荣。
  莫斯科公国的真正崛起是在伊凡?卡里达(史称伊凡一世)统治时期(1325年~1341年)。据说伊凡一世非常贪婪,喜欢聚敛钱财,因此获得了“钱袋”的绰号。“钱袋”也十分善于使用钱财,他将大量金银珠宝献给金帐汗及其妻妾子女,博得了汗的信任,终于在1328年获得了金帐汗册封的“弗拉基米尔大公”称号,意即“全罗斯的大公”,有权代理金帐汗国征收全罗斯的贡赋。与此同时,他还不惜重金修建了大主教公署,将全俄大主教的驻节地由基辅迁至莫斯科。这一举动不仅使莫斯科成为罗斯的政权中心,也成为罗斯人心中的信仰圣地和精神家园。在此后莫斯科与外界的争斗中,东正教会始终站在莫斯科大公一边,利用其控制的宣传工具和精神武器为莫斯科鼓噪,通过信仰的威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1359年,“钱袋”伊凡一世的孙子季米特里即位。虽然这位年幼的大公仅仅10岁,却立志领导罗斯人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在他的统治下,莫斯科公国迎来了极盛时期。1380年9月,季米特里率领莫斯科公国的军队与金帐汗国的马麦汗军队在顿河之滨的库里科沃原野上展开了激战。后人对这场战争作了这样的描述:镀金的头盔叮叮响,深红色的盾咚咚响。宝剑呼啸,锐利的军刀在好汉们的头旁闪烁,勇士的鲜血沿着包铁皮的马鞍流淌,镀金的头盔在马蹄旁滚动。经过激战,幸存下来的罗斯勇士们聚集到大旗下,“乌拉”的欢呼声在原野上久久回荡。库里科沃大战不仅为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赢得了“顿斯科伊”即顿河之王的美誉,更为罗斯人增添了战胜蒙古人的信心。季米特里在遗嘱中向子孙和臣民郑重宣告:“我的子孙将不再向金帐汗国缴纳贡赋。” 
  从14世纪末到15世纪,东北罗斯社会不断发展,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莫斯科成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1462年,伊凡三世即位(1462年~1505年),成为莫斯科新一代大公。10年后,他娶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为妻。由于这个缘故,他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看作是拜占庭帝国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和东正教世界的领袖。他还把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标志作为俄罗斯帝国的徽章,永久地镶嵌在克里姆林宫的大门上。从此,这种帝国崇拜的情结也深深地融入到俄罗斯民族的血液之中。
  1480年11月,伊凡三世率领罗斯军队在乌格拉河结冰的河面上大败蒙古军队,从此彻底结束了蒙古鞑靼人对罗斯的统治。此后,伊凡三世又相继吞并了几个公国,于1485年基本统一了东北罗斯。此时的莫斯科公国边界东抵达鄂毕河,西到芬兰湾,北起北冰洋和北海,南达黑海附近,领土面积280万平方公里,足足比原来扩大了两倍。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在俄国,在征服了诸侯的同时,又摆脱了鞑靼人的压迫,这种局面由伊凡三世最后固定下来。如此辉煌的功绩,使伊凡三世拥有了更加至高无上的宗教权威和政治地位。而这种权威和地位最终演化为一种专制权力,在他身后历任统治者的身上得到传承和延续。可以说,伊凡三世时代奠定了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基石,一个独立、统一的莫斯科公国已经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做好了准备。
  伊凡三世之子瓦西里(1503年~1533年)统治时期,已经自称是“统治全俄罗斯领土的君主之君主”。他公开宣称:“君主的意志便是上帝的意志”,还指使修道院长臆造出“三个罗马帝国”的理论,并把自己描绘成了第三罗马帝国(即俄罗斯)乃至整个基督教世界和西方文化的合法继承人。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他统治之下,东北罗斯结束了长期分割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俄罗斯。
  “伊凡雷帝”治下的封建王国
  1547年1月,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拜占庭式的加冕仪式,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据说“沙皇”一词的俄语写法与“恺撒”相似,以此表明伊凡四世是罗马皇帝恺撒的继承人和上帝派到人间的君主。相传他降生之时,天空中的雷声响彻云霄,连附近的群山都随之动摇,因此,历史上也称他为“伊凡雷帝”。在他执政期间,俄罗斯开展了以司法、行政和军事为主的全面改革。
  为推行新政,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必须削弱大贵族的势力,争取中小贵族的支持。因此,伊凡四世在全国实行特辖区制度,将土地富饶、商业发达、具有军事价值的地方定为沙皇特辖区,收回特辖区内大贵族的世袭领地,将其分给中小贵族。为推行特辖制,伊凡四世专门成立了一支“特辖军”,用来镇压大贵族的反抗。据说这些特辖军身穿特制的黑袍,骑黑马,马鞍上挂一个狗头和一把扫帚,表示他们要像狗一样忠实,把敢于违令者清扫干净。据统计,在特辖制实行的7年时间里,有4000名大贵族被杀,还有万名无辜百姓丧命。由于嗜杀成性,手段残暴,伊凡四世又获得了“恐怖伊凡”的绰号。通过特辖制的实行,伊凡四世沉重打击了大贵族的割据势力,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将国家政治、经济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沙皇手中,使俄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刚刚统一的国家需要整合各地区的力量以加强皇权,更需要为满足贵族和商人对土地、农奴和财富的渴求而积极地对外扩张。在这种背景下,伊凡四世不惜国力,连年发动对外侵略和兼并战争。由于北方海域封冻期长,此时的俄国还基本算作内陆国家。为了获得出海口,伊凡四世采取了向南防御、东西进攻的方针,即先征服东部的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两个较大的汗国,接着转向西线,大举进攻立沃尼亚。立沃尼亚是控制波罗的海的要地,因此一直是周边众多国家竞相角逐的舞台。俄罗斯的加入,使这场争夺最终演化为一场几乎席卷所有波罗的海国家的长达25年的混战。1583年,立沃尼亚战争结束,俄国企图夺取出海口的初次尝试宣告失败,仅仅保住了芬兰湾沿岸一小块地方和涅瓦河河口。但是经过战争,俄罗斯的版图有所扩大,发展成为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地域广袤,民族众多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国。
  晚年的伊凡四世性情更加暴躁。一次他竟在盛怒之下失手打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不久,他因悲伤过度不治而亡。
  1598年,伊凡四世的儿子沙皇责多尔病逝。由于他没有子女,皇位无人继承,使得绵延700余年的留里克王朝世系至此终结。此后,俄罗斯经历了近百年的内部动荡。直到有一天,一位年轻的沙皇登上历史舞台,揭开了俄罗斯历史上新的更加辉煌的一页。这个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
  二、“西化”的彼得大帝
  寻师问道的小学生
  1613年2月27日,经全俄缙绅会议选举产生的俄罗斯沙皇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在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正式加冕。从此,开始了俄国历史上的罗曼诺夫王朝统治。1689年,米哈伊尔沙皇的孙子年仅17岁的彼得,依靠禁卫军的帮助发动政变,软禁了与他发生权力之争的姐姐和兄长,宣布亲政,称为彼得一世(1689年~1725年)。
  当时的俄罗斯领土面积已达1400万平方公里,虽拥有巨人的身躯,却少了往日大国的荣光。由于世袭贵族弄权,教会势力干政,封建思想严重,阶级矛盾加剧,致使国家内乱不断。而此时的欧洲列强正满载着航海大发现的丰厚收益,步入经济和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相比之下,俄国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文化方面都已远远落在后面,还经常遭到波兰、土耳其等强邻的袭扰。真可谓:内忧不少,外患不断。面对这样一幅景象,年轻的彼得一世下定决心,要改变俄国的面貌。
  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彼得一世决定选择一条学习西方、西化兴国的道路。在彼得看来,内陆国家的现实是制约俄国崛起的根本因素,因为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的落后。要改变这种现实,就必须首先打通出海口;要打通出海口,唯一的方法就是借助战争;这就必须建立强大的军队,还要寻求更多的欧洲盟友以减小阻力;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接触西方、学习西方。
  对于俄国来说,通往出海口的道路有两种选择:一条是向北打败瑞典,夺取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另一条是向南战胜土耳其,强占黑海北岸和克里米亚半岛,控制通往黑海的通道。在彼得眼里,这两种选择同样重要,都是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1695、1696年彼得一世两次亲自率军远征亚速要塞,发动对土耳其的进攻,希望率先打开黑海的通道,但未能如愿。经历了失败的彼得,亲眼目睹了俄国陆军的腐败和落后,认识到:“俄国军事组织状况同俄国面临的任务不相适应。必须清除军队中一切过时的制度,把它变成正规的常备军队。”同时,他也强烈地感受到建设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