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精装『全』-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被充分调动,法国很快转败为胜,1793年法军收复土伦,1794年法军又战胜了英荷联军,将战争推进到尼德兰境内;在北方战场上,法军也先后战胜了普军和奥军,1795年普鲁士、西班牙先后退出战争;1797年奥地利也在战败后退出反法联盟。第一次反法联盟宣告瓦解。此时英国的处境十分艰难,法国兼并了荷兰和西班牙的舰队,1797年法军入侵英国本土似乎已迫在眉睫。不过两场海战拯救了英国的命运,也拯救了英国的海上优势:一场发生在圣文森特角,英军打败了西班牙舰队,霍雷肖?纳尔逊在海战中发挥了杰出作用;另一场海战发生在英吉利海峡,英军打败了荷兰舰队。此时拿破仑在法军中已声名显赫,英国的海上强权使他认识到无法直接进攻英国,于是转而去切断英国与印度的通道,企图摧毁英帝国的基础。因此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先后攻占了亚历山大和开罗,引起了欧洲的巨大震荡。法国在地中海方向的扩张直接危害到俄国在巴尔干和东地中海的利益,沙皇保罗一世一改此前对法国革命的消极态度,决意要对法国开战。法国吞并爱奥尼亚群岛和对埃及的入侵破坏了法国与土耳其之间的良好关系。1798年土耳其对法宣战,次年,又分别与俄国、英国结盟。普奥两国此时也开始与英国商谈结盟事宜,第二次反法同盟逐渐形成,这是由几个双边同盟组成的松散联盟,因此很难经受反法战争的长期考验。1800年俄国与奥地利闹翻后愤而退出,第二次反法同盟便名存实亡了。1800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随后法军在马伦哥战役中打垮了奥军并重新夺回意大利北部,奥地利也被迫退出战争。第二次反法同盟土崩瓦解,这一失败使小皮特政府被迫下台,阿丁顿开始出任英国首相,并迫于内政外交的巨大压力,同意与法国议和。1801年英法签订《亚眠条约》,反法战争告一段落。

  和平仅维持了一年多。由于《亚眠条约》使英国退出了大陆,法国可以顺利地在意大利和德意志等地进行领土扩张,并对英国的商品进行封锁,此时工业革命已在英国兴起,限制英国的贸易,无疑是扼住了英国的咽喉。因此,1803年春英国主动宣战,1805年10月特拉法加海战爆发,这是英国舰队与法西联合舰队在西班牙南部沿海的特拉法加的一次总较量。这场战役直接决定着英吉利民族和英帝国的命运,正如英军统帅霍雷肖?纳尔逊所言:“情况很明朗,只有打败拿破仑,英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必须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主人。”两军交战之前,纳尔逊在旗舰“胜利号”上向舰队发出信号:“英国要求人人尽职。”战况十分惨烈,“舷炮的咆哮、桅杆折断的响声和步枪近距离射击的怪叫在空中搅成一片。”纳尔逊忠实履行了自己下达的指令。在“胜利号”的航海日志中有这样一段话:“零星战斗一直持续到四点半钟,胜利的消息报告给总司令纳尔逊子爵之后,他由于伤势过重而去世了。”丘吉尔如此评论:“这次胜利是彻底的胜利。”自此英国取得了拿破仑战争最后十年中的制海权,即使是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也无法击败英国。为使欧洲的封锁不留漏洞,拿破仑于1808年进攻西班牙,引起了西班牙人民的强烈反抗,这成为拿破仑失败的第一根绞索。1812年俄法矛盾因大陆封锁等问题而激化,促使拿破仑发动侵俄战争,而这又是拿破仑垮台的直接导火索。对法兰西帝国的最后一击仍来自英国,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之役,威灵顿公爵击败了拿破仑皇帝,“这一仗结束了整个战役”。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反法战争的结束。通过战争,英国的宿敌法国被彻底击败了,在建立全球性殖民帝国的道路上,英国再也没有任何对手了。也正因为英国在反法战争中的胜利以及战后对战败法国的宽容,才使得未来的“日不落帝国”能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而不需要再以战争为基础。
  第二帝国:霸权地位上的英国
  1783年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宣告了第一帝国的终结。此后,英国人面对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帝国。为此,谢尔本伯爵哀叹道:“政府同意美洲独立之日,便是大不列颠之太阳陨落之时,我们将不再是个大国和受尊敬的民族了。”然而,仅仅几十年后,一个更庞大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国”又被英国建立起来,它在欧洲的国际政治对弈中再次击败对手法国,自“滑铁卢战役”胜利后一个世纪里达到了它力量的顶峰,建立了可与“罗马治下的和平”相提并论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之所以说此时英国的力量已达到了顶峰,主要因为:
  第一,海上霸主地位通过反法战争树立起来。如前所述,能与英国海上争霸的,只有法国、西班牙。不过通过亚勃基尔湾海战与特拉法加海战,法国舰队与西班牙舰队的主力被彻底击溃,再也无法与英国较量了。从世界各国海军力量的对比来看,1790年时,英国的海军总吨位为48?59万吨,仅次于它的法国为31?43万吨,第三的西班牙为24?22万吨,尽管英国排名世界第一,但仍然还没有确立绝对的优势,仅次于它的法西两国的海军总吨位数联合起来就超过了英国;到了1815年时,英国的总吨位数达到60?93万吨,法国尽管仍排名第二,但减少到22?83万吨,俄国列第三,为16?73万吨,西班牙沦落到第四,还不到6万吨。可见,英国的海军总吨位数超过了排在其后的三个国家的总和,而大致相当于世界其他各国海军总吨位数的总和。正如希尔所说:“英国的政策在拿破仑战争中达到顶点,使得英国的国防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在这场战争后的近一个世纪里无人能与之匹敌。”
  第二,英国在反法战争中完成了帝国重建的任务,建立在第一帝国废墟之上的“日不落帝国”已基本成形。从根本上说,它仍然是17世纪末以来,英国和法国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的继续。……实质上,英国政府和统治阶级反对法国的主要动机并非为了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而是为了争夺世界的商业和殖民霸权。这样,我们不难看到,当反法联军在欧洲大陆与拿破仑进行争夺时,英法之间在殖民地上的争夺也异常激烈。在与法国人争夺殖民地时,英国不再一味地扩大殖民地,而主要是为了争夺那些拥有广阔市场的殖民地以及对于英国海外贸易通道的畅通至关重要的一些殖民据点等。这些殖民地或殖民据点包括:从法国人手中强占的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多巴哥和圣卢西亚,从荷兰、西班牙、丹麦等国手中强占的非洲的开普、亚洲的锡兰、马耳他、特立尼达、赫尔戈兰等。这些地方尽管面积不大,但是对于维持帝国的贸易通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反法战争结束后,英国在与殖民地的经济关系上,完成了由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的过渡。进入19世纪后,自由贸易作为一项政策逐渐广为流行,英国逐渐放弃了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走上了贸易自由化的道路。1808年,英属新斯科舍和新布伦瑞克总督宣布,允许英国或美国船只把某些商品转运至印度,这实际上是对实施了100多年的《航海条例》的违背,但得到了英国政府的许可。1811年,英国进一步表示,允许除法国之外的任何国家的船只装载某些重要产品进入英属哈利法克斯、圣安德鲁斯、圣约翰等港口。在远东的印度,从1793年起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一步步受到侵蚀,到1813年时,英国政府则彻底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自由贸易”原则在未来帝国的中心——印度次大陆初步确立起来。
  总之,到1815年反法战争结束时,随着帝国版图的迅速扩大,第二帝国基本定型。如果说第一帝国的中心是北美13个殖民地,那么,日益兴盛的“日不落帝国”的中心则是远东的印度。印度对于帝国的重要性,正如曾担任印度总督的寇松所言:“只要我们统治印度,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一旦丢掉了印度,我们的地位将一落千丈,只能降格为一个三流国家。”更多的人则形象地将印度誉为“帝国王冠上最珍贵的宝石”。从1815年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商船与战舰出现在全球各个角落,他们获取领地、开设口岸、掠夺原料、倾销产品……19世纪40、50年代两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市场,1858年英国与法国、荷兰一起强迫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36年和1857年英国与伊朗签约,1838年和1861年英国与土耳其签约,这些条约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共有一个核心内容,即英国要求得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特权。为确保帝国安全以及贸易的通畅,英国这一时期还占领了一些军事要塞与贸易据点,如1819年占领新加坡,1839年占领亚丁港,1841年占领香港,这样从好望角到印度洋,再到太平洋,英国建立了一条极为通畅的海外贸易通道。如果说历史上庞大辉煌的罗马帝国也只不过是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区域帝国,那么,英国人建立的“日不落帝国”却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英国殖民地遍及全球,其开拓的疆域之大,统治的人口之多,绝非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所能比拟。庞大的“日不落帝国”是英国成为世界最强国的一个标志,帝国本身与英国的海上霸权与工业霸权一起,共同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英国的霸权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小小岛国能在世界称霸一个世纪之久,这是它一系列的制度领先所造成的结果。
  盛世阴影:维多利亚时代
  1837年,18岁的女王维多利亚登基,新女王在继位之前的日记中写道:既然上帝把我置于这个国家的王位上,我将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尚年轻,可能在许多方面缺乏经验,但我肯定,几乎无人像我这样怀着为国为民的良好意愿和真切希望。女王充分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她在其一生中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因此深受国民的爱戴;她还是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她是贤妻,又是良母,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也是优秀的一家主妇。她自己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在许多国人眼中,她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漫长的64年在位时期则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顶峰。维多利亚在位时期,被称作“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所有国王中,她享有盛誉,这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而仅仅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做她那个时代的表率。
  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达到强盛的顶峰,当时,它的工业生产能力比全世界的总和还要大,它的对外贸易额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英国的富庶已经使新老世界为之瞩目,1851年一个法国人参加了在水晶宫举办的博览会后说: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养活了它的人民;而法国,一个民主的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进行生产。所以,维多利亚中期的英国为他们的无可匹敌的地位洋洋得意,它这时是世界的贸易中心: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温暖区域扩展。

  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然而从70年代开始,英国工业独霸全球的地位却开始丧失了,其他国家迎头赶上,而以美国和德国最为突出。以国民生产总值为例,在1880年~1890年的10年间,英国年增长率是2?2%,德国是2?9%,美国是4?1%。1890年~1900年这10年英国是3?4%,德国也是3?4%,美国是3?8%。但1900年~1913年,英国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5%,德国却增长3?0%,美国增长了3?9%。1880年,全世界制造品出口总额中有40%以上是英国的,到了1913年英国、德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在制造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变成了29?9%、26?4%和12?6%,英国的下滑趋势是十分明显的。当然这只是相对下滑,从绝对数字上看,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维多利亚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富庶,直至它结束时都是这样。
  然而这种富庶更像是一种罪恶,在维多利亚时代,财富的分配始终不均,贫富对比十分明显。一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