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相见欢 作者:非天夜翔-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奇怪的感觉。
  这场交锋随着谢宥的到来而被打断,谢宥看了段岭一眼,点点头,没有多说。
  “来得快。”李衍秋淡淡道。
  “正在宫外巡夜。”谢宥说,“忽听陛下征召,便赶过来了。”
  谢宥到了以后,蔡闫便朝谢宥介绍道:“这位是新科探花郎。”
  谢宥点点头,段岭忙行礼,李衍秋还没张榜,本来不该说出去,但既然是太子说的,也就无所谓了。不多时,苏阀等人陆陆续续也到了,最后抵达的才是牧旷达。

  ☆、第124章 成竹

  众人坐定后,李衍秋道:“昨日众卿讨论半天,也未有合适的人选,今日王山请缨,欲替朕前往邺城,可有异议?”
  数人表情各异,牧旷达微微皱眉,谢宥却似乎十分吃惊。
  “你不曾打过仗。”谢宥说,“莫要去送死了。”
  “我这徒弟在潼关下一举平了五万大军。”牧旷达笑着说;“你说他不曾打过仗?”
  谢宥:“……”
  “还有武独和费宏德先生。”段岭忙道;“非我一人之力。”
  “费先生也在潼关?”谢宥皱眉问。
  段岭点点头,众人彼此看看,苏阀冷笑一声,说:“三寸不烂之舌。”
  潼关一战中,段岭成功地抓住边令白谋反的证据,计退西凉大军,让朝廷从此将两大边关中的西关兵权,牢牢抓在手里。或者说抓在了牧旷达的手里,这件事,谢宥始终对此心有不满。
  虽说边令白、韩滨等人与黑甲军是两个泾渭分明的军队系统,一个攘外,一个安内。但文官组织就这么把边令白撤换了,相当于是在打武将集团的脸。边关守将一夜间暴毙,聪明人都知道这里头有什么猫腻,九成九是被武独下毒毒死了。
  “说说你的计划。”李衍秋道。
  “邺城不比潼关。”段岭起身,将画好的地形图朝众人出示,说;“它并非两大关隘,屯兵太多,势必将增添军费。从玉璧关下找韩滨将军调动守卫,更不安全,一来远水救不得近火,二来借的兵,迟早得还回去,元人在塞外的游击战旷日持久,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完全无法预测。”
  “北面至浔阳、上梓,东到玉璧关四百余里。”段岭说,“全是前线,非常麻烦,增兵是不可能的,凡事不能都靠增兵解决,所以这次,在下的意见是,不增一兵一卒。”
  听到这话时,群臣终于定下心来,不增兵就等于不花钱,一切都好说。
  “实在需要的话。”牧旷达说,“朝廷还是会花一定的预算在邺城上的,毕竟邺城、河间两地绝不能失。”
  “不会花太多的钱。”段岭又说,“这三城中,邺城首当其冲,位于与元人交战的前线,昌州与河间则位居其后,呈犄角呼应。只要经过整顿,可发展成后方储备地。既然正规军难以发挥作用,只能训练民兵,精研与元人作战的技巧,平日里屯田养兵,征调民夫,设法重建烽火台,一旦元人来袭,三城之间互相支援,可抵挡一时,暂时以游击抵挡游击。”
  “河间与昌州历经上梓一战,人口太少。”牧旷达摇头道,“禁不起你的征调。”
  “这只是一个长期的策略。”段岭说,“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来屯养,上梓之战后,三城以及周边仍有近十万户,今年陛下已减去北方一带税赋,慢慢休养生息,是能养起来的。”
  谢宥又说:“这只是你的长期设想,眼下之患,又要如何解决?”
  段岭说:“初期我打算到了以后,先与辽国订约,若邺城失在元人手中,辽的日子定不好过,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得不直面元人。不想招来麻烦,辽国定会设法牵制元军。只要争取到一个冬天的时间,今年秋收后,就正好训练民兵,明年开春以后,胜算就又加了几分。”
  “人太少。”苏阀说,“河北郡已支不住税收,故有减免。裁支书上所报虽有十万户,实际能收到税的,不足两三万户,你还要这些人去当民兵?粮食都不够吃。”
  “人不少。”段岭说,“每年入冬之时,都会有大量的难民拖家带口,朝南方迁徙,有些因为天灾*,有些则因元人入侵而流离失所。这些人流入中原,乃是一大隐患,何不就此安居河北?先前只因元人常来掳掠,是以大家都不敢在三城之间经营,导致大片土地成了荒地。年年都有近十万人受战乱之苦,南下涌入中原,这些都是劳力。”
  “今年过冬你让他们吃什么?”苏阀又问,“姑且就像你所预计一般,十万人涌入河北,一个不当心,也不必元人再来攻打,你自己就要死在灾民手下。”
  “我自有办法。”段岭答道,“总之不会酿成暴|乱。我知道中原已经没有余粮了,不必朝廷支援一米一面。”
  众人一时沉默,全部望向李衍秋,显然之前他们讨论过不少次要如何解决邺城遭遇的危机,都没有段岭的思路这么清晰。
  “你太年轻。”谢宥说,“未知疆场险恶。”
  “先帝十四岁带兵。”段岭说,“十六岁于将军岭下与匈奴王一战成名,我不知在谢将军眼中,多大才算不年轻。”
  李衍秋笑了起来,谢宥突然也笑了起来。
  “皇儿怎么看?”李衍秋朝蔡闫问。
  蔡闫朝李衍秋道:“探花郎看来成竹在胸,想来已做好了全盘计划,儿臣觉得是可行的。”
  段岭该说的都说了,还有最后一着棋扣着不发,就是今年过冬粮食的问题,他不想被蔡闫知道,免得出什么变故。谁也说不好蔡闫会不会丧心病狂,罔顾国土,下手来整他。
  此时他安静地等着众人下决定,一时间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在思考。
  “你要多少人?”李衍秋问。
  这话一出,段岭知道李衍秋已经决定了。
  段岭本想要一队黑甲军亲卫,但是想到如果带着这么一队人过去,会难以获得邺城武将的效忠,更容易产生无形的派系分化。于是下了决心,答道:“不要一兵一卒。”
  “江州军可派一队人协助你。”谢宥答道,显然也认可了段岭的提议。
  “不必了。”段岭答道,“将军好意,足感盛情。”
  “年纪不大。”谢宥笑道,“胆子不小。”
  “其次,需要工部主做核算与建造的部员两位。”段岭又朝李衍秋说,“户部安顿民生的部员一名。”
  “谁为你带兵?”李衍秋问。
  “武独。”段岭答道。
  众人登时议论纷纷,谢宥说:“武独不行。”
  “怎么不行?”段岭反问道,“武独跟在赵奎身边多年,而后又追随先帝。行军打仗,已有足够经验,治军行军,绝无问题。”
  牧旷达道:“除此之外,你还需一位功曹,主持人事核算。一位刑名,主判宰罚。一位主簿,管你城中钱粮,这些都不可用原邺城官员,诸事交接,须得清楚。”
  “是。”段岭说,“余下人等,下去以后我自己去配。”
  “我无异议。”牧旷达一笑道,再看一众大臣,说:“诸位大人怎么看?”
  牧旷达虽名义上是段岭的师父,在朝廷中彼此却是同僚,先前段岭还有忐忑,毕竟未与牧旷达商量过,生怕他出言阻挠,见牧旷达并未反对,便安心了不少。
  段岭注视蔡闫,总觉得这厮还有什么盘算,但不管他怎么计划,自己都再无退路,势在必行。
  李衍秋又问:“何时动身?”
  段岭答道:“找齐人以后就走,不能耽搁,从这儿到邺城,再快也要一月。”
  李衍秋道:“诸位大人还有异议?”
  没有人说话,李衍秋说:“明日牧卿为探花与武独出任命状,非常时期,职任直升两级,与郡太守等同,一切事宜,权宜行事。”
  段岭的心头大石终于落地,点了点头,李衍秋说:“散了吧,牧卿与苏卿、谢卿留一步。”
  众人才纷纷起身,各自告退。
  段岭出来,郎俊侠不知何时来了,与蔡闫等在走廊尽头。
  那是段岭与武独的必经之路,段岭还在思考,不大想这个时候与蔡闫杠上,本来已经足够烦了。
  但蔡闫只是不走,似乎在等段岭,段岭也不能像赏郎俊侠耳光一样直接给蔡闫一巴掌。
  “走。”武独说。
  “不要给他下毒。”段岭说。
  他马上就要离开江州了,这个时候把蔡闫弄死,会发生许多不可控的事。
  武独笑了起来,跟在段岭身后,来到长廊尽头。
  四周寂静无声,蔡闫与段岭相对,各自的背后则是郎俊侠与武独,彼此剑拔弩张,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
  “没想到你居然走到这里来了。”蔡闫说。
  这是自段岭归来后,两人第一次直接对话,眼下谁也奈何不得谁,段岭顾忌牧旷达,而蔡闫顾忌李衍秋,彼此之间一旦没了忌惮,势必将掀起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
  “我想与你做个交易。”蔡闫说。
  “说吧。”段岭答道。
  蔡闫继而瞥武独,见武独没有多少惊讶,显然已经知道段岭的身份。
  蔡闫说:“眼下国家有难,我不来动你,你也不要来做无谓的事,等你从邺城回来时,再谈一谈吧。”
  “理应如此。”段岭答道,“还有什么要说的?”
  蔡闫欲言又止,段岭却把他的心里话一句捅了出来。
  “你一定想问我。”段岭认真道,“为什么不留在江州,抓你的把柄,也不让武独进东宫,是不是?”
  在蔡闫不知道段岭身份时,段岭其实至少有一次机会是可以出手的,只要让武独顺理成章地入宫,再毒死蔡闫,便解决了一个心头大患。但这么一来,段岭无法保证自己能否归朝,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太过冒险。

  ☆、第125章 招揽

  “你错过了最好的机会。”蔡闫答道,“现在去邺城,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今日过来,是提醒你一件事,你该不会蠢得真的相信,布儿赤金拔都会因为私谊,让你三分吧。”
  段岭答道:“不会。”
  蔡闫答道:“那就好,我虽然不想你活着,却也不想你落到布儿赤金家的手里,被拿来威胁朝廷。”
  段岭知道蔡闫的担心确实有道理,拔都知道他的身份,且知道了朝中的动向,事实上如果拔都要搅事,所有人应付起来,都会非常麻烦。但从元使离开后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动作,也许是拔都也在顾忌他的安危,或是想把这件事攒在手里,预备发出干净利落的一击。
  “你知道我为什么铁了心要去邺城吗?”段岭问。
  “别以为你的老相好会帮你。”蔡闫眉头一抬,说,“你会惹来更多的麻烦。”
  “不。”段岭答道,“不是因为他,而是因为河北郡是我爹的封地。所以四叔才如此坚持。”
  蔡闫蓦然一震,李渐鸿生前封“北良王”,北良即河北郡,只是沿袭了前朝自古以来的封号。
  段岭只是笑了笑,说:“告辞。”
  蔡闫感觉仿佛挨了一个耳光。
  段岭退后一步,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名堂,双手举到眉前互握,朝蔡闫行了一礼,紧接着从他身边经过,离开。
  “我知道有个人。”武独说,“你能用他。”
  离开皇宫后,段岭一看天色,已有点晚了,自己还约了黄坚等人。武独又说:“我写一封信,让人带过去给他,这人从前是赵奎的手下,名唤严狄,领中军工务一职,擅长治军、行军,安营扎寨,是一把好手。”
  “咱们一起去。”段岭说,“这么重要的人,不能怠慢了。”
  严狄自打赵奎倒台后便被撤职查办,但毕竟不是心腹,查也查不出什么来,更治不了罪。赵奎谋反未遂,李渐鸿便吩咐网开一面,乃至昔日追随赵奎的人都还活着。
  只是朝中不予委派重任已久,更不许他们离家,严狄便只好在家中做点木匠活儿聊以糊口,从西川迁到江州后,人生地不熟的,过得更为艰难。段岭准备了些钱,与武独前去拜访,见严狄穿一身布衣,显然过得甚是寒酸,还有四个小孩要养,与他提及前往邺城一事,严狄得了这个机会,自然满口答应。
  还有一个帮赵奎管过军账的人,仍被关在牢狱里,段岭又亲自去探问,把人带了出来。那人只有二十来岁,单身汉一个,名叫施戚,要启用此人,一时半会儿倒是不行,段岭只得预备下报知牧旷达,过个十天半月,让施戚以戴罪立功为由,赶往邺城也就是了。
  折腾许久,已是深夜,段岭伸了个懒腰。
  “还要去见你师兄弟不?”武独问。
  对,还有黄坚等人,段岭哭笑不得,这连日实在是太忙,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明天再见吧。”段岭说,“我想回家。”
  武独说:“明天就出发了,有的是时间休息。”
  段岭一想也是,只得收拾心情,与武独前往天下第一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