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庭-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生久视乃飞去,五行参差同根蒂,三五合气其本一,谁与共之斗日月,
  抱玉怀珠和子室,子能守一万事毕,子自有之持无失,即欲不死入金室,
  出日大月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进退合乃久,玉石落落是吾宝,
  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晓根基养华彩,服天顺地合藏精,七口之五回相合,
  昆仑之上不迷误,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官舟城楼,
  侠以日月如明珠,万岁昭昭非有期,外本三(阳,物)自来,内拘三神可长生,
  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庶几结珠固灵根玉,匙金钥身完坚,
  载地悬天周乾坤,象以四时赤如舟,前仰后卑列其门,选以还丹与玄泉,
  象龟引气致灵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此非扶叶实是根,
  昼夜忌之可长存,仙人造士非异有,积精所致和专仁,人皆食谷与五味,
  独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既,试说五脏各有方,心为国主五脏王,
  受意动静气得行,道自将我神明光,昼日昭昭夜自守,渴可得浆饥自饱,
  经历六府藏卯酉,通我精华调阴阳,转阳之阴藏于九,常能行之耳不老,
  肝之为气修而长,罗列五脏主三光,上合三焦下玉浆,我神玖魄在中央,
  精液流泉去鼻香,立于玄膺含明堂,雷电霹雳往相闻,右酉左卯是吾室。
  下部经第三
  伏于志门侯天道,近在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精神上下开分理,
  精候天道长生草,七窍已通不知老,还坐天门侯阴阳,下于喉咙神明通,
  过华盖下清且凉,大清灵渊见吾形,期成还年可长生,还过华池动肾精,
  立于明堂望丹田,将使诸神开命门,通利天道存灵根,阴阳列布若流星,
  肝气周还终无端,肺之为气三焦起,上座天门侯故道,津液醴泉通六府,
  随鼻上下开两耳,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
  下于喉咙何落落,诸神皆会相求索,下大绛宫紫华色,隐藏华盖观通庐,
  专守心神转相呼,观我神明辟诸邪,脾神还归依大家,致于胃管通虚无,
  藏养灵根不复枯,闭塞命门如玉都,寿传万岁年有余,脾中之神主中官,
  朝会五脏列三光,上合天门合明堂,通利六府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王,
  通利止脉汗为浆,修护七窍去不祥,二神相待化玉英,上禀天气命益长,
  日月列布张阴阳,五脏之主肾最精,伏于太阴成吾形,出入二窍合黄庭,
  呼吸虚无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恍惚不见过青灵,坐于庐下几小童,
  内息思存神明光,出于天门大无闲,恬淡无欲养华茎,服食玄气可遂生,
  还返七门饮太渊,通我悬膺过青灵,坐于膺间见小童,问于仙迂与奇方,
  服食芝草紫华英,头戴白素足丹田,沐浴华池生灵根,三府相得开命门,
  五味皆至善气还,披发行之可长存,大道荡荡心勿烦,吾言毕矣勿妄传。


《黄庭经》引证分析


 引证《黄庭经》本文:
  “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内景经》第二章)
  “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外景经》)
  “黄庭真'中'人衣朱衣,关门牡龠阖两扉,幽阙使'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气微。”(《外景经》)
  魂灵即心神。关元在脐下三寸,左阳右阴,言其理耳,若必求藏府经络部位以实之,恐近于穿凿。密户在身后腰部。生门即脐。涵虚子云:“合上下前后左右,暗藏一个中字,此中乃虚无窍也。外日月一往一来,内日月一颠一倒,绵绵呼吸,均在此虚无窍中。”今按呼为出,吸为入,出为辟,入为阖,辟为阳,阖为阴,阳为日,阴为月,故曰“出日入月呼吸存”。黄庭之下即是关元,关元之上即是黄庭,故曰:“上有黄庭下关元”。《内景经》云“上有魂灵下关元”,则谓黄庭之上有心神,黄庭之下有关元耳,辞虽异而义同。幽阙即生门,生门即脐,针灸家名为神阙,又名气舍。命门即密户,在背脊骨第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骨之部,修炼家以心神注守黄庭,名曰黄庭真人。心色本赤,故曰衣朱衣。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如牝牡之相衔,故曰牡龠。阖两扉者,喻阴阳相纽。高巍巍者,即《参同契》所云“先天地生,巍巍尊高”之意。丹田者,乃结丹之所,如播种子于田中,自然生苗结实,成熟可期,故名曰田。精气微之微字,最宜领会,如易教之洁净精微,老氏之微妙玄通,方尽其用。盖丹道虽不外乎积精累气而成,然徒知执著精气之粗迹,将何以臻神化哉。
  附注:后世丹书所言黄庭之部位,与本经微有不同,然大体无妨,可不具论。
  第二章泥丸
  泥丸即上丹田,在头顶中,针灸家名百会穴,乃脑也,为修持最重要之关键。当行功时,运周天火候,必后升前降,升到泥丸终,降自泥丸始,所谓还精补脑也。
  夫脑髓之体极精,脑髓之用至灵,其成也,乃间接由元气化生。其亏也,非物质直接所能补足。人当中年以后,每患脑力薄弱,常欲求助于助于药,然药无补脑之效。惟有修持功夫借阴阳升降之机,化生灵质,日积月累,方可使脑髓渐充,回复原状,或更觉超胜,于是性有所寄而命有所归。
  引证《黄庭经》本文:
  “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一部'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园一寸处此中。”“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居脑中。”(《内景经》第七章)
  “琼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当中立。”(《内景经》第二十一章)
  “保我泥丸三奇灵,怡淡闭观内自明。”(《内景经》第二十一章)
  “问谁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内景经》第十九章)
  道法以简要为贵。口诀虽多,重在存真。存即存想,真即真人,言存想吾身真人之所在也。真人即神。虽周身百节皆有神,惟泥丸之神为诸神之宗。泥丸一部,有四方四隅。并中央,共九位,皆神之所寄,而当中央方园一寸处乃百神总会。修炼家不必他求,但存思一部之神已可享无穷之寿。因此一部之神非散居别处,而居脑中。脑为人身之宰,得其之宰,则易为功也。琼室即脑室。八素即四方四隅之神。泥丸夫人即脑室中央之神。名为夫人者,谓脑属阴性,宜静不宜动。静则安,动则伤,本于老子守雌之义也。三奇即三元。三元即元精、元气、元神。恬淡谓节嗜欲,少谋虑。闭视为闭目返观。此言保养脑中精、气、神之法,惟在返观内照也。谁家子乃内丹之喻名。内丹既结于下田,是不可不迁。迁将何去?即上入泥丸。盖返观内照,乃静以养性之功,丹成上迁,乃动以凝命之术,作用虽异,道理则同。
  第三章魂魄
  自来言魂魄者,理论至赜,不可毕陈,挈其大纲,约有十说:
  一、以阴阳论魂魄者。《礼祀》陈氏注曰:“魂者阳之灵而气之英,魄者阴之灵而体之精。《淮南子》高诱注曰:“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
  二、以五行论魂魄者。《朱子全书》曰:“魂属木,魄属金,所以说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数也。”
  三、以五藏论魂魄者。《内经》云:“心藏神,肝藏魂,肾藏精,肺藏魄。”“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此言魂与神为一家,魄与精的一家,正合丹道东三南二,木火为侣,西四北一,金水同宫之说。
  四、以鬼神论魂魄者。《礼.祭义》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气即魂意。魂与气古人常合为一谈,如“延陵季子骨肉归于土,魂气无不之”之语,可见。
  五、以动静论魂魄者。《性理大金》引宋儒说,云:“动者魂也,静者魄也。”动静两字括尽魂魄。凡能运用作为皆魂使之尔,魄则不能也。
  六、以升降论魂魄者。《朱子全书》曰:“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魂升也,下体渐冷,所谓魄降也。”
  七、以志气论魂魄者。《朱子全书》引苏氏《易解》曰:“众人气胜志而为魄,志胜气而为魂。”
  八、以思量与记忆论魂魄者。宋儒黄勉斋曰:“人只有个魂与魄,人记事自然记得底是魄,如会恁地搜索思量底便是魂。魂主经营,魄主受纳。”
  九、以知觉与形体论魂魄者。《礼.祭义》陈氏注曰:“人之知觉属魂,形体属魄,如口鼻呼吸是气,那灵处便属魂,视听是体,那聪明处便属魄。”
  十、以生成之先后论魂魄者。《春秋左氏传》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后儒为之解曰:始化是胎中略成形时,人初间才受得气,便结成个胚胎模样是魄,既成魄,便渐渐为动,属阳曰魂。
  以上诸说,各有不同,合而观之,或可于中取得一较为明确之印象,至其相互之关系则犹有说焉。《内经》曰:“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薛生白注曰:“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衰。魂是魄之光焰,魄是魂之根柢。魄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魂阳主运用,故魂能动作发挥。二物本不相离,精聚则魄聚,气聚则魂聚,是为人物之体,至于精竭魄降,则气散魂游,而无所知矣。”又,朱子曰:“无魂则魄不能以自存,今人多思虑役役,魂多与魄相离,老氏便只要守得相合。老子云,载营魄,是以魂守魄。盖魂热而魄冷,魂动而魄静,能以魂守魄,则魂以所守而益静,魄以魂而有生意。魂之热而生凉,魄之冷而生煖,惟二者不相离,故其阳不燥,其阴不滞,而得其和矣。不然则魂愈动而魄愈静,魂愈热而魄愈冷,二者相离,则不得其和而死矣。水,一也。火,二也。以魂守魄,以二守一,则水火因济而不相离,所以永年也。”朱说颇合于丹家魂魄相拘之旨。
  引证《黄庭经》本文:
  “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返老得还婴,三魂勿勿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清,故能不死入黄宁。”(《内景经》第三十章)
  “玄元上一魂魄炼,一之为物最罕见'叵卒见',须得至真乃顾盼,至忌死气诸秽贱。”(《内景经》第二十七章)
  “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外景经》)
  “垂绝念神死复生,摄魂还魄永无倾。”(《内景经》第十一章)
  “和制魂魄津液平。”(《内景经》第十一章)
  “高拱无为魂魄安。”(《内景经》第二十三章)
  人赖百谷以养身,调五味以悦口,而大患即由此而生。荤腥臭气足以秽乱吾人之神明,致使胎中所受之先天元气雕零殆尽,如何能得返老还童之效?魂飘魄丧,后悔何追。若能渐绝谷食,专心食气,保养太和,则可长生。然修持之道至为玄妙,阴阳不可偏胜,魂魄必宜合炼。魂魄合炼者,即是由后天之阴阳复归于先天之一气。但此气最不易得,有真有伪。真者纯是清灵生气。伪者中含秽质死气,乃大忌也。道家所以贵乎魂魄相拘者,因魂之性每恋魄,魄之性每恋魂,不忍分离。不幸以人事之逼迫,使魂不能不升,魄不能不降,魂魄分离则人死矣。返还之道亦是顺其魂魄自然相恋之性而已,夫人当生命垂绝之时,苟一念至诚,存想吾人身中元神,尚可多延残喘,况知魂魄相拘之道者,岂有倾危之患乎。夫摄魂还魄,虽有作用,惟贵在和平,而不可偏激。偏则不和,激则不平。苟魂魄能和,则气可化津,津亦化气,周身津气润泽流通,自无不平之患矣。修炼之术先有为而后无为,和平之极,归于静定,魂魄自然安宁。
  第四章呼吸
  前三节虽略具理论,尚未言明学者致功之方。丹诀数十家,深浅各别,而其下手之诀皆不外乎呼吸作用。气存则人生,气竭则人死,呼吸所关,顾不重欤。普通之人徒知以口食谷,不知以鼻食气。虽终日呼吸不断,然此等呼吸大部出多入少,粗而短,不能细而长,急而浅,不能缓和深,乃修持之大忌也。修持之道贵在以神取气,使神入气中,气包神外,打成一片,结成一团,纽成一条,气成一点,则呼吸归根,不至于散漫乱动,而渐有轨辙可循,如是者久之,即可成胎息。何谓胎息?即呼吸之息氤氲布满于身中,一开一阖,遍身毛窍与之相应,而鼻中反不觉气之出入,直到呼吸全止,开阖俱停,则入定出神之期不远矣,今日《黄庭经》所论之呼吸乃胎息以前之初步,学者习之既久,可以却病延年。
  引证《黄庭经》本文:
  “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