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5-本草求真-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香以顺其气。使之斡旋。空虚仓廪。食廪空虚。则受物矣。屡用见效。不可不知。)若认症 
不真。或因气陷气短而见胎堕。(应用参耆。)水衰火盛而见精流泄泻。(应用滋润。兼以清 
利。)妄用补骨脂止脱。则杀人惨于利器矣。盐水炒。得胡麻良。恶甘草。 

上编卷二收涩
温涩
内容:(乔木)固肾止脱 
没石子(专入肾。兼入脾胃)。味苦性温色黑。功专入肾固气。凡梦遗精滑。阴痿齿痛。 
腹冷 
泄泻。疮口不收。阴汗不止。一切虚火上浮。肾气不固者。取其苦以坚肾。温以暖胃健脾。 
黑以入肾益气补精。俾气按纳丹田。不为走泄。则诸病自能克愈矣。至书所云安神定魄。亦 
是神气既收。不为外浮之意。他如烧黑灰煎汤以治阴毒。合他药以染须发。为末以擦牙齿。 
皆是赖其收涩之力以为保护耳。无他道也。但味苦性降。多用恐气过下。不可不慎。(气虚 
下陷者忌。)出外番。颗小纹细者佳。炒研用。虫蚀成孔者拣去。忌铜铁。 

上编卷二收涩
温涩
内容:(水果)补脾涩气 
莲子(专入脾。兼入心肾)。书载能入心脾肾三经。然气禀清芳。味得中和。甘温而涩。 
究皆 
脾 
家药耳。中和则上下安养。君令臣恭而无不交之患矣。(冯兆张曰。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生生不息。节节含藏。中含白肉。内隐清心。根须花果叶节皮心。皆为良药。禀芬芳之气。 
合稼穑之味。为脾之果。脾为中黄。所以交媾水火。会合金木者也。土旺则四脏皆安。而莲 
之功大矣。)故书载能补心与肾。(有莲子清心饮。)及通十二经络血脉。即是此意。且其味 
涩。则能使气不走。而梦遗崩带失血等症可理。(白浊遗精。用石莲肉龙骨益智仁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空心饭汤送下。)味涩则肠胃亦固。而无五更洞泄之虞。(同菟丝子五味子山茱 
萸山药车前子肉豆蔻砂仁橘红芡实人参补骨脂巴戟天。治脾肾俱虚。五更溏泻。)惟大便燥 
者 
勿服。去心皮。蒸熟焙干用。得茯苓山药白术枸杞良。莲心味苦性寒。能治心热。故产后血 
竭者最宜。石莲色黑。入水则沉。入卤则浮。煎盐用此试卤。味苦性寒。能除噤口热毒淋浊 
。果因热成。亦可以解。然必本于莲实。老于莲房。坠入污泥。经久坚黑如石者方佳。若使 
出自粤东。产于树上。大苦大寒。不宜入药。 

上编卷二收涩
温涩
内容:(水果)入肾固精止脱 
莲须(专入心肾)。甘温而涩。功与莲子略同。但涩性居多。服能清心通肾。益血固精。 
乌须 
黑发。止崩住带。如三因固真丸。巨胜子丸。并皆用之。凡欲勤精薄而见滑脱不禁。治当用 
此秘涩。但不似龙骨寒涩。有收阴定魂安魄之妙。牡蛎咸涩微寒。兼有化坚解热之功。金樱 
徒有止涩之力。而无清心通坚之理耳。毫厘千里。不可不辨。在细审玩。忌地黄蒜葱。 
芡实(水果)利脾湿涩肾气 
芡实(专入脾肾)。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甘入脾。)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 
涩固脱。)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使泄泻腹痛可治。(补脾同山药茯苓白术人参莲肉薏 
苡仁扁豆。)惟其味涩固肾。(用芡实一味捣末熬。金樱子煎和丸。服之补下元益人。谓之水 
陆丹。)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伤损精气。小便遗数精滑。用秋石芡实茯苓莲 
肉各四两为末。枣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送下。)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阴 
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甚于山药。且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 
肺。用或蒸熟捣粉。或连壳同服。 

上编卷二收涩
温涩
内容:( )摄精气归宿肾 
葡萄(专入肾)。种类不一。此以 名者。因其形似葡萄。琐细不大。故以 名也。 
张璐 
论之甚详。言此生于漠北。南方亦间有之。其干类木。而系藤木。其子生青熟赤。干则紫黑 
。气味甘咸而温。能摄精气。归宿肾脏。与五味子功用不甚相远。凡藤蔓之类。皆属于筋。 
(形类相似。有感而通。)草木之实。皆达于脏。(实则重着下行。实则气重内入。故多入脏 
。)不独此味为然。此物向供食品。不入汤药。故本草不载。近时北人以之强肾。南人以之 
稀痘。各有攸宜。强肾方用 葡萄人参各一钱。火酒浸一宿。清晨涂手心。摩擦腰脊。能 
助筋力强壮。若卧时摩擦腰脊。力助阳事坚强。服之尤为得力。稀痘方用 葡萄一岁一钱 
。神黄豆一岁一粒。杵为细末。一昼夜蜜水调服。并擦心窝腰眼。能助肾祛邪。以北地方物 
。专助东南生气之不足也。然秉质素弱宜服。反是则不免有助火之害矣! 

上编卷二收涩
温涩
内容:(稷粟)补火涩精秘气 
阿芙蓉(专入命门)。即罂粟花之津液也。一名鸦片。一名阿片。出于天方国。(罂粟结 
青苞 
时。午后以大针刺其外。或三五处。次早津出。以竹刀刮取。入磁器阴干用之。)气味与粟 
壳相似。而酸涩更甚。用阿芙蓉一分。糯米饭捣作三丸。通治虚寒百病。凡泻痢脱肛。久痢 
虚滑。用一二分。米饮送下。其功胜于粟壳。又痘疮行浆时。泄泻不止。用四五厘至一分。 
未有不止。但不可多服。忌酸醋。犯之断肠。及忌葱蒜浆水。奈今有以房术为用。无论病症 
虚实。辄为轻投纵欲。以致肾火愈炽。吁。误矣! 

上编卷二收涩
温涩
内容:(石)体重镇怯固脱 
禹余粮(专入大肠。兼入心肾)。甘平。性涩质重。(时珍曰。生于池泽者为禹余粮。生 
于山 
谷者为太乙余粮。其中水黄浊者为石中黄水。其凝结如粉者为余粮。凝干如石者为石中黄。 
性味功用皆同。但入药有精粗之等耳。故服食家以黄水为上。太乙次之。禹余粮又次之。但 
禹余粮乃石中黄粉。)既能涩下固脱。复能重以祛怯。仲景治伤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利 
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丸主之。取重以镇痞硬。涩以固脱泄也。(时珍曰。禹余粮手足阳 
明 
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功与石脂相同。而禹余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 
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取无砂者良。牡丹为使。细研淘取汁澄用。 

上编卷二收涩
寒涩
内容:病有寒成。亦有热致。寒成者固当用温。热成者自当用寒。如五倍子百草煎。其味虽曰 
酸涩 
。而性实寒不温。为收肺虚火浮之味。故能去嗽止痢。除痰定喘。但百草煎则较倍子而鲜收 
耳!牡蛎性专入肾固脱。化痰软坚。而性止专入肾而不入肝。龙骨入肝敛气。收魂固脱。 
凡梦遗惊悸。是其所宜。而性不及入肾。各有专治兼治之妙耳。至于粟壳。虽与五倍入肺敛 
气涩肠相似。而粟壳之寒。则较倍子稍轻。粟壳之涩。则较倍子更甚。故宁用粟而不用倍也 
。粳米气味甘凉。固中除烦。用亦最妙。若在蛤蜊粉气味咸冷。功专解热化痰固肺。及秦皮 
性亦苦寒。功专入肝除热。入肾涩气。亦宜相其热甚以行。未可轻与龙骨牡蛎粟壳微寒之药 
为比也。 

上编卷二收涩
寒涩
内容:(卵生)内服敛肺泻火除热止嗽固脱外祛风湿杀虫 
五倍子(专入肺脾)。按书既载味酸而涩。气寒能敛肺经浮热。为化痰渗湿降火收涩之 
剂。( 
汪昂述丹溪谓倍子属金与水。噙之善收顽痰。解热毒。黄昏咳嗽。乃火浮肺中。不宜用凉药 
。宜五倍五味敛而降之。《医学纲目》云。王元 虚而滑精。屡与加味四物汤。吞河间秘真 
丸及 
真珍粉丸。不止。后用五倍子一两。茯苓二两。丸服遂愈。此则倍子收敛之功。敏于龙骨蛤 
粉也。昂按凡用秘涩药。能通而后能秘。此方用茯苓倍于五倍。一泻一收。是以能尽其妙也 
。)又言主于风湿。凡风癣痒瘙。眼目赤痛。用之亦能有效。得非又收又散。又升又降之味 
乎?讵知火浮肺中。无处不形。在上则有痰结咳嗽。汗退场门干吐衄等症。在下则有泄痢五痔 
。下血脱肛。脓水湿烂。子肠坠下等症。溢于皮肤。感冒寒邪。则必见有风癣痒瘙。疮口不 
敛。攻于眼目。则必见有赤肿翳障。用此内以治脏。则能敛肺止嗽。固脱住汗。(常出自汗 
。睡中出为盗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外以治肤。熏洗则 
能祛风除湿杀虫。(一切癣疮。用五倍子去虫。白矾烧过。各等分为末搽之。干则油调。)药 
虽一味。而治分内外。用各不同。非谓既能入肺收敛。(治黄昏时嗽。)又能浮溢于表。而为 
驱逐外邪之药耳。书载外感勿用。义实基此。染须皂物最妙。生于盐肤木上。乃小虫食汁。 
遗种结球于叶间。(盐肤木酸寒。除痰生津止嗽。五倍子虫食其津液结成。故与盐肤木功同 
。)入药或生或炒用。 

上编卷二收涩
寒涩
内容:(卵生)敛肺止嗽固脱 
百药煎(专入肺胃)。系五倍子末同药作饼而成者也。(五倍一斤。同桔梗甘草真茶各一 
两。 
入 
酵糟二两。拌和糖罨。起发如面。)其性稍浮。味酸涩而带余甘。五倍子性主收敛。加以甘 
桔同制。则收中有发。缓中有散。凡上焦痰嗽热渴诸病。用此含化最宜。加以火 则治下焦 
血脱。肿毒金疮。喉痹口疮等症。用之即效。以黑能入下焦故也。 

上编卷二收涩
寒涩
内容:(稷粟)敛肺涩肠固肾 
御米壳(专入肺大肠。兼入肾)。酸涩微寒。功专敛肺涩肠固肾。凡久泻久痢。肛脱。 
久嗽气 
乏。并心腹筋骨诸痛者最宜。(杲曰。收涩固气能入肾。故治骨痛尤宜。时珍曰。泄泻下痢 
既久。则气散不固而肠滑肛脱。咳嗽诸病既久。则气散不收。而肺胀痛剧。故俱宜此涩之固 
之。收之敛之。但要有辅佐耳。)若嗽痢初起。寒热未净。用此以为收涩。致令邪留不解。 
则杀人如剑。可不慎欤?(震亨曰。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 
治痢亦同。凡痢须先散邪行滞。岂可据投粟壳龙骨之药。以闭塞肠胃邪气?盖邪得补愈甚。 
所 
以变症作而淹延不已也。)洗去蒂膜。或醋炒蜜炒取用。得乌梅陈皮良。罂中有米极细。书 
言气味甘寒。煮粥能治反胃。亦须分脏偏纯。及病症阴阳虚实以治。 

上编卷二收涩
寒涩
内容:(龙)敛肝气止脱镇惊安魄 
龙骨(专入肝肾大肠。兼入心。阴中之阳。鳞虫之长)。甘涩微寒。功能入肝敛魂。不 
令浮越 
之气游散于外。故书载能惊镇辟邪。止汗定喘。(冯兆张曰。龙灵物也。灵则能敛邪恶蛊毒 
魇魅之气。喘逆者气不归元也。气得敛摄而归元。则喘逆自止。)涩可去脱。故书载能以治 
脱肛遗结崩带。疮口不敛等症。功与牡蛎相同。但牡蛎咸涩入肾。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此 
属甘涩入肝。有收敛止脱。镇惊安魄之妙。如徐之才所谓涩可止脱。龙骨牡蛎之属。白地锦 
纹。舐之粘舌者佳。(时珍曰。龙骨本经以为死龙。其说似是。别录曰。生晋地川谷及太山 
岩水岸上穴中死龙处。采无时。汪昂曰。今人或以古圹灰伪之。)酒煮火 用。忌鱼及铁。 
畏石膏川椒。得人参牛黄良。(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有以制伏也。)龙齿入肝。 
收魂安魄。凡惊痫癫狂因于肝魂不收者。即当用此以疗。(肝藏魂。能变化。故魂游不定者 
。治之以龙齿。)但无止泻涩精之用。 

上编卷二收涩
寒涩
内容:(蚌蛤)入肾涩精固气化痰软坚 
牡蛎(专入肾。兼入肝)。咸涩微寒。功专入肾。软坚化痰散结。收涩固脱。故瘰 结 
核。血 
瘕遗精崩带。咳嗽盗汗。遗尿滑泄。燥渴温疟赤痢等症。皆能见效。(权曰。病虚而多热。 
宜同地黄小草用之。好古曰。牡蛎入足少阴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硬。以茶引 
之。能消项上结核。以大黄引之。能消股间肿。以地黄为使。能益精收涩止小便。肾经血分 
之药也。成无己曰。牡蛎之咸。以消胸膈之满。以泄水气。使痞者消硬者软也。元素曰。壮 
水之主以镇阳光。则渴饮不思。故蛤蛎之类能止渴也。)然咸味独胜。走肾敛涩居多。久服 
亦能寒中。或生用。盐水煮 成灰用。此本海气化成。纯雄无雌。故曰牡蛎。贝母为使。得 
甘草牛膝远志蛇床子良。恶麻黄辛夷吴茱萸。伏 砂。 

上编卷二收涩
寒涩
内容:(蚌蛤)解毒化痰止嗽敛寒 
蛤蜊粉(专入肾。兼入肺肝)。即海内水蚌壳 而为粉也。与江海淡水蚌壳不同。功与 
牡蛎相 
似。但此止有敛涩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