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盛世-第4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皇帝朱由检指着枪械的照片,再参照西厂武装太监们使用的全自动冲锋枪,对徐光启解释着,“枪械的口径一般分三种:6毫米以下为小口径,12毫米以上(不超过20毫米)为大口径,介于二者之间为普通口径。如今使用较多的是5~6毫米的小口径步枪,其特点是初速大,弹道低伸、后坐力小,连发精度好,体积小,重量轻。如今英、美、德等国也在发展5毫米以下口径的步枪。随着步枪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特别是它已经显示了的优越性:结构简单、质量小、使用和携带方便、适于大量生产、大量装备,使得步枪即使在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中,仍将成为军队中最普遍使用的近战武器。步枪分类有:普通步枪、突击步枪、骑枪(又称卡宾枪)、狙击步枪。自动化程度:非自动、半自动和全自动。使用的枪弹:大威力枪弹步枪、中间型枪弹步枪和小口径枪弹步枪。”

现代步枪的主要特点:采用多种自动方式,包括枪机后坐式(自由枪机式和半自由枪机式)、管退式(枪管短后坐式和枪管长后坐式)、导气式(活塞长行程、活塞短行程和导气管式),但多数现代步枪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有多种发射方式。包括单发、连发和3发点射方式等。一般配有枪口制退器、消焰器、防跳器。有的可安装榴弹发射器。发射榴弹炮。半自动步枪一般采用不可更换的弹仓,容弹量5~10发;自动步枪则采用可更换的弹匣,容弹量10~30发。全枪长度较短,一般在1000mm左右,质量小,空枪质量一般为3~4kg,便于携带和操作使用。初速大,一般为700~1000m/s;战斗射速高。半自动步枪为35~40发/min,自动步枪则为80~100发/min,能够形成密集的火力。寿命长,半自动步枪一般至少为6000发,自动步枪不低于10000~15000发。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容易,造价低。

其实不要说是能够研发出63式自动步枪,就算是让大明军械制作局达到解放前的汉阳兵工厂的水平,崇祯皇帝朱由检都已经很满足了,有那样的水平的话。在这个年代,只要是自己的政治经济不崩溃。都足以支撑自己的军事技术统治全世界了!

德国m1888式步枪及汉阳兵工厂早期仿制品,为了防止枪管射击时烧蚀护木,在枪口外有一个金属套,俗称老套筒。

汉阳兵工厂改进型m1888步枪,简化工艺去掉了那个“套筒”,俗称汉阳造。

巩县兵工厂仿制98式标准步枪,俗称巩县造。

巩县兵工厂仿制kar98步枪,俗称民24年式步枪、中正式。

奉天兵工厂仿制kar98步枪,据说也参考了38式步枪的一些设计,俗称辽13年式步枪。

崇祯皇帝朱由检其实接触过的枪械并不少,但是他真正熟悉的也就是63式自动步枪这一款,还有其他的几款跟自己年代相近的枪械,他也是熟知的。

kar98步枪,俗称捷克式,大部分由捷克中间商卖入。

捷克vz24步枪,属于k98步枪家族,俗称马四环,因为它在枪身的侧面和下方有两组四个背带环,可以步骑两用。

日本三十年式步枪,俗称金钩步枪,外号主要来自于三零式步枪枪机尾端黄铜制的钩状保险。

日本三八式步枪,该枪外形的最大特征是加上了一个特殊的防尘罩,它安在枪机上,随着枪机一同进退,有效防止异物的进入,俗称三八大盖。

日本三八式骑枪,俗称马盖子、黑马大盖子。

另外,日本四四式骑枪也有以上俗称。

苏联莫辛…纳甘1891/1930式步枪,俗称水连珠,它早在1891年就已定型,属于第一代使用无烟药枪弹的步枪。一种说法是:此前使用老式黑火/药/枪弹的步枪发射时枪声沉闷,硝烟经久不散,相比之下“水连珠”不仅烟雾少,而且枪声清脆,特别是供弹、发射动作干脆利落,连续发射时如同水珠溅落,故得此名。另一种说法是:当时的中国人最早接触这些步枪是通过边界上的俄国水兵,而当时在中国把能够手动连续发射的枪都统称为“连珠枪”,“水连珠”遂得此名。

美国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弹容8发,俗称大八粒。

美国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因其口径为0。3英寸,俗称“三〇步枪”,后续的系列被称为“美式小三〇”。

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系列,因其口径均为0。303英寸,俗称“三〇三步枪”,或“英七七”(来源于公制的7。7毫米)。

德国毛瑟m1871/74步枪,口径11毫米,采用8发管状弹仓供弹,加上枪膛中1发,共可装9发子弹,被称为九响毛瑟枪。抗战中已经是非常落后的武器了,仍然被中国军民拿来打击日寇。

此外,还有马厂造、红皮、德国造等等。

步枪的发展过程基本上与手枪类似,都经过火绳枪、燧发枪、前装枪、后装枪、线膛枪等几个阶段,以后又由非自动改进发展成半自动和全自动枪等。

徐光启听着皇帝的介绍,似懂非懂,他对西厂武装太监们所使用的冲锋枪已经有了一个概念上面的认识,但即便是有一个原型在,没有经历过步枪使用的徐光启,也仅仅是一个概念存在于脑中,没有办法形成一个成熟的方案。

“就可惜,这些图片上面的东西,要是有一样能够在手头,能够拆开了看看,能够按照实际尺寸仿制就好了,冲锋枪是不要想了,材质达不到要求的话,即便是这结构能够弄明白了,大明也无法生产。”

崇祯皇帝朱由检点点头,“冲锋枪是不用去考虑了,至少暂时不考虑,路还是要一步步的走的,研发步枪,朕对徐老大人还是有信心!这比火铳也先进不了多少。朕可以将图纸画出来,只是要开模,要成型,都还有一段路要走。”

实际上,步枪之起源,最早的记载是中国南宋时期出现的竹管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随后,又发明了金属管形射击武器——火铳,到明代又有了更大的发展。

崇祯皇帝朱由检烦恼的东西是,他知道光凭自己跟徐光启所说的知识,根本就是一个引导性的作用,不管是徐光启还是他自己本人,要想在大明这个年代独立开发出来一款成熟的制式枪械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大明军械,其实在技术上,在当时的整个世界都并不落后,但他的经济实在是太困难了,他没有钱来挥霍!这就使得崇祯皇帝朱由检必须拥有更为高效的军事科技!(未完待续。。)

第0887章 火铳

“火铳,臣会,臣就自己制作过一把火铳,咱大明军械制作局里面就有批量的火铳,火铳,有时又称火筒,在野战当中,威力是赶不上建奴的铁骑硬弓的。”徐光启谈到火铳的时候,并没有很兴奋,如果无法提高射程和威力的话,这样的东西,不但做工费事,成本增高,还没有人家的武器厉害,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啊。

崇祯皇帝朱由检知道,火铳是中国最早的金属射击火器,属于火门枪。中国宋元时期对火铳的发展和使用起了重大作用。中国元代和明代前期对金属材质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有时又称火筒。火铳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热兵器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也对后来的战争形式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开展了新的篇章。中国元朝和明朝前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有时又称“火筒”。火铳以火,药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是在南宋长期使用的各种火枪的基础上,随着火,药,性能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元明时期军队的重要装备。元朝时,管形火器得到发展。

火枪,火炮的竹管改用金属制作, 起初是用铜铸造,叫做铜火铳,后来又改用生铁铸造,称为铁火铳。这时金属管形火器不仅装填火,药,而且还装有球形铁弹丸或石球。从而开创了在金属管形火器中装填弹丸的先例。是中国劳动人民对兵器发展的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火铳的发展。大量生产和装备军队。特别是专用火器军队的组建,使交战双方开始发生了变化。火器的巨大作用,已便它成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知道,徐光启说的没有错,这只是在攻防战中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真的到了野战当中,作用还是很有限的。

元朝制造的火铳最早始于何年,目前尚缺乏文献记载。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火铳采用青铜铸造管身。能耐较大膛压,可以填较多的火,药和较重的弹丸,因而大为提高了火器的威力。火铳使用寿命长,能反复装填使用发射。因此,在发明以后不久就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

“在元代火铳问世后,发展很快,元末,太祖爷建立我大明朝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大明朝建立后。大量制造火铳,加强了边防、海防和城防设施。并于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促进了明军训练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创造和发展了火铳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嘉靖以后,明军装备的轻型手铳和重型火铳,逐渐被鸟铳和火炮所取代。”说起自己知道的东西,徐光启当即让人拿来一把目前在徐光启手里面最先进的火铳,跟皇帝介绍着,实际上,按照皇帝的要求,大明的御林军,所有步兵都装备的是火铳,这一万多一点人马,还是足够装备的,只是火铳的射程近,威力也不大,完全用于装备军队,比起八旗铁骑来,其实没有什么优势,人家的弓箭比你的火铳都要厉害的!

这也是为什么清人入关后,对火器并不重视的原因。在原本的历史中,火器在明末战场上,并没有成为主角。

在这个时期的欧洲,火枪则发展的比较快,15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最原始的步枪,即火绳枪。到16世纪,由于点火装置的改进发展,火绳枪又被燧发枪取代。从16世纪至18世纪的300年间,囿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步枪都是前装枪,使用起来费时费事,极为麻烦。

1825年,法国军官德尔文对螺旋形线膛枪作了改进,设计了一种枪管尾部带药室的步枪,并一改过去长期使用的球形弹丸,发明了长圆形弹丸。德尔文的发明对后来步枪和枪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明显提高了射击精度和射程,所以恩格斯称德尔文为“现代步枪之父”。但德尔文步枪仍是从枪口中装弹的前装式枪。

徐光启一边跟皇帝说着大明的火枪知识,崇祯皇帝朱由检也在跟徐光启说着这段时间当中,全世界的武器变化,进步。

突火枪出现在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以粗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铁砂、碎瓷片、石子、火,药等的混合物,其实就是反射弹药,突火枪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散弹枪)。突火枪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发射时以木棍拄地,一手手扶管身,一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碎石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因当时生产技术上的限制所用火,药的推力相当有限,射程也就百米左右,它的射击精度和射程较难控制,再因为其枪管为天然竹管,在射击了几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燃烧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甚至直接导致炸膛,所以突火枪的真正实战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火铳初创于中国元代,它是依据南宋火枪尤其是突火枪的发射原理制成的。虽然长期以来对火铳创制的年代无据可依,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搜集到的出土和传世的元代火铳日渐增多,从而为分析其创制的时期和有关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资料分析表明,火铳应是中国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元代创制和使用的火铳,使中国管形射击火器出现了由原始的竹筒火枪向金属材质铸造的火枪的一次飞跃性过渡,同南宋创制的突火枪相比较,它们在构造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反映了火铳对突火枪的继承性。也可以认为元火铳是突火枪发展的产物。相比宋代的突火枪。火铳的优点无疑是明显的,突火枪用的是天然的竹筒,火铳是金属铸造,在使用寿命、使用安全性和射程上突火枪都是难以比拟的。突火枪是最早自发运用发射原理的管形射击火器,元火铳也是自发运用发射原理的较为先进的金属材质管形射击火器。

元火铳与突火枪相比,有许多改进之处。首先,元火铳的使用寿命较长。金属制元火铳铳壁的熔点高,耐烧蚀性好。抗压力强,不易炸裂,能够适应因火,药性能的改良和装药量的增多而增加的膛压,所以一支元火铳能够使用多次而无须更换,使用寿命大为延长。其次,元火铳的制造规格易于统一。元火铳是按一定规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